|
太龙药业(600222)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国家部署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升。政策层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集中采购提质扩面、药品价格治理等形成多维政策矩阵,推动行业向规范化、市场化方向加速转型,促使企业通过精益管理降本增效;同时,行业发展呈现创新化、智能化趋势,“健康中国”战略深化推动行业核心逻辑从“治疗”转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养”等体系化健康管理,中药大健康领域迎来结构性机遇。 面对政策驱动与市场变革的深度重构期,公司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坚持发展战略,贯彻“做强制剂、做优饮片、做精研发、拓展中药+”的经营思路,加快业务结构调整;通过强化品牌建设与潜力品种培育、优化产品及客户结构、提升研发服务效率、创新营销模式、完善价格体系维护、加强渠道库存管理等措施平抑外部因素影响。报告期内,因药品制剂业务业绩阶段性承压,工业销售发货较上年略有下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41亿元,同比下降6.21%;深化精益化管理措施,严控质量与成本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聚焦高质量的可持续增长,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052.53万元,同比增长16.00%。 2024年主要业务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如下: (一)药品制剂业务:强化产品矩阵,强筑品牌护城河,强建智能化体系 药品销售层面,面对行业政策推进实施和市场环境变化,公司通过治疗领域深耕与产品矩阵优化,进一步扩大产品集群在呼吸道系统、消化道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生殖泌尿系统等治疗领域的覆盖范围。依托差异化营销体系,紧密结合产品特性,提升双黄连口服液系列、丹参口服液、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等在标内和标外市场的可及率,以及双金连合剂、藿香正气合剂、五子衍宗口服液等产品的商业化能力,加速梯队产品布局渗透。以市场纯销为基础,公司持续优化营销体系,加强渠道库存管控,加大品牌在基层终端的宣传力度,与百强连锁携手助力,结合线上电商多渠道协同,报告期内新增触达终端近万家,双黄连口服液入选感冒类“2024中国药店臻选品牌”,实现产品组合在等级医院、基层医疗、零售终端的立体化覆盖;同时积极保障在区域联盟、省级带量采购项目中中标的产品供应,提升市场占有率,借助规模效应构建竞争壁垒,为产品多元化拓展提供坚实支撑。 报告期内,公司组织开展了“太龙杯”—奇思妙“手”产品陈列大赛活动,通过创新陈列方式吸引消费者关注,助力市场拓展与销售增长;公司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先后被纳入《儿童厌食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及《中成药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应用指南》推荐用药;2024年底,公司双黄连口服液系列和丹参口服液参加了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并成功中选,进一步助力公生产管理方面:建立协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各部门紧密协同,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显著提高供货保证能力;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效率,优化设备改造,植入智能机械使用,提升产能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深入贯彻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完善药物警戒系统建设,严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有效、可控,报告期内实现药品安全生产零事故,产品市场抽检质量合格率100%;持续推进精益生产和绿色工厂建设,完成企业环保绩效分级(B级)评定及清洁生产验收工作,将降本增效、节能减排工作贯穿到生产管理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中药饮片业务:优选精品溯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品牌内涵 全资子公司桐君堂药业致力于安全、有效、道地的中药饮片生产销售。报告期内,桐君堂先后在浙江、河北、内蒙古等地新增专业化种植公司,不断丰富原材料的品种及种、养殖规模,坚持药材质量保障,完善中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在中药材价格持续波动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地域调研、种源鉴定、共建共享基地、供应商沟通会,实施多次集中招采等措施合理控制供应链成本,新增数家优势供应商,达成多个品种成本下降。同时深化生产流程规范管理,完善内控与质量标准,巩固各项降本增效举措,创新发酵技术,加快煎药中心智能化升级,提升“云煎药”服务响应效率,在保障浙江省内优质客户续标率的同时,主动参与周边省份招标工作,成功入围省外多家公立医院的招采名单;并精准把握中药饮片集采政策和市场优质优价导向,在全国中药饮片采购联盟集中采购中,成功中标36个品种,63个品规,中标区域覆盖河南、山东、福建、江苏、上海等多个省市,为中药饮片业务后续在全国市场的销售奠定基础。 桐君堂锚定品质筑基、品牌增值、品类创新的经营策略,持续激活“桐君传统中药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中华老字号”品牌势能,加大“桐君堂”、“药祖桐君”IP宣传建设,同步拓展下游“中药+”、“药食同源”市场,推出阿胶糕、灵芝孢子粉(破壁)等大健康产品,顺应国家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部署,把握人民群众健康养生需求持续增长的新机遇。 (三)药品研发服务业务:精准聚焦技术平台建设、精进创新驱动力、精益研发服务品质 控股子公司北京新领先专注为客户提供综合性医药技术研发服务,构筑制剂创新和临床转化双擎驱动体系。在药学研究业务方面,新领先巩固传统仿制药开发优势,拓展中药同名同方项目,聚焦复杂制剂技术平台建设,深耕口溶膜/口崩片、透皮给药等优势剂型,通过转向高附加品种开拓,重塑业务架构,提升服务商业价值,助力客户获得多个改良新药临床批件。报告期内,公司专注为综合性大型药企、创新药企业提供从立项、CMC、IND、临床及上市的全链条服务,在临床业务方面,加大与华北制药、步长药业、兰州生物、鲁抗医药等多家国央企、上市公司的合作,临床业务涉及各类靶点生物药(单抗、双抗、ADC等)、化药、中药、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医美、特医食品等,报告期内在肉毒毒素、皮下脂肪层注射和双抗类产品的临床推进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面对行业竞争态势升级,新领先全面优化组织架构体系,加强各中心资源调度与费用管控,细化权责分工,以业绩为导向,长短期结合实施薪酬架构与绩效管理改革,推动人员配置优化与人均产出高效化;同时构建大客户体系三维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客户粘性,加快项目交付效率。报告期合同签订量同比增长11%,受托和自主立项的研发项目中,新增58项注册申报、32项药品生产批件、17项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5项原料药通过审评获批。 同时,下属的MAH公司新增十余个仿制药及改良型新药的研发项目,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眼科、精神神经系统、皮肤外用等多个领域,报告期内已经完成2个品种的商务转化,在业务模式探索创新上取得良好的开端,为公司持续发展进行了业绩储备。 (四)种植基地建设和药材流通业务 公司在河南、山东、浙江、甘肃、山西、内蒙古等道地药材产区以自建和“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建等形式,建立了连翘、金银花、黄芩、柴胡、丹参、太子参、白术、栀子、当归、黄芪等70余个规范化中药材种(养)植基地,对中药材育苗选种、栽培养护、采收加工等全过程实施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中药材追溯系统建设,监控中药材种植全过程,拓展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业务,在保证药材品质和供给的同时,积极探索中药产业与乡村振兴项目的有效融合。 在保证公司中药制剂和饮片生产所需原料供应的基础上,发挥道地药材产地优势和专业团队技术优势,开展优质中药材贸易。 (五)研发及产品储备 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围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转让、经典名方、同名同方及中药标准变更研究等领域开展研发工作。报告期完成板蓝根糖浆、金银花露两个药品场地变更的生产符合性检查;通过上市持有人转让方式引入人参口服液;完成同名同方产品初筛、立项等其他相关研究工作;完成主要产品双黄连口服液(普通型)、双黄连口服液(浓缩型)、双黄连口服液(儿童型)贮藏条件变更。 新领先围绕临床价值明确、工艺技术壁垒高、受集采影响小的改良型新药开展自主研发,涵盖呼吸、消化、感染、肿瘤、精神神经、心血管等领域的适应症及儿科应用领域,不断丰富在研项目储备,拓展客户需求;新领先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同成立改良型新药智慧开发联合中心,对前沿的药物递送技术、模拟数据建模、体内外PK/PD桥接等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推进多元化的改良型新药项目研发以及创新药的临床研究工作,加快成果转化,截至报告期末储备的自主研发项目138项,获得国内专利授权2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件。 (六)投资业务 公司持续聚焦医药大健康产业,联合专业投资机构赋能公司业务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直投+母子基金”的扩大效应,依托优秀医药投资团队的深厚行业资源,加速推进产业链延伸布局,深度挖掘潜在投资机会,为公司培育多元化的商业增长点,持续拓展业绩增长空间。截至报告期末,所参与基金累计已投项目50个,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大健康等众多领域。报告期内,股权类投资项目累计退出回笼资金3,220.29万元。 (七)企业管理与文化建设 推动党建工作与公司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充分发挥企业党建的引领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公司2024年业务工作有序开展。全年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组织开展全员参与的“比业绩、拼干劲”活动,强化先锋引领作用,深化思想觉悟,提振迎难而上的奋斗热情。报告期内,中共河南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委员会获得“郑州高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公司以管理创新为驱动,持续优化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夯实管理根基,确保各项管理措施有章可循、规范运作。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团队成长与组织能力提升,保持核心团队稳定,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优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细化责任指标,实施中长期激励措施,激发团队活力。推进管理现代化和精益化,加强合规与风险管理,优化各业务板块资源配置与协同效应,提升运营效率助推公司健康稳定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