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000951):Q1业绩同比双位数增长 静待盈利能力稳步回升

时间:2025年05月14日 中财网
核心观点


  Q1 公司营收、归母、扣非分别为129.08 亿元、3.10 亿元、2.92亿元,同比分别+12.97%、+13.26%、+11.01%。一季度公司重卡主业经营稳健;毛利率受海外竞争加剧、国内产品结构波动等因素扰动;同时净利率同比实现微增。作为中国重汽集团旗下的重卡整车龙头企业,后续公司将受益于行业“报废+政策”双周期共振,叠加燃气车补贴超预期,看好公司业绩、估值双提升。


  事件


  公司发布2025 年一季报,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29.08 亿元,同比增长12.97%;归母净利润3.10 亿元,同比增长13.26%;扣非净利润2.92 亿元,同比增长11.01%。


  简评


  重卡主业经营稳健,归母净利润同比+13%。25Q1 营收、归母、扣非分别为129.08 亿元、3.10 亿元、2.92 亿元,同比分别+12.97%、+13.26%、+11.01%,环比分别+13.80%、-43.13%、-37.97%。Q1全国重卡行业批销(含出口)约26.5 万辆,同比-3%,环比+21%。


  Q1 国内重卡补贴尚未落地,观望情绪压制终端需求,叠加对俄出口回落,重卡行业回升斜率有限。收入端看,公司营收同环比增长或主要受益于重卡销量回升及新能源占比提升。国内方面,Q1公司重卡终端实销约1.7 万辆,同比+10.6%,环比+3.9%;对应市占率约18.6%,同比-0.5pct,环比+3.1pct。出口方面,Q1 中国重汽集团口径出口约3.3 万辆,同比-3.0%,环比+12.3%。重汽A或随集团出口环比回升。此外Q1 重汽集团的新能源重卡国内终端销量达0.4 万辆,占比约14.8%,同比+8.9pct,环比+2.8pct,有助于推升整体ASP。利润端看,受海外竞争加剧、国内产品结构波动等因素影响,Q1 盈利环比下滑;同比增长主要受益于收入提升、降本增效以及所得税费用减少。


  Q1 净利率同比微增,费用控制保持稳健。Q1 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7.05%、3.33%,同比分别-0.74pct、+0.12pct,环比分别-4.49pct、-2.12pct。Q1 期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39%、0.72%、0.60%、1.54%、-0.47%,同比分别-0.41pct、- 0.09pct、-0.21pct、-0.23pct、+0.12pct,环比-0.25pct、-0.33pct、+0.05pct、-0.22pct、+0.25pct。政策提振内需叠加出口稳健,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上行。1)25 年补贴超预期将驱动重卡行业销量上行。3 月18 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其最大变化是将报废范围扩展至国四,燃气车首次享受购车补贴,超出市场预期。价格方面,本轮补贴的单车金额与2024 年一致,“报废并更新”国六、新能源重卡的最高补贴分别为11、14 万元/台;目前天然气&柴油重卡20-40 万元/台,新能源重卡40-50 万元/台,补贴可显著降低车主购车的首付、贷款压力。数量方面,目前国四及以下营运重卡保有量接近百万级别规模,车龄超8 年符合报废条件;且最早一批国五重卡也将在25 年开启自然报废,加总后潜在报废规模或可达70 万台左右,在补贴政策支持下,重卡行业有望实现10-15 万台销售增量,有助于公司经营向好。2)油气价差+补贴落地有望驱动燃气车渗透率及销量提升。国内低运价背景下,油气价差持续及补贴政策落地,将进一步凸显燃气车的使用经济性,有望推动燃气车渗透率及销量进一步提升。中国重汽在天然气重卡市场销量位列前二,集团及相关子公司有望持续受益。3)非俄地区支撑出口景气,公司出口有望维持韧性。


  中汽协口径下,25Q1 中国重卡出口约7.4 万辆,同比+0.1%。环比+7.5%。在俄销量下滑影响下,非俄地区对外需形成有力支撑,全年维度看重卡出口韧性或被低估。Q1 中国重汽集团的重卡出口市占率继续位列国内第一。


  重汽A 在海外市场借助重汽国际公司的完善网络布局以及高效战略突破,出口有望维持较高水平。


  投资建议


  公司是中国重汽集团旗下的重卡整车龙头企业,年内将受益于行业“报废+政策”双周期共振,叠加燃气车补贴超预期,看好公司业绩、估值双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1 亿元、20.3 亿元,对应当前PE 为11X、10X,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1、宏观经济波动、行业周期性风险:重卡市场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基础投资建设和环保政策等密切相关。受到全球宏观经济的波动、行业景气度等因素影响,公司所处行业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若未来宏观环境、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等出现不利变化,或对公司业务增长、产品销售或生产成本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导致经营业绩下滑,盈利能力下降。


  2、原材料供应短缺与价格波动风险:公司生产过程依赖于若干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及时稳定供应。虽然公司与主要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相关原材料、零部件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相对稳定,但如果主要供应商生产经营突发重大变化,或供货质量、时限未能满足公司要求,或与公司业务关系发生变化,或供应价格大幅波动而公司未能及时同比例调整产品售价,将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研发与创新风险:若公司研发的产品不受市场欢迎,或公司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研发及制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则公司可能面临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进而可能会对公司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陶.亦.然./.程.似.骐./.陈.怀.山./.李.粵.皖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WWW.CF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