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德股份(600110)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海外贸易摩擦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对企业经营形成双重压力。尽管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推动产业升级,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导致锂电铜箔市场竞争加剧,加工费用持续走低,叠加铜价上涨,公司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锂电铜箔市场因供需失衡陷入价格战,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恶化。公司在面对国内外环境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董事会的正确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年度发展战略,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稳步前行。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发展方向如下: (一)深化技术引领优势,巩固锂电铜箔引领者地位 公司作为全球锂电铜箔领域的领军企业,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产品迭代、产能升级与客户结构优化,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在极薄铜箔、复合集流体及固态电池配套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一定的突破,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壁垒与市场竞争力。 2024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方向转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需求持续倒逼材料技术革新。公司作为全球极薄锂电铜箔技术引领者,依托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及产学研合作体系,持续突破产品性能极限。 1、 技术突破引领行业升级 (1)极薄锂电铜箔量产突破:公司攻克3微米极薄锂电铜箔并实现规模化量产,其厚度仅为头发丝1/25,铜箔通过技术创新减轻自身重量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电池的铜金属使用量,并可通过体积和重量的减少有效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显著缓解新能源汽车续航瓶颈并降低综合成本。 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少数具备量产极薄锂电铜箔能力的供应商。4.5微米的铜箔产品较 6微米的铜箔产品可直接减少 33%的用铜量,在铜价持续上涨的大环境下,能直接为客户降低材料成本。公司自2024年一季度开始,4.5微米的订单持续放量。 (2)固态电池配套材料布局:公司自2018年起研发出多孔铜箔,目前已适配固态/半固态电池技术,该产品可增强电解液浸润性并优化电池性能。2024年,公司推出耐高温电解铜箔集流体和耐腐蚀铜箔,为固态电池多技术路线提供了材料支撑。针对未来半固态/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公司自主研发的材料已送样到头部电池企业测试。 2、产能扩张与全球化布局:公司在国内的四大铜箔基地均实现量产,全年锂电铜箔总产能有了新的增长,市场份额具有一定量的提升;公司已经成功进入部分海外优质客户的供应链,旨在服务和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对海外客户的供应链保障能力,推动海外电池产业链的生态发展。公司始终关注国际政策与产业链外延局势,公司提出“海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模式,以国内技术研发为支撑,海外基地为支点,形成全球供应链网络。尽管面临国际市场的复杂多变和市场竞争,但国内产能稳步提升、技术迭代与全球化战略的长期价值在于抢占新能源产业链的高端市场,并通过技术整合提升国际竞争力。 3、产品结构升级与市场响应:公司的产品结构呈现“高端化”与“多元化”,形成以客户的高端产品为核心、覆盖多元化应用领域的布局。体现了技术的领先性与市场竞争力。公司通过技术优势与国内外头部电池企业建立了供应链对接,并吸引了国内外优质的动力电池厂商,合作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 公司产品主要供于动力电池市场,亦是公司的核心市场,产品应用于主流车型中;伴随全球储能需求增长,公司针对性开发高耐温、长寿命铜箔产品,切入储能领域;同时,为3C类电子产品提供4微米及以下超薄铜箔,满足消费电池轻量化需求。 4、研发体系与行业标准引领:公司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其研发体系的构建与行业标准引领能力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研发架构、技术成果及标准参与在行业内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公司建立了“总部+区域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的三级研发体系。 公司总部位于深圳,湖北黄石基地聚焦核心工艺与材料创新铜箔生产技术,同时还承担优化与产业化应用;公司与高校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极薄铜箔制造、复合集流体等关键技术。例如,公司3微米极薄铜箔的批量生产即得益于与高校合作的电解液配方优化及阴极辊设备改进项目。公司在极薄铜箔领域形成“设备-工艺-专利”三重壁垒,与电池厂直接对接,将国内研发成果快速导入国际供应链,同时反哺国内技术迭代,形成“研发-生产-市场”闭环。 (二)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在深耕锂电铜箔主营业务的同时,通过技术协同与产业链延伸,积极拓展光伏储能业务,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形成“铜箔+光储”双轮驱动的战略格局。 1、零碳产业园与综合能源服务的场景落地:铜箔生产需要大量的电力,公司通过自建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储能系统,降低用电成本并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公司在湖北黄石投资52亿元建设光储能源电站零碳智慧产业园,覆盖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储能、充电站等设施。产业园配套建设9MWh分布式光伏和60MWh储能电站,每年提供9500万度绿电。年减排量二氧化碳约8000余吨,形成“生产-储能-消纳”闭环,不仅满足自身铜箔生产用电需求,还可为园区企业提供能源托管服务,打造“自发自用+余电交易”的商业模式。 2、从材料到能源的闭环布局及产业链的联动 公司通过铜箔主业积累的客户资源,与储能电池厂商合作开发定制化铜箔产品,例如适配储能电池的铜箔,增加充放电次数,满足长寿命需求。同时,光伏储能业务可为下游客户提供“铜箔+储能系统”“绿电+储能”的综合服务,绑定更多产业链上的战略客户,为其提供打包解决方案,增强客户黏性,真正实现从单一材料供应商向新能源场景化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跨越升级。 3、构建第二增长极的战略目标 面对铜箔行业竞争加剧及亏损压力,光伏储能业务将有可能成为利润补充,叠加绿电交易收益,可有效对冲铜箔价格波动风险。公司将光伏储能业务从辅助配套升级为战略级增长引擎,通过技术协同、场景创新及产业链闭环布局,公司不仅强化了主业竞争力,更在新能源应用领域开辟了第二战场,未来有望通过光储业务实现从材料供应商向能源综合服务商的跨越式转型。 (三) 强化数智化转型,提升全链条运营效率 公司通过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在“强化数智化转型,提升全链条运营效率”方面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确保了生产流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 生产流程优化与资源高效配置 公司依托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电解铜箔生产全流程的精细化控制。系统通过定制化生产模块灵活调整生产计划,满足不同客户对铜箔性能、规格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结合先进工艺管理功能,实时监控电解、表面处理等关键工艺参数,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设备稼动率。例如,通过系统对铜料溶解、电解沉积等环节的智能调控,减少了原材料浪费,单位能耗降低,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此外,系统整合供应链数据,实现原材料采购与库存的动态匹配,进一步降低了库存成本。 2、 质量管理与产品一致性提升 公司通过智能化质量管理系统,构建了覆盖原材料检测、生产过程监控及成品检验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系统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铜箔厚度、表面粗糙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分析,异常数据触发自动预警,确保产品合格率。例如,系统对锂电铜箔的极薄化(≤6微米)生产进行全程追溯,精准定位批次问题,使质量改进响应速度提升,有效支撑了头部客户的高标准需求。 3、 数据驱动决策与市场敏捷响应 公司部署的智能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打通了生产、销售、财务等多维度数据。通过动态可视化看板,管理层可实时掌握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变化。 4、 资金管理效率与风险控制 公司使用的智能系统可以整合财务数据流、优化资金使用效率。例如,通过募集资金专户动态监管模块,公司精准调配惠州、黄石等重点项目的资金使用,结余资金快速转为流动资金,资金周转率有所提升。同时,系统利用算法模型预测现金流风险,自动触发预警机制,避免因设备采购或研发投入导致的短期流动性压力,保障了产能扩张计划的稳步实施。 5、 技术创新与行业竞争力强化 数智化转型加速了技术迭代,公司通过智能制造与工艺数据库积累海量生产数据,支撑研发团队优化铜箔晶粒度控制等核心技术。报告期内公司获批的多项知识产权专利,缩短了试验周期,并使公司在极薄铜箔领域保持技术领先。随着AI算法与制造场景的深度融合,公司将进一步探索智能排产、预测性维护等深度应用,持续引领行业变革。 (四)践行社会责任,赋能可持续发展 公司始终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以绿色制造为核心、公益行动为延伸、员工关怀为基石,构建了覆盖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体系。2024年,公司通过践行社会责任、赋能可持续发展方面形成了多维度的实践体系,涵盖绿色生产、公益慈善、员工关怀及行业引领等多个领域。 1、公益慈善与社区回馈 公司通过深圳市诺德公益基金会系统性开展公益行动,聚焦扶贫济困、助学救灾等领域。公司将捐赠资金定向用于贫困地区教育设施改善及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有效提升了社区抗风险能力与教育公平性。基金会由公司高管直接参与管理,确保了公益项目的透明性和持续性。 2、绿色生产与低碳转型 作为锂电铜箔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的产品直接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推动下游产业低碳化发展。公司通过智能制造与工艺优化降低生产能耗,公司其单位产品能耗较行业平均水平有所降低。此外,公司投资建设诺德光储能源电站零碳智慧产业园,旨在整合光伏发电、储能系统及智慧能源管理,打造绿色能源闭环。 3、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公司在极薄铜箔(≤6微米)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其产品显著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助力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提升。公司获批多项知识产权专利,通过智能模拟缩短研发周期,减少材料试验浪费,推动行业技术迭代。同时,公司在湖北黄石投资建设复合集流体产业园,兼容生产复合铝箔和铜箔,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4、员工权益与供应链责任 公司注重员工职业发展与福利保障,公司实施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覆盖核心技术人员及管理层,累计行权超700万股,增强团队稳定性与创新动力。供应链管理方面,公司通过智能系统整合供应商数据,优先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合作伙伴。 5、合规治理与透明运营 公司严格遵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审计委员会定期核查资金使用合规性,确保募集资金专户动态监管。披露的年度报告及社会责任报告均通过第三方审计。此外,公司主动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参与制定锂电铜箔行业绿色生产标准,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减碳。 公司通过公益投入、技术创新、绿色生产与合规治理,构建了“产业-环境-社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持续扩张,公司将进一步深化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布局,巩固其作为行业责任标杆企业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