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川技术(300124):2025Q1业绩超预期 培育AI+机器人新引擎
核心观点
2024 年,公司营收稳健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业务维持高速增长,通用自动化业务市占率持续提升,除光伏锂电外整体订单增长20%,毛利率下滑及股权类投资项目波动影响净利润;2025Q1 业绩超预期,通用自动化及汽车板块均实现较好增长。
展望2025 年,公司通用自动化产品借助“新产品+国际化+流程工业自动化国产替代”,有望保持稳健成长;新能源汽车业务保持快速发展。此外,在AI 及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战略布局,有望收获新的增长点。
事件
事件一
公司2024 年实现营收370.41 亿元,同比增长21.77%,归母净利润42.85亿元,同比下滑9.62%,扣非净利润12.34亿元,同比增长55. 87%。
其中,Q4 单季度实现营收116.44 亿元,同比增长13.06%,归母净利润9.32 亿元,同比下滑34.5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01 亿元,同比下滑12.09%。
事件二
2024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89.78 亿元,同比增长38.28%;归母净利润13.23 亿元,同比增长63.0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34 亿元,同比增长55.87%。
简评
2024 年营收稳健增长,毛利率下滑及股权类投资项目波动影响净利润新能源汽车业务维持高速增长,通用自动化业务除光伏锂电外整体订单增长20%。2024 年分产品来看:①通用自动化业务实现营收152.43亿元,同比增长1.36%,占总营收的比重为41.15%,2024 年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2,859 亿元,同比下降1.7%,已连续两年下滑,但公司主要产品市占率持续提升并不断拓展新产品、新行业,除光伏、锂电以外的行业整体订单实现了约20%增长。②新能源汽车及轨交业务实现营收166.42 亿元,同比增长67.76%,占总营收的比重为44. 93%,成为营收第一大来源,主要得益于行业的强劲增长,以及客户定点车型SOP 放量&优秀的交付保障,收入取得快速增长。③智慧电梯业务实现营收49.39 亿元,同比下滑6.65%,占总营收的比重为13.34%,主要受到房地产市场持续走弱影响,电梯行业市场需求仍显低迷。
产品结构及竞争加剧影响毛利率,股权类投资项目波动影响净利润增速。公司2024 年毛利率为28.70%,同比下滑4.85pct,我们认为主要由于:①毛利率较低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占比提升12.32pct,成为第一大业务; ②市场竞争加剧,通用自动化业务毛利率同比下滑1.93pct,智慧电梯业务毛利率同比下滑2.88pct。公司2024 年营收增长21.77%,归母净利润下滑9.62%,主要由于:①毛利率下滑;②股权类投资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下降,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由2023 年的盈利2.63 亿元变为2024 年的亏损0.43 亿元,投资净收益由2023年的盈利4.20 亿元变为2024 年的盈利0.93 亿元。导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有所下滑。
2025Q1 业绩超预期,通用自动化及汽车板块均实现较好增长2025Q1 通用自动化及汽车板块均实现较好增长。2025 年一季度分业务来看:①通用自动化(含工业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约41 亿元,同比增长约29%;②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39 亿元,同比增长约66%;③智慧电梯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9.6 亿元,同比增长约2%。通用自动化业务的较好增长,我们认为与公司市占率持续提升,以及锂电、港口等行业的复苏有关。
在新能源汽车占比提升的情况下仍维持较好的毛利率表现,扣非净利润高速增长。2025Q1,毛利率偏低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占比显著提升,公司仍实现了30.98%的毛利率,其中通用自动化毛利率基本持平。公司2025Q1 投资收益1.73 亿元,同比增加约1.5 亿元,主要系①股权投资处置收益;②受汇率波动影响,合营企业前海晶瑞持有的海外基金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增加,公司确认对其享有的投资收益增加,使得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大于营收增速。扣非净利润亦呈现高速增长,2025Q1 公司扣非净利润为12.34 亿元,同比增加55.87%。
通用自动化产品市占率持续提升,新产品+新行业打开发展空间通用自动化主要产品市占率持续提升,国产龙头强者恒强。2024 年,公司通用自动化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152亿元,同比增长约1%。通用变频器实现销售收入约52 亿元,其中低压变频器产品(含电梯专用变频器) 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18.6%,位居第一名,且市占率提升1.6pct,中高压变频器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约18.6% ,位居第一名,且市占率提升2.7pct;通用伺服系统实现销售收入约56 亿元,在中国市场份额约28.3%,位居第一名,且市占率提升0.1pct;PLC&HM I 实现销售收入约13 亿元,其中小型PLC 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14. 3% ,位居第二名,位列内资品牌第一名;工业机器人(含精密机械)实现销售收入约11 亿元,产品销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8.8%,位居第三名,其中SCARA 机器人产品销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27.3%,位居第一名。公司自2 00 3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行业营销、技术营销、品牌营销,充分享受国产行业龙头的品牌红利。
新产品+国际化+流程工业自动化国产替代,不断打开通用自动化业务的成长空间。①新产品:为扩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成长空间,公司积极布局工业机器人、丝杠导轨、气动元件等新产品。2024 年,公司通过多产品组合销售策略,加大新产品的布局和协同,工业机器人、高效电机、气动元件等产品的订单实现较快增长。② 国际化:为把握中国制造业出海和EPC 出海机会,公司持续推动“借船出海”等策略落地,2024 年梳理了超20 0家客户的海外项目机会,“借船出海”订单同比实现快速增长。③新行业:工业自动化市场按下游行业可分为项目型市场与OEM 型市场,项目型市场代表性行业包括冶金、化工、石化、电力、造纸等,2024 年, 项目型市场表现优于OEM 型市场,缓和了行业的整体下滑。公司挖掘项目型行业/流程工业、国央企国产化替代机会,取得了相关行业的较好增长,并作为长期战略持续深耕,有望打造新的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业务高速成长,联合动力分拆上市已获正式受理2024 年,公司新能源乘用车电机控制器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10.7%,排名第二(排名第一名为比亚迪),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新能源乘用车电驱总成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为6.3%,排名第四;新能源乘用车定子装机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为10.5%,排名第二;新能源乘用车OBC 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为4.5%,排名第八。公司新能源乘用车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进一步提升。公司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业务运营主体联合动力的境内上市进程,2024 年12 月31 日,联合动力的上市申请已获深交所正式受理。
战略布局AI 及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培育公司新引擎构建以工业AI 模块为核心,结合各领域AI 专员的“1+N”团队模式,推动公司产品和运营的全面AI 转型。
2024 年,公司组建了工业AI 核心开发者团队,统筹规划AI 基础设施建设,预研工业自动化软件中的A I 助手技术方案,同时在公司内部应用A I 技术推动运营效率的提升。2025 年,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在A I 基础设施和人才团队建设方面的投入:①iFG(Inovance Factory Genius,汇川工业智脑)平台开发与建设,聚焦工业制造场景,整合公司在工业制造领域长期积累的底层Know-how,开发iFG 平台,为工业客户实现一站式A I 赋能与作业服务。②AI 算法层优化:持续打磨AI 算法能力,强化工业自动化零部件体系的“自我预测、自我管理、自助维护”等能力。③AI 技术应用拓展:紧跟AI 技术前沿,进一步在公司内部研发、制造、安装、调试、运维、推广的各个环节。
从零部件、小脑到解决方案,公司全面布局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具备核心零部件和制造业场景积累的天然优势。基于对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深入洞察、分析与预研工作,依托公司在运动控制、伺服驱动、直线导轨和丝杠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在2024 年正式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并启动了部分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工作。
2025 年,公司将加大对人形机器人业务的投入力度,具体工作计划包括:①公司将持续开展小脑领域的研发工作,包含人形机器人肢体的运动控制及结合AI 技术完成高柔性动作等。②将零部件产品推向市场,依托公司在零部件核心技术以及工业客户场景方面的优势,持续构建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③在产品组合方面,公司将融合电机、驱动器、编码器、力传感器、多轴臂、丝杠等多品类优势,紧密围绕客户实际需求,打造极致体验的定制化解决方案。④依托公司对工业场景的深刻理解,开发具身智能解决方案。我们认为,汇川技术具备核心零部件和制造业场景积累的天然优势,有望在这个全新的产业链打造出兼顾技术和成本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5-2027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57、65.00、78.4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4%、26.03%、20. 74%,对应PE 分别为37x、30x、25x,考虑到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以及在AI+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战略投入,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①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公司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部件供应商,下游行业众多,分布广泛。这些行业与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宏观经济波动、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都会影响公司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与业绩。
②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电梯业务风险:由于公司电梯行业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较高,当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出现下滑时,公司在电梯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将受到影响。
③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因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格局尚未定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产品毛利率普遍偏低,企业盈利水平低下。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则会影响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经营质量与盈利水平。
□.吕.娟./.许.光.坦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WWW.CF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