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尔伟(301016)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现状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5条,运营里程达到10945.6公里,车站6324座。其中,地铁、轻轨线路267条,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3条。 这种快速增长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还加强了区域联系。比如今年苏州轨道交通8号线的通车运营,加强了与上海等长 三角重要城市的轨道交通联系,推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各地纷纷将智能化作为突破口,借助5G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持续优化运行线路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车站功能,提升出行效率与乘客体验。比如今年福州地铁6号线的智能设备维护、信号控制、数据分析等服务,以及站务管理、客运服务、调度指挥等管理岗位,都体现了智能化转型的趋势。未来几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轨道交通投资将超3.5万亿元,新增里程预计达3000公里以上。此外,政策支持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例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明确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能源、新装备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推广应用,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2、全国铁路交通行业发展现状 全国铁路交通行业发展现状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运输能力、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 2024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左右;货运发送量约51.8亿吨,同比增长3%左右。 2025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系统共发送旅客5.13亿人次,货物4.15亿吨,均创历史新高。此外,2024年上半年,全 国铁路日均装车17.54万车,发送货物19.23亿吨,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铁路系统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复兴号动车组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客座能力,智能调度系统在高峰时段实现了运力最大化,发车间隔缩短至5分钟。同时CR450环线试验成功,将在2025年开展各项实际运行实验。此外,铁路运单电子化、货物运输集装化快速发展,电子运单比例达到97%以上。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铁路还在推进“AI+设计”“数字孪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中国铁路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24年,中欧班列发送量创历史新高,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畅通。2025年春运期间,中欧班列稳定开行3230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发送货物激增24.1%。此外,中国铁路还在推进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建设,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 3、公司所处行业 公司主营业务为各类型轨道交通车辆车体部件、电气系统部件及转向架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公司掌握自主研发的轨道车辆车体大部件、转向架系统零部件、电气系统部件、智能化控制及产品质量检测与保障 技术等先进核心技术。公司自创立起,坚持自主创新和前沿技术研发,拥有30项发明专利、86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6项软件著作权,诸多产品通过EN15085国际焊接质量体系认证、ISO22163轨道交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审查等行业内权威资质认证。近年来先后获得“2021年度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绩效评价合格单位”、“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及“江苏省工业职业大学基业基地”“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诸多荣誉。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轨道交通轻量化,超塑成型等项目中共同合作研发,引领相关产品发展趋势。2024年,公司研制的转向架配件产品在CR450动车组项目中成功装车,在160KM动力集中式动车组D5修项目中实现了部分产品自主修配套,公司各型超塑成型司机室也广泛应用于各城市地铁车辆中。公司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优质的服务,成为中国中车下属子公司中车浦镇、中车四方、中车长客、中车唐山及中车广东等轨道车辆整车制造及检修企业以及国铁集团所属路局的核心供应商。主要产品成功应用于“复兴号”在内的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铁路客车以及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成都、武汉等国内逾50个城市、上百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车辆。积极践行我国轨道交通行业“走出去”战略,代表性项目包括美国丹佛、洛杉矶、新加坡、墨尔本、哥德堡、布鲁塞尔、开罗、蒙特雷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升级,不断提升各类产品业务核心竞争力,同时在成本控制与降本增效方面加大力度, 并取得显著成效,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6,602.79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5.30%;实现营业利润7,810.52万元,较去年30.92% 6,725.24 24.02%同期上升 ;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 。具体主营业务参见本文“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2、收入与成本 (1)营业收入构成 (2)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适用□不适用 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适用 不适用 (3)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否 行业分类 项目 单位2024年2023年 同比增减 轨道交通行业 销售量 件 1,161,520 1,065,072 9.06%生产量 件 1,194,689 1,072,512 11.39%库存量 件 234,415 201,246 16.48%相关数据同比发生变动30%以上的原因说明□适用 不适用 (4)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适用 不适用 (5)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分类 无。 (6)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7)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3、费用 4、研发投入 主要研发项目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轨道交通地铁车辆转向架零部件自动焊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制 针对地铁转向架焊接依赖人工、效率低等问题,通过研发智能化焊接工艺与装备,突破高精度定位、自适应参数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复杂结构件的自动化焊接,提升产品质量与工艺稳定性。 目前转向架上弹簧筒和制动吊座两种产品已实现自动化批量焊接,两种产品已完成客户鉴定。截止目前已在160公里动集转向架、合肥6号线一期项目转向架产品上推广使用。 开发智能焊接系统,提高焊缝合格率,提升焊接效率,降低焊接成本;形成专利群与技术标准,完成样机验证并获行业认证,为批量化应用奠定基础。 突破核心工艺“卡脖子”环节,确立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技术优势,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拓展国内外轨交市场,提升行业话语权与品牌附加值,助力企业成为智能焊接解决方案领军者。轨道交通车辆铝合金裙板与墙板组成新材料研发及轻量化改造 针对轨道交通车辆裙板与墙板重量大、耐蚀性不足等问题,研发高强韧铝合金材料及轻量化结构,提升车辆能效与使用寿命,满足绿色低碳轨道交通发展需求。 目前已完成铝合金裙板与墙板的结构设计,并完成样件生产。样件已完成冲击振动试验并合格,产品在200公里动车组上试装,下一步将在马来西亚东海岸动集项目上批量使用。 开发铝合金材料裙板与墙板组成,实现部件减重,完成装车试验并通过行业认证。 确立轻量化技术领先地位,拓展新能源轨交、城际快轨等高附加值市场,推动产品迭代升级,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低碳品牌影响力。轨道车辆铝合金司机室产品研发及成型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针对城际车辆司机室重量大、成型工艺复杂等痛点,研发新结构铝合金蒙皮司机室,提升轻量化水平与结构安全性,满足珠三角市域车辆高效低碳、高密度运营需求。 目前已完成轨道车辆铝合金司机室蒙皮分块分析,并且已通过强度计算等工作,下一步将进行焊接工艺试验及焊接工艺评定。同时,借鉴已有市域车辆项目经验,完成杭德市域、合肥机场线车辆司机室产品的研发及推广。 开发新结构铝合金蒙皮司机室产品,突破复杂曲面一体成型工艺;提高司机室的结构牢固性,完成样件试制并通过行业认证。 填补城际车辆轻量化司机室技术空白,强化区域市场主导地位,推动铝合金高端制造产业链延伸,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订单承接能力与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话语权。PW80E-I型(80公里A型)齿轮箱吊杆节点产品国产化开发及关键性能研究 针对齿轮箱吊杆节点疲劳寿命短、振动异响突出等问题,研发高耐候材料与结构优化技术,提升承载稳定性与抗疲劳性能,满足80公里级城轨车辆长周期高效运营需求。 目前,已完成产品的型式试验,并且已通过产品验证和客户鉴定等,2024年已实现在上海13号线西延等地铁项目上已推广使用。 开发新型吊杆节点产品,提升疲劳寿命,降低振动传递率降低,通过客户认可并实现批量装车应用。 突破齿轮箱关键部件技术壁垒,巩固城轨市场优势,拓展高速列车领域,推动国产化替代进程,降低运维成本,提升品牌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份额。新型DRT数字轨道车辆车体产品研发及组焊通用关键装备制造 针对DRT车体制造精度低、组焊效率不足等问题,研发数字孪生驱动设计与多轴协同焊接装备,实现车体高精度柔性化生产,满足新型数字轨道车辆轻量化、智能化升级需求。 目前,已完成车体工艺开发,组焊通用装备已生产完成,目前已经在巴西数轨车体上完成试验,2024年已实施在墨西哥坎佩切项目数轨上。 开发DRT车体模块化及通用组焊装备,实现组焊效率提高,焊接合格率提升,完成样车验证并实现多车型适配。 抢占数字轨道车辆技术制高点,打通“设计-制造-检测”全链条数字化能力,拓展智慧轨交市场,降低定制化成本,提升高端装备定制化服务竞争力与行业标杆影响力。轨道交通车辆抗侧滚扭杆组成装置技术开发及产品研制 针对轨道交通车辆抗侧滚扭杆侧滚刚度不足、动态响应滞后等问题,研发高刚度复合材料及多体协同控制技术,提升车辆弯道稳定性与安全冗余,适应复杂线路高载荷运营需求。 目前,已完成对扭杆组成结构设计,扭杆完成锻造及机加工工艺验证,计划2025年6月产品制造完成,进行试验验证。 开发新型抗侧滚扭杆装置,提升侧滚刚度提升、有效降低了转向架的簧间质量,并起到限制车体向上产生过大位移的安全作用,实现动车组批量装车应用。 突破城际轨道车辆抗侧滚核心技术瓶颈,巩固核心部件国产化主导地位,拓展城轨及铁路客车市场,降低进口依赖,提升全球轨交高端装备供应链话语权与品牌溢价能力。CR400BF型动车组项目牵引拉杆研制及关键性能研究 针对CR400BF型动车组牵引拉杆强度冗余不足、疲劳寿命偏低等问题,研发高强合金钢材料与拓扑优化结构,提升抗冲击性能与可靠性,满足时速350公里级高速动车组长期安全服役需求。 目前,已对牵引拉杆工艺进行开发,首件已试制完成并完成了第三方的疲劳强度试验,完全满足技术要求,2025年计划在时速350KM高速动车组车型上推广。 开发新型牵引拉杆产品,提升轴向承载强度提升、延长疲劳寿命延长,实现产品减重,通过CRCC认证并完成装车考核。 突破高速动车组核心牵引部件技术壁垒,巩固国内高铁市场主导地位,抢占海外高端装备订单,推动关键部件国产化替代,提升“中国智造”品牌国际竞争力与产业链附加值。 5、现金流 1、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本报告期发生额较上年同期上升31.67%,主要系公司本报告期销售增加,收到的回款大幅 增加所致。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报告期发生额较上年同期上升319.72%,主要系公司本报告期销售增加,收到的回 款大幅增加所致。 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报告期发生额较上年同期上升128.67%,主要系公司本报告期投资支付的现金减少 所致。 4、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本报告期发生额较上年同期上升100.00%,主要系公司本报告期出售创想电气部分股权所致。 5、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本报告期发生额较上年同期上升50.00%,主要系公司本报告期分配股利支付的现金增加所 致。 7、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报告期发生额较上年同期下降48.11%,主要系公司本报告期分配股利支付的现金 增加所致。 8、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本报告期发生额较上年同期上升119.20%,主要系公司本报告期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综合影响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度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说明□适用 不适用 五、非主营业务情况 适用□不适用 投资收益 13,227,881.79 16.86% 主要系购买理财产品获得的收益。 是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34,790.22 0.43% 主要系购买证券产品获得的收益。 是资产减值 -535,092.68 -0.68% 主要系转回和转销的存货跌价准备。 是营业外收入 494,103.44 0.63% 主要系收到的质量考核款。 否营业外支出 136,393.74 0.17% 主要系非流动资产毁损报废损失。 否其他收益 2,139,576.65 2.73% 主要系增值税加计抵减取得的收益。 是信用减值损失 451,855.03 0.58% 主要系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坏账损失。 是 六、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不适用 其他变动的内容系报告期末公司所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的减少。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资产计量属性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是 否 3、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七、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适用□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金融资产投资 (1)证券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证券投资。 (2)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衍生品投资。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适用□不适用 (1)募集资金总体使用情况 适用□不适用 (1) 已使 用募 集资 金总 额 计使 用募 集资 金总 额 (2) 末募集 资金使 用比例 (3)= (2)/ (1) 期内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比 例 使用 募集 资金 总额 用募集 资金用 途及去 向 两年 以上 募集 资金 金额 2021年 首次 公开 发行2021年06 月30 日 41,25 0 36,09 1、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南京雷尔伟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证监 许可【2021】1718号)同意注册,并经深圳证券交易所同意,公司首次公开发行面值为1.00元的人民币普通股股票3,00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为人民币13.75元,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41,25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不含税)人民币5,151.83万元,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36,098.17万元。天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于2021年6月25日对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资金到位情况进行了审验,并出具了“天衡验资(2021)00072号”《验资报告》。 2、截止2024年12月31日,募投项目累计使用募集资金人民币19,251.94万元,募集资金专户的余额为8,283.66万元。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累计收益1,195.90万元,募集资金专户存款净收益630.27万元;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未到期金额9,900.00万元。 (2)募集资金承诺项目情况 适用□不适用 (1) 本报 告期 投入 金额 截至 期末 累计 投入 金额 (2) 截至 期末 投资 进度 (3) = (2)/ (1) 项目 达到 预定 可使 用状 态日 期 本报 告期 实现 的效 益 截止 报告 期末 累计 实现 的效 益 是否 达到 预计 效益 项目 可行 性是 否发 生重 大变 化 承诺投资项目 2021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2021年06月30日 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生产线建设项目 生产建设 否 36,28 21,15 340.61 7,08险增加。鉴于当前形势,公司暂缓了投资建设计划,以规避潜在的市场风险。这一决策旨在保护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避免在市场低迷时期盲目投资建设而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公司经过谨慎分析及研究,根据自身情况和募投项目实施情况相应调整实施进度。2024年4月24日,公司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和第二届监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募投项目延期的议案》,同意将“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生产线建设项目”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延长至2025年12月。项目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说明 不适用超募资金的金额、用途及使用进展情况 不适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地点变更情况 不适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方式调整情况 不适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先期投入及置换情况 不适用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情况 不适用项目实施出现募集资金结余的金额及原因 不适用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用途及去向 公司于2024年8月2日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和第二届监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继续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议案》,同意公司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1年内,使用不超过人民币16,500.00万元的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具体详见公司于2024年8月3日在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披露的《关于继续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公告》(公告编号:2024-032)。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使用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未到期余额9,900.00万元,其余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均存放于募集资金专户。募集资金使用及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或其他情况 不适用 (3)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八、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未出售重大资产。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九、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内无应当披露的重要控股参股公司信息。 十、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十二、报告期内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登记表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内未发生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 十三、市值管理制度和估值提升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 □是 否 公司是否披露了估值提升计划。 □是 否 十四、“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披露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公告。□是 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