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技术(688777):25Q1业绩下滑系短期影响 中长期打造工业AI+订阅制+海外业务3大支柱
核心观点
2024 年公司全口径工业软件业务增速亮眼,海外收入翻倍式增长,剔除GDR 汇兑损益后利润端延续较快提升。2025Q1 业绩出现下滑,公司有望及时调整策略实现增速提升。公司作为国内DCS 龙头,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40%,自动化业务优势日益巩固。新业务层面,公司大力推动工业AI+订阅制软件业务,有望实现“从1 到10”的突破,并且借助机器人解决方案突破国际高端客户,实现海外业务快速增长,逐步打造新业务“3 大支柱”贡献业绩增长点。
事件
2024 年度,公司实现营收91.39 亿元,同比+6.02%;归母净利润1 1. 17亿元,同比+1.38%;扣非归母净利润10.38 亿元,同比+9.51%。剔除GDR 汇兑损益后,2024 年归母净利润10.92 亿元,同比+9.60% ;扣非归母净利润10.12 亿元,同比+20.26%。2024 年单四季度营收28. 0 2 亿元,同比-4.73%;归母净利润4.00 亿元,同比-1.98%;扣非归母净利润3.82 亿元,同比+1.12%。
2025Q1 公司实现营收16.07 亿元,同比-7.55%;归母净利润1. 20 亿元,同比-17.42%;扣非归母净利润7,720.85 万元,同比-34.88%。
简评
1、2024 年全口径工业软件业务增速亮眼,海外收入翻倍式增长2024 年整体收入稳步提升,1)分业务:①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收入56.43 亿元,同比增长13.86%,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62.11%。公司在流程行业中核心产品控制系统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并且推出全球首款UCS 通用控制系统和TPT 时序工业大模型两款划时代的创新产品,发展前景广阔。②仪器仪表收入6.43 亿元,同比增长3.48%,增速阶段性放缓。公司通过并购Hobré公司实现业务协同及融合,在新产品研发及市场开拓方面有望取得突破。③工业软件(独立外售)收入7.43 亿元,同比增长5.77%。工业软件及“控制系统+软件+其他”合计口径收入26.53 亿元,占主营收入比例29.20%,同比增长20.70%。工业软件系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优化手段,是公司战略发展的方向。公司推出会员订阅制软件授权年费模式,在软件加快升级迭代、提升客户使用体验的同时,将帮助公司产生长期稳 定的订阅收入。④运维服务收入4.24 亿元,同比增长51.69%,随着用户对全生命周期运维服务的需求提升,存量后市场业务发展潜力逐步显现。⑤S2B 业务收入16.22 亿元,同比下滑14.48%。公司大力构建行业生态圈,通过S2B 平台推广第三方产品,在连续3 年高增长后增速阶段性盘整。⑥其他主营业务收入9.87 亿元,同比下降90.90%,预计主要系公司主动剥离低毛利率的成套、集成、机柜等业务所致。
2)分行业:化工、石化、能源(原电力)、制药食品是公司产品的主要行业应用领域,公司巩固优势行业并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2024 年化工、石化、能源三大行业收入57.54 亿,占主营收入比例63.33%, 同期增长3.70%。油气属于新兴行业开拓,2024 年油气行业收入8.85 亿,占收入比例9.74%,同比大幅增长47.84%。
3)分地区:2024 年公司国内收入同比增长1.39%至83.36 亿元,占主营收入比例达91.75%;出口外销收入7.4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8.27%,占主营收入比例提升至8.25%,主要来自于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区业务开拓。
2024 年公司新签海外合同13.55 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为2025 年外销业绩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公司与与沙特阿美、印尼国家石油Pertamina、马来西亚国家石油Petronas 等国际顶尖客户在控制系统、工业软件、机器人、工控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实现深度合作,未来有望进一步向其他客户复制经验。
盈利水平:2024 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0.68pct 至33.86%,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2024 年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毛利率同比下滑0.40pct,主要系大项目毛利率相对较低所致,其中控制系统+软件+其他毛利率同比提升2.95pct 至44.31%。仪器仪表毛利率同比提升0.73pct 至31.26%。工业软件(单独外售)毛利率同比下降4.62pct 至36.56%。由于订阅制软件具备毛利率优势,随着订阅制收入增长,有望带动公司工业软件毛利率以及综合毛利率稳步提升。2024 年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0.14pct 至22.39%,其中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0.46pct至8.69%,人均效能持续提升;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0.72pct 至4.51%,主要得益于公司运营管理能力不断深化,管理效率不断提升;研发费用率同比提升0.17pct 至10.70%,坚持高研发投入,引领技术创新;财务费用率同比提升0.87pct 至-1.51%,主要系GDR 资金汇兑收益减少所致。2024 年净利率同比下滑0.44pct 至12.59%; 随着订阅制业务的放量,公司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提升。
2、2025Q1 业绩增速下滑,公司有望及时调整策略实现增速回升2025Q1 公司收入增速出现一定幅度下滑,预计主要系低附加值业务剥离,以及在订阅制推广过程中对传统买断制软件业务产生影响所致;随着公司及时调整,增速有望逐步修复。一季度利润端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主要系利息收入减少所致。公司近年来加大战略投入,货币资金减少,因此2025Q1 利息收入同比减少1,983.89 万元,减少幅度达56.45%。剔除利息收入的影响,利润端或保持相对平稳。2025Q1,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0.67pct至30.36%,预计主要系S2B 业务毛利率下滑所致,自主品牌有望保持较好盈利;期间费用率同比提升3.17pct至28.38%,主要系收入规模下降使得费用端有待摊薄所致。2025Q1 公司净利率同比下降0.81pct 至7.49%,随着公司及时调整订阅制推广策略,努力实现营收规模的提升,净利率有望实现修复。
3、传统自动化业务优势持续巩固,工业AI+订阅制、机器人打造业绩增长点1)自动化领域:公司聚焦流程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需求,着力打造“1+2+N”的流程工业智能工厂新架构,即1 个工厂操作系统+2 个自动化(PA 生产过程自动化+BA 企业运营自动化)+N 个工业APP,引领了智能工厂建设的行业新标准。根据睿工业统计,2024 年公司核心产品集散控制系统(DCS)国内市占率达40.4%,同比提升2.6 个百分点,连续14 年蝉联第一;其中在化工、石化领域DCS 市占率分别达到63.2%、56. 2%,且在建材、造纸领域市占率国内第一。2024 年公司安全仪表系统(SIS)国内市场占有率31.2%,连续3 年蝉联第一。2024 年公司已覆盖流程工业领域超过3.49 万家客户,客户覆盖率稳步提升。借助庞大的客户资源与丰富的应用场景,拓展工业AI 持续为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业务赋能,将使得公司在自动化领域优势日益巩固,业绩基本盘有望持续稳步提升。
2)工业AI+订阅制:2024 年,公司全力投入“工业AI+数据”新产品及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TPT 时序大模型在万华集团、中石化镇海炼化等40 余家客户取得突破性应用;并且已首度实现工业现场在线实时优化与闭环控制,有望助力客户实现人效提升30%-50%。2025 年,公司超图大模型HGT 有望推出,帮助客户实现企业运营自动化。公司积极革新工业软件商业模式,推出会员订阅制软件授权年费模式,在减少客户一次性软件投入的同时,让客户享受到更快的软件迭代更新。2024 年,公司成功签约622 家会员订阅客户,实现会员订阅制业务从无到有、再到亿级的重大突破。中期维度展望,公司工业AI+订阅制有望实现从亿级到10 亿元级别的年收入的突破,并且驱动综合毛利率提升。
3)机器人:2024 年公司正式建立了机器人产品业务体系,2024 年实现收入5,601.09 万元,新签订单1.67 亿元,业务从无到有、快速爆发。公司基于2024 年度发布了以AI+平台+安全巡检、供应链物流、协作机器人装备为核心的流程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Plantbot”,并在高空、地面以及煤矿巡检等复杂场景中予以应用,同时突破了沙特阿美、日本三菱、泰国PTTGC、马来西亚恒源、巴西SENAI 等国际高端客户。目前,公司正在与沙特阿美共同推进“空地一体”机器人(无人机+机器狗)联合协同巡检联合开发项目,与韩国SK 正在推进机器人与固定传感器协同巡检项目。公司借助机器人解决方案在国际高端客户项目中打造示范效应,并不断复制成功经验,有望进一步带动海外业绩实现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 年实现收入分别为105.30、121.29、142.57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 4 6、16.02、19.44 亿元,同比分别变动+20.51%、+19.02%、+21.31%,对应2025-2027 年动态PE 分别为27.90、23. 4 4、19.32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1)经济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公司作为流程工业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部件供应商,下游行业众多,分布广泛。这些行业与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宏观经济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都会影响公司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与业绩。
2)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公司研发方向为“面向流程工业的工业3.0+4.0”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大力开拓“AI+机器人”领域,软件、硬件开发皆需并行,具备较高的研发技术难度,环环相扣,公司如果无法及时推出满足客户及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将对公司的市场份额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核心人才的流失风险
公司业务持续发展需要一批稳定的研发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等,并需要不断吸引高素质的研发、产品、销售及管理人才。尽管公司通过内部培养及外部引进等方式逐步打造了一批精干及稳定的核心人才团队,并通过实施股权激励、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不断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塑造企业文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式健全及完善人才管理体系,但仍有可能出现核心人才流失的风险,从而给公司技术研发及业务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吕.娟./.于.芳.博./.应.瑛./.李.长.鸿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WWW.CF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