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新制药(688189)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医药领域相关政策的调整与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实际经营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在市场竞争和价格方面,受集采扩面、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部分医药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在政策方面,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医药行业创新发展,同时加大医保控费力度;医疗反腐力度加大,行业监管趋严,对医药企业的市场运营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国家在支持医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 202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提出建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临床科研合作,依照有关规定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2024年2月,国家医保局下发《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同样从创新药定价以及加快上市效率等方面鼓励医药创新发展;2024年6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强化支持举措助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到统筹用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银发经济健康发展;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指出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在政策支持下,创新药研发投入将继续增长,行业整体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围绕医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2024年度公司重点推进以下工作:1、持续降本增效,节能降耗,聚焦主业。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328.48万元,通过加强成本控制,节能降耗,优化组织结构,精简人员,提升效率,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各项费用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2、稳步加大研发投入,研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不断实现新突破。 2024年度,公司研发投入合计11,533.80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3.81%,占比较上一年增加30.87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获得发明专利1项;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3项,累计获得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 报告期内,公司多个项目研发进度达到关键节点。布洛芬混悬液获得药品注册批件,作为经典的解热镇痛口服药,适用于1-12岁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可用于缓解儿童轻至中度疼痛。盐酸非索非那定口服混悬液获得药品注册批件,该产品适用于缓解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相关症状,也可用于缓解6个月及以上儿童和成人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皮肤症状,能够减轻瘙痒和减少风团数量。头孢泊肟酯干混悬剂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该产品是一款广谱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抗菌活性,属于第三代口服头孢类抗菌素。改良型新药帕拉米韦吸入溶液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安全性和有效性效果良好,正在积极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拟用于糖尿病肾病治疗的1类创新药盐酸美氟尼酮片项目正在开展Ⅱ期临床试验,受试者入组进展顺利,该产品通过减少炎症、氧化应激以及降低纤维化细胞因子表达来延缓肾脏纤维化,改善肾功能,在糖尿病肾病治疗领域将是一个重大突破。此外,盐酸左沙丁胺醇原料药及制剂提交了上市申请、对乙酰氨基酚甘露醇注射液等项目的研发工作也正有序推进。公司在感冒、抗病毒、心脑血管、解热镇痛等领域的产品布局不断丰富,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打造产品阵线,拓展销售渠道。 报告期内,结合市场形势要求,公司不断拓宽营销网络建设,强化市场拓展能力,深挖核心产品市场潜力,持续提升专业化学术服务能力。公司积极开发院外市场,布局三终端销售,拓展OTC市场,开拓东盟国家等海外市场,同时,已建立专门的电商营销团队,深挖电商渠道,增加市场投放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放大和延伸产品价值。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出台新的商务政策,继续巩固在抗病毒领域的传统优势,并不断加大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抗菌药、解热镇痛药等产品的招商力度和客户支持力度。另外,公司正积极筹划新产品上市,努力形成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点。 4、优化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完善内部精细化管理。 生产管理方面,公司通过优化生产工艺、质量管理流程以及推动生产设备升级改造等各项积极措施,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保证正常的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工作。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报告期内公司未出现任何质量事故、安全事故或污染事故,未出现停产、误工等情形,稳定的供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5、完善组织体系,打造人才队伍 公司通过竞聘上岗制,建立岗位职级体系,聚焦专业人才引进和后备人员培养以及扩大企业文化影响力等措施,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持续优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公司人才梯队建设,实现员工与企业同成长,打造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员工队伍。 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变动情况分析及展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