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农业银行(601288)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3-06-30
信息来源2023年中期报告
经营情况  3 讨论与分析
  3.1形势与展望
  上半年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 1.0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维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0.7%。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M2)余额 28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3%;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上半年增加 21.5万亿元,同比多增 0.5万亿元。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政府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将更加精准有力。财政政策方面,将延续和优化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货币政策方面,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支持力度。
  本行将以更大力度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强化粮食安全金融服务,加强农户金融供给,大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强化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持续巩固普惠金融发展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推动 ESG理念与业务经营深度融合。着力做好客户基础建设和服务,提升客户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和成果转化,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能力,为基层和业务赋能。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等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着力提升市场风险管理能力。
  3.2财务报表分析
  3.2.1利润表分析
  2023年上半年,本行实现净利润 1,338.31亿元,同比增加 50.48亿元,增长3.9%。
  利润表主要项目变动表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3年1-6月2022年1-6月
  利息净收入是本行营业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占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的 79.4%。
  2023年上半年,本行实现利息净收入 2,904.21亿元,同比减少 97.56亿元,其中规模增长导致利息净收入增加 382.76亿元,利率变动导致利息净收入减少 480.32亿元。2023年上半年,本行净利息收益率 1.66%,净利差 1.49%,同比分别下降36个和 37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1)受本行支持实体经济以及个人住房贷款等存量资产持续重定价等影响,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2)受市场环境影响,付息负债付息率上升。注: 1、债券投资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券投资、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券投资。
  2、重组类债券包括应收财政部款项和特别国债。
  3、存拆放同业主要包括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4、非生息资产、非付息负债及减值准备的平均余额为相应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平均余额。
  5、同业存拆放主要包括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6、其他付息负债主要包括已发行债务证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
  7、为年化后数据。
  注:由规模和利率共同引起的变化分配在规模变化中。
  利息收入
  2023年上半年,本行实现利息收入 6,010.81亿元,同比增加 583.50亿元,主要是由于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增加 53,956.96亿元。
  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
  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 4,014.31亿元,同比增加 244.36亿元,增长6.5%,主要是由于发放贷款和垫款规模增加。
  个人贷款 7,741,712 169,240 4.41 7,307,193 172,895 4.77 境外及其他 458,897 9,732 4.28 376,168 4,471 2.40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20,938,357 401,431 3.87 17,991,668 376,995 4.23 注:1、为年化后数据。
  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债券投资利息收入为本行利息收入的第二大组成部分。2023年上半年,债券投资利息收入1,488.93亿元,同比增加155.80亿元,主要是由于债券投资规模增加。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192.05亿元,同比增加26.73亿元,主要是由于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增加。
  存拆放同业利息收入
  存拆放同业利息收入 315.52亿元,同比增加 156.61亿元,主要是由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存放同业款项增加。
  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 3,106.60亿元,同比增加 681.06亿元,主要是由于付息负债平均余额增加51,474.80亿元。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 2,285.59亿元,同比增加 444.35亿元,主要是由于吸收存款规模增加。
  按产品类型划分的存款平均成本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3年1-6月2022年1-6月项目平均付息 平均付息吸收存款总额 26,108,588 228,559 1.77 22,235,871 184,124 1.67 注:1、为年化后数据。同业存拆放利息支出同业存拆放利息支出419.49亿元,同比增加157.83亿元,主要是由于同业存放款项增加。其他付息负债利息支出其他付息负债利息支出401.52亿元,同比增加78.88亿元,主要是由于同业存单规模增加。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2023年上半年,本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507.31亿元,同比增加 12.42亿元,增长2.5%。其中,顾问和咨询业务收入增长13.1%,主要是银团贷款相关手续费收入增加。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主要构成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项目2023年1-6月2022年1-6月 增减额 增长率(%)其他非利息收入
  2023年上半年,其他非利息收入 246.06亿元,同比增加 115.40亿元。其中,投资收益增加 39.70亿元,主要是由于贵金属投资收益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增加 26.05亿元,主要是由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上升。汇兑损益增加 39.96亿元,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导致外汇相关业务产生汇兑收益。其他业务收入增加9.69亿元,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增加。其他非利息收入主要构成人民币百万元项目2023年1-6月2022年1-6月11,977 8,007投资收益业务及管理费
  2023年上半年,业务及管理费1,000.99亿元,同比增加56.88亿元;成本收入比27.37%,同比上升 1.34个百分点。业务及管理费主要构成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项目2023年1-6月2022年1-6月 增减额 增长率(%)信用减值损失
  2023年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 1,023.52亿元,同比减少 31.77亿元。其中,贷款减值损失 967.68亿元,同比增加 39.92亿元。所得税费用
  2023年上半年,本行所得税费用为 221.38亿元,同比减少 51.28亿元,下降18.8%。实际税率为 14.19%,实际税率低于法定税率,主要是由于本行因持有中国国债、地方政府债等获得的利息收入按税法规定为免税收入。分部信息本行通过审阅分部报告进行业绩评价并决定资源的分配。分部信息按照与本行内部管理和报告一致的方式进行列报。目前本行从业务、地理区域、县域金融业务三个方面进行管理。下表列示了于所示期间本行各地区分部的营业收入情况。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3年1-6月2022年1-6月项目下表列示了于所示期间,本行县域金融业务及城市金融业务的营业收入情况。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2023年1-6月2022年1-6月项目
  3.2.2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行总资产为 380,333.9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41,079.07亿元,增长12.1%。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增加 19,340.92亿元,增长10.2%;金融投资增加 5,380.31亿元,增长5.6%;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增加 4,908.41亿元,增长19.3%;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增加 2,614.92亿元,增长23.1%,主要是由于合作性存放同业款项增加;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增加 7,130.41亿元,增长60.8%,主要是由于买入返售债券增加。
  资产主要项目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3年6月30日2022年12月31日
  项目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217,919.0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0,280.78亿元,增长10.3%。注:1、本表按照借款人所在的行业对贷款进行划分。房地产业贷款包括发放给主营业务为房地产行业企业的房地产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和其他发放给房地产行业企业的非房地产用途的贷款。截至2023年 6月末,法人房地产贷款余额 5,138.4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468.06亿元。
  2、其他行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行五大主要贷款行业包括:(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制造业;(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五大行业贷款余额合计占公司类贷款总额的 74.1%,较上年末上升 0.7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6月30日,个人贷款较上年末增加 4,320.22亿元,增长5.7%。其中,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长34.9%,主要是由于本行积极拓展新型消费领域场景,提高消费金融可得性和便利性;个人经营贷款较上年末增长21.0%,主要是由于本行持续加大普惠贷款投放;农户贷款较上年末增长33.5%,主要是由于惠农 e贷保持较快增长。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行金融投资 100,681.9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5,380.31亿元,增长5.6%。其中,非重组类债券投资较上年末增加 5,300.13亿元。
  金融债券指由政策性银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行金融债券余额为27,399.13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债券19,267.56亿元,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债券 8,131.57亿元。
  注:1、本表所列减值指在第 2、3阶段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包括在第 1阶段计提的减值准备。
  负债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行负债总额为 353,126.8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40,609.61亿元,增长13.0%。其中,吸收存款增加 31,100.13亿元,增长12.4%;同业存放和拆入资金增加 5,838.96亿元,增长20.9%,主要是由于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增加;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增加 123.99亿元,增长28.3%,主要是由于卖出回购债券增加;已发行债务证券增加 1,316.78亿元,增长7.0%。
  负债主要项目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3年6月30日2022年12月31日
  项目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行吸收存款余额 282,310.5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31,100.13亿元,增长12.4%。从客户结构上看,个人存款占比下降1.3个百分点至 59.3%。从期限结构来看,活期存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3.8个百分点至 44.7%。注:1、包括保证金存款、应解汇款及汇出汇款等。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行股东权益合计 27,207.0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469.46亿元。每股净资产 6.50元,较上年末增加 0.13元。一般风险准备本行资产负债表外项目主要包括衍生金融工具、或有事项及承诺等。本行主要以交易、资产负债管理及代客为目的而叙作与汇率、利率及贵金属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本行或有事项及承诺具体包括信贷承诺、资本支出承诺、债券承销及兑付承诺、抵质押资产、法律诉讼及其他事项。信贷承诺是表外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开出保函及担保、开出信用证和信用卡承诺等构成。信贷承诺构成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3年6月30日2022年12月31日项目
  3.2.3其他财务信息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
  财政部于2020年 12月修订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 25号—保险合同》。本行已按准则要求于2023年1月1日起实施该新会计准则。
  报告期内主要会计政策变更详情,请参见“财务报表附注四 主要会计政策变更”。
  按境内外会计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差异说明
  本行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合并中期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合并中期财务报表的报告期内净利润及股东权益无差异。其他财务指标监管2023年 6月2022年12月2021年12月注:1、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流动性比率按照金融监管总局的相关规定计算。
  2、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除以资本净额。
  3、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除以资本净额。
  4、2023年6月30日数据为年化后数据。
  3.4县域金融业务
  本行通过三农金融事业部所有经营机构,向县域农村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该类业务统称为县域金融业务,又称三农金融业务。报告期内,本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战略目标,不断优化三农金融事业部运行体制机制,持续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3.4.1管理机制
   倾斜县域政策资源配置。优先保障县域信贷规模,推动经营行加大县域涉农贷款投放。
  完善“三农”重点客户评级政策,单独配置县域经济资本,优化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贷款利率授权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政策。
   深化县域人力资源改革。加大县域机构人员补充力度,将境内分行全年招聘计划的50%以上用于县域。开展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库建设,深入实施东西部行协作“双百”干部人才结对帮扶计划和县域青年英才开发工程。加强基层员工工资保障,持续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薪酬资源,进一步加大乡镇员工补贴配置力度。
   完善“三农”信贷政策体系。制定2023年“三农”信贷政策指引,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涉农重点客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涉农行业信贷政策,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水网重大项目、智慧畜牧、肥料制造等重点行业领域出台专项信贷政策。
  3.4.2 县域公司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专项金融服务方案,持续强化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全面推动县域公司金融业务再上新台阶。
   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截至2023年6月末,县域公司类贷款(不含票据贴现)余额47,08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436亿元。
   加快推进县域绿色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支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重点项目和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储备林贷款”、“碳汇林业贷”、“生态保护贷”等特色产品。围绕县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涉农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 积极开展县域对公特色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机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全力打造“强粮保供贷”、
  3.4.3县域个人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紧扣县域居民金融需求,不断加强产品、渠道和模式创新,县域个人金融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 6月末,县域个人贷款余额 32,65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3,074亿元。
   加大农户贷款投放力度。全力做好春耕备耕、夏收夏种等时点金融服务,加大对种养加贸等多产业多业态信贷支持力度,持续提升农户贷款的覆盖面和可得性。积极推广纯信用、可循环、低利率的“富民贷”产品,支持更多脱贫地区农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目前已覆盖832个脱贫县、部分革命老区以及新疆、西藏、宁夏等区域。截至2023年6月末,农户贷款余额10,41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13亿元。
  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农户贷款便捷性。持续优化农户贷款业务流程和系统,提高办贷效率,为农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信贷服务。积极推广农户互联网贷款产品“惠农网贷”,已覆盖粮食、畜牧、棉花种植、花卉交易、涉农补贴等多场景。
   持续做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不断丰富惠农通服务点功能,优化服务点布局,提升“金穗惠农通”工程服务能力,惠农通服务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4.8%。积极开展“乡村振兴 百团争先”县域外拓竞赛,组织1.8万支服务先锋队、8.55万名成员进村入户提供金融服务。创新掌银乡村振兴频道特色场景,加大掌银乡村版推广力度。截至2023年6月末,掌银乡村版月活跃客户数超3,000万户。
  3.4.4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报告期内,本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坚持将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全行工作重中之重,将经营资源更多向县域农村倾斜,不断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效。
   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顺利推进。实施金融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行动,聚焦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832个脱贫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等三类重点区域,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截至2023年6月末,832个脱贫县贷款余额1.9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6%;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3,6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8%。
   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持续加强。深入实施“十四五”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规划,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围绕粮食安全、乡村富民产业、和美乡村建设、农
  业农村低碳发展、县域城乡融合等领域实施专项金融服务行动。截至2023年6月末,1粮食重点领域、乡村产业、乡村建设贷款余额分别为2,724亿元、1.81万亿元、1.84万亿元。 “三农”产品创新成果丰硕。出台2023年“三农”金融产品创新工作意见,明确“三农”产品创新重点及产品创新授权政策。创新推出旅游民宿信贷业务、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乡村振兴人才贷等产品,不断完善服务乡村振兴产品体系。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开展数字乡村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三资”平台、智慧畜牧、e推客、乡镇治理等场景功能迭代优化,加大涉农特色场景推广服务力度。截至2023年6月末,全行“三资”管理平台签约县(区)1,754个,已在1,537个县(区)上线。
  3.4.5村镇银行
  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
  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于2008年 8月在湖北省汉川市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 3,100万元,本行持股 50%。截至2023年6月30日,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总资产 4.2亿元,净资产 0.66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30.29万元。
  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
  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于2008年 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 1,960万元,本行持股 51.02%。截至2023年6月30日,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总资产 2.56亿元,净资产 0.46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136.03万元。
  安塞农银村镇银行
  安塞农银村镇银行于2010年 3月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 4,000万元,本行持股 51%。截至2023年6月30日,安塞农银村镇银行总资产 5.13亿元,净资产 0.58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27.94万元。
  绩溪农银村镇银行
  相关口径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规定进行
  绩溪农银村镇银行于2010年 5月在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 2,940万元,本行持股 51.02%。截至2023年6月30日,绩溪农银村镇银行总资产 4.11亿元,净资产 0.43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5.93万元。浙江永康农银村镇银行浙江永康农银村镇银行于2012年 4月在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2.1亿元,本行持股 51%。截至2023年6月30日,浙江永康农银村镇银行总资产 7.54亿元,净资产 2.81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448.50万元。厦门同安农银村镇银行厦门同安农银村镇银行于2012年 5月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1.5亿元,本行持股 51%。截至2023年6月30日,厦门同安农银村镇银行总资产 10.01亿元,净资产 1.92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88.5万元。
  3.4.6财务状况
  县域金融业务资产负债主要项目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3年6月30日2022年12月31日
  项目金额 占比(%)金额 占比(%)注:1、存放系统内款项指县域金融业务分部通过内部资金往来向本行其他分部提供的资金。县域金融业务利润表主要项目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3年1-6月2022年1-6月 增减额 增长率(%)注:1、内部利息收入是指县域金融业务分部向本行其他分部提供的资金通过转移计价所取得的收入。本行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利率基于市场利率确定。县域金融业务主要财务指标
  3.5风险管理
  2023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本行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风险合规底线。完成集团风险偏好与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更新,建立偏好指标预警机制,增强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加强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全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扎实推进市场风险管控平台建设,强化市场风险穿透监测和前瞻防控,金融市场业务平稳运行。加强操作风险防控,持续筑牢案防合规堤坝。
  3.5.1信用风险
  2023年上半年,本行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拓宽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渠道,保持资产质量稳定。
  公司类业务风险管理
  完善信贷政策。制定年度信贷政策指引、三农和普惠金融信贷政策指引等综合政策。
  进一步提高行业政策覆盖面和颗粒度,加强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等领域的研究。出台差异化区域信贷政策,推进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
  持续做好“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服务工作,提高差异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管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贯彻落实房地产金融政策要求,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开展全行房地产客户风险排查和项目风险检查,强化房地产业务全流程管理。积极落实“保交楼”监管政策,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地方政府相关信用业务风险防控,严格按照监管规定开展业务,强化新增贷款用途真实性管理,持续加强风险监测排查,综合利用展期、重组、置换等方式,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化解存量业务风险,防范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依托数字化风控平台,开发和优化集团客户信用风险识别模型和预警模型,组织现场风险核查,实施风险处置,积极稳妥推进大额客户风险化解。持续强化小微企业和企业主统一授信管理,完善小微企业高风险客户识别模型和常态化识别处置机制。
  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坚持立足自主清收,加大不良贷款现金收回力度,扎实推进呆账核销工作,积极开展不良贷款重组,强化大额项目处置,优化处置管理机制,持续提
  个人业务风险管理持续优化业务流程、丰富监控模型、拓宽处置渠道、做好金融纾困,进一步提升个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巩固个贷集中作业中心架构,完善个贷制度体系,保障业务高效运行。优化风险预警模型,加强风险线索处置,提升风险识别准确度。拓宽优化不良贷款处置渠道,有序开展清收核销,多元化推进不良化解。积极做好金融纾困支持,提升金融服务温度。报告期内,本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实现双降,个人贷款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坚持稳健型风险偏好,推进信用卡智慧风控体系迭代升级。贷前强化客户分类识别及差异化管理,进一步改善客户结构,夯实优质客户基础。贷中强化全面风险监测及早期风险识别,进一步管控风险敞口,减少风险暴露。贷后强化资产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升清收处置成效,提高核销与资产证券化效率,信用卡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在行业前列。资金业务风险管理完善资金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优化全流程风险管理机制,完善信用债投前、投中和投后管理。持续监测存量资金业务信用主体和交易对手风险状况,动态调整风险应对措施。推动全球平台三期项目建设,完善资金业务集团投研一体化、监测报告及信息共享机制。贷款风险分类本行根据金融监管总局《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要求,制定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制度,报告期内遵循该制度进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通过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记录、还款意愿、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以及第二还款来源的保障程度等因素,判断贷款到期偿还的可能性,确定分类级次。本行对贷款实行五级分类和十二级分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公司类贷款,主要实施十二级分类管理,通过对客户违约风险和债项交易风险两个维度的综合评估,客观反映贷款风险程度,并在年初制定年度分类政策时进一步细化,明确重点法人客户贷款的分类标准与管理要求,切实提高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和敏感性。对个人贷款实行五级分类管理,主要根据贷款本息逾期天数及担保方式,由系统自动进行风险分类,强化风险反映的客观性。对大额个人生产经营类贷款,每季度进行一次人工分类,增强风险敏感性。此外,依据信贷管理中掌握的风险信号及时对分类形态进行调整,客观反映贷款质量。本行已根据《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要求,制定了风险分类管理制度,2023年7月1日起新发生业务执行新的风险分类制度。信用风险分析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结构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3年6月30日2022年12月31日项目十大单一借款人 行业 金额(%)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行对最大单一借款人的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 2.22%,对最大十家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 12.53%,均符合监管要求。大额风险暴露报告期内,本行根据《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等相关监管要求,持续完善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夯实数据基础,优化计量流程,升级系统功能,有序开展大额风险暴露计量、监测、系统优化等工作,严格执行各项监管指标,按期报送监管报表和管理报告,持续提升大额风险暴露计量和管理能力。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行不良贷款余额 2,943.8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33.25亿元;不良贷款率 1.35%,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 3,131.5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53.60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 1.44%,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2023年上半年,本行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聚焦重点领域,强化精准识别,做好风险防范化解,提升数字化风险管控能力,夯实信贷管理基础,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守牢信用风险底线,努力维护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按业务类型划分的不良贷款结构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3年6月30日2022年12月31日项目注:1、三阶段减值模型详见“财务报表附注五、6 发放贷款和垫款”。
  2、本表包含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贷款减值准备。
  3.5.2市场风险
  2023年上半年,本行制定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策略,优化全行市场风险管理要求和交易投资业务的准入标准,合理调整市场风险管理限额。扎实推进市场风险管控平台建设,提升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优化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系统,进一步完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计量功能。做实市场类业务压力测试,前瞻性防范极端市场变动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影响。
  本行市场风险限额分为指令性限额和指导性限额。本行将所有表内外资产负债划分为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交易账簿包括本行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簿其他项目风险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的头寸,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类头寸划入银行账簿。
  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
  本行采用风险价值(VaR)、限额管理、敏感性分析、久期、敞口分析、压力测试等多种方法管理交易账簿市场风险。本行采用历史模拟法(选取 99%的置信区间,1天的持有期,250天历史数据)计量总行本部、境内外分行交易账簿风险价值。
  注:1、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管理要求,黄金相关风险价值已体现在汇率风险中。
  2023年上半年交易账簿风险价值(VaR)变动图 人民币百万元报告期内,债券交易组合平均规模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利率风险 VaR值高于去年同期水平;黄金交易组合平均敞口大幅增加,汇率风险 VaR值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白银交易组合平均净敞口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商品风险平均 VaR值有所下降。银行账簿市场风险管理本行综合运用限额管理、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缺口分析等技术手段,管理银行账簿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管理报告期内,本行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利率走势,实施稳健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强化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摆布和久期管理,将利率风险敞口控制在合理水平。完善内外部定价机制,提升量价协同水平,促进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统筹境内外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加强境外机构利率风险监测评估和工具建设,引导境外机构合理控制资产负债错配程度,着力提高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持续优化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和模型,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报告期内,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本行各项利率风险指标均控制在监管要求和管理目标范围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水平整体可控。利率风险分析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行一年以内利率敏感性累计负缺口为 1,791.20亿元,缺口绝对值较上年末减少 4,351.86亿元。利率风险缺口人民币百万元1年及以下注:有关情况详见“财务报表附注十一、5.市场风险”。利率敏感性分析人民币百万元 2023年6月30日2022年12月31日利率变动上述利率敏感性分析显示未来 12个月内,在各个利率情形下,利息净收入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变动情况。上述分析以所有期限的利率均以相同幅度变动为前提,且未考虑管理层为降低利率风险而可能采取的风险管理活动。以本行2023年6月30日的资产及负债为基础计算,若利率即时上升(下降)100个基点,本行的利息净收入将减少(增加)432.85亿元,本行的其他综合收益将减少(增加)627.52亿元。汇率风险管理
  2023年上半年,本行定期开展外汇风险敞口监测、汇率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继续完善汇率风险计量,灵活调整交易性汇率风险敞口,保持非交易性汇率风险敞口稳定,全行汇率风险敞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本行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产生的敞口风险。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贬值 2,612个基点,贬值幅度 3.6%。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行表内表外金融资产/负债外汇敞口净额 82.24亿美元。外汇敞口人民币(美元)百万元 2023年6月30日2022年12月31日注:有关情况详见“财务报表附注十一、5.市场风险”。汇率敏感性分析人民币百万元税前利润变动外币对人民币汇率上涨/下降币种2023年6月30日2022年12月31日31 77+5%美元
  (31) (77)
  2,007 1,469
  +5%
  港币
  (2,007) (1,469)
  本行持有的外币资产负债以美元和港币为主。根据报告期末的汇率敞口规模测算,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每升值(贬值)5%,本行税前利润将增加(减少)0.31亿元。
  3.5.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架构
  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由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组成。其中,决策体系包括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执行体系包括全行流动性管理、资产和负债业务管理、信息与科技等部门;监督体系包括监事会以及审计局、内控合规监督部、法律事务部。上述体系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履行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和政策
  本行坚持稳健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并根据监管要求、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和业务发展情况等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在确保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平衡流动性、安全性和
  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控和报告,确保全行在正常经营环境或压力状态下,能及时满足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引发的流动性需求,履行对外支付义务,有效平衡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的同时,防范集团整体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本行密切关注外部经济金融形势、货币政策和市场流动性变化,持续监测全行流动性状况,预判变化趋势,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平抑期限错配风险。稳定核心存款来源,强化主动负债工具运用,畅通市场融资渠道。健全流动性管理机制,强化资金头寸的监测预警与统筹调度,保持适度备付水平,满足各项支付要求。优化完善流动性管理系统功能,提升电子化管理水平。本行结合市场状况和业务实际,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流动性状况的各种风险因素,设定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情景。本行按季度开展压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设定的压力情景下,本行均能通过监管规定的最短生存期测试。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
  2023年上半年,本行流动性管理面临复杂的内外部形势。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但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仍不稳固。本行负债波动有所增加,长期资产的增长对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管理与结构优化带来一定压力,平衡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难度加大。流动性风险分析报告期内,本行到期现金流安排合理,流动性状况总体充足、安全可控。截至2023年 6月末,本行人民币流动性比率 69.45%,外币流动性比率为 172.93%,均满足监管要求。
  2023年二季度流动性覆盖率均值为 126.5%,比上季度上升 2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 6月末,本行净稳定资金比例为 128.8%,比上季度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可用稳定资金折算后金额为 262,069亿元,所需的稳定资金折算后金额为 203,512亿元。流动性缺口分析注:有关情况详见“财务报表附注十一、4.流动性风险”。有关本行流动性覆盖率及净稳定资金比例情况,请分别参见“附录二 流动性覆盖率信息”和“附录三 净稳定资金比例信息”。
  3.5.4操作风险
  2023年上半年,本行适应内外部情况变化,审慎确定操作风险偏好,针对性调整管理策略。继续推进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升级,持续优化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全面评估操作风险情况,加强操作风险事件报告与分析。加强子类型风险管理,突出抓好 IT风险、模型风险及业务连续性管理。健全案件综合防控体系,深化案件复盘解构,坚持做好重点领域案件风险防控。稳步推进法律风险、外包风险管理。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情况考核,开展操作风险事件评议认定,推进管理改进与责任落实。
  法律风险
  2023年上半年,本行持续深化法治农行建设,推进依法治理。加强基础设施重大融资项目、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绿色金融、“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领域金融服务的法律支持,加大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持续深化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工作,保障业务经营依法开展。推进“应诉尽诉”工作,推动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清收作用。稳妥化解重点敏感案件法律风险,持续推动积案化解,维护本行合法权益。完善法律风险管理机制,实现法律风险闭环管理。加强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法律风险管理,提升集团法律风险管理能力。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升依法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推动法律工作数字化转型,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智能化水平。
  3.5.5声誉风险
  2023年上半年,本行坚持预防为主,着力前移防控端口,完善声誉风险事前评估机制,组织开展声誉风险专项排查,开展多层级多形式专业培训,努力提升集团声誉风险防控水平。抓好重要时点、重点事件的舆情监测与处置,切实提升声誉风险管理质效。
  3.5.6国别风险
  本行运用国别风险评级、限额管控、敞口监测、减值准备计提及压力测试等工具手段对国别风险进行管理。2023年上半年,本行根据外部形势变化,合理调整国别风险限额,加强国别风险监测,充分考虑国别风险对资产质量的影响,足额计提国别风险减值准备。
  3.5.7风险并表
  2023年上半年,本行持续完善集团风险并表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子公司风险监测,全方位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指导子公司“一司一策”修订2023年风险偏好陈述书和风险管理政策,完善风险偏好、风险限额管理指标,明确业务策略和风险管控重点。强化子公司市场业务风险穿透监测,扩大子公司风险监测范围,加强风险高频监测力度,有效提升风险穿透监测质效。
  3.6资本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执行 2022-2024年资本规划,发挥资本对业务的约束和引导作用,持续增强内外部资本补充能力,健全完善资本管理长效机制,保持资本充足水平合理稳健,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持续完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建设,完成2023年度内部资本充足评估,不断优化 ICAAP工作机制,夯实资本和风险管理基础。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及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本行根据监管要求,逐步完善恢复与处置计划重检机制,不断提高风险预警与危机管理能力,降低本行在危机中的风险外溢,增强金融稳定的基础。加强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达标的规划研究,夯实达标基础,增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
  本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并行期内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和其他方法并行计量资本充足率。
  3.6.1资本融资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健全资本补充机制,在利润留存补充资本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增强资本实力、优化资本结构并合理控制资本成本。
  2023年 3月,本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7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用于补充本行二级资本。
  2023年 4月,本行全额赎回于2018年 4月发行的规模为人民币400亿元的 10年期二级资本债券。
  2023年 8月,本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4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用于补充本行其他一级资本。
  以上发行债券的具体情况请参见本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以及香港联合交易所网站(www.hkexnews.hk)发布的相关公告。
  3.6.2经济资本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加强资本总量约束,优化资产结构,控制风险资产增速,努力实现资本集约型发展。持续优化经济资本配置机制,突出经营战略目标传导,不断提升经济资本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对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制造业、民营企业、绿色信贷、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经济资本配置。加强经济资本过程管控,提高经济资本监测效率,提升资本管理政策传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6.3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
  有关本行资本充足率及杠杆率情况,请参见“附录一 资本充足率信息”及“附录四 杠杆率信息”。
  4 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
  4.1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是本行三大战略之一。上半年,本行围绕“双碳”部署,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组织召开绿色金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委员会会议,出台2023年绿色金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扎实推进绿色金融战略实施。加快推进投融资绿色转型,优化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强化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金融业务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绿色银行品牌形象进一步彰显。
  4.1.1绿色信贷
   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围绕能源低碳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目标,聚焦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环境和绿色服务六大领域,持续加大资金供给。截至2023年 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 3.6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4%。
   强化政策引导。将绿色低碳要求纳入年度信贷政策指引、三农信贷政策指引和普惠金融信贷政策指引,积极引导绿色资金投向。推动绿色发展理念与行业信贷政策深入融合,修订肥料、畜牧、农药、医药和纺织等行业信贷政策,促进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升级。
   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三农”金融产品创新工作意见》,优先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重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内设立“三农”产品创新基地,推进林业碳汇权等权利质押方式创新。
   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完善工作流程,优化政策机制,服务绿色低碳企业发展。截至2023年 6月末,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 1,374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 3,27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4.1.2绿色投融资
   持续加大绿色债券投资力度。截至2023年 6月末,本行自营绿色债券投资规模为1
  1,31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包括本行自营非金融机构绿色债券投资余额(金融监管总局口径)及自营金融机构绿色债券投资余额。 农银汇理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建立核心股票投前 ESG审核机制。不断完善产品布局,持续加大绿色产品投资力度。截至2023年 6月末,股票资产中绿色投资占比较上年末提升 4.5个百分点。 农银金租坚持“绿色租赁”经营理念,聚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及绿色交通等领域,积极创新业务模式,健全绿色租赁产品体系,为绿色产业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租赁服务。截至2023年 6月末,绿色租赁资产余额 600.5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9%,绿色租赁资产占租赁资产总额的 67.0%,较上年末提升 1.6个百分点。 农银人寿通过股票、基金、债券、基础设施股权投资计划等多元化投资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绿色投资。上半年新增绿色相关投资 2.72亿元。 农银投资将绿色低碳作为重点领域,积极打造绿色债转股投资品牌。截至2023年 6月末,自营绿色投资余额 34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报告期内,自营绿色投资发生额 26.4亿元,主要投向新能源发电设施建设、物流绿色仓储、废气处理处置等领域。 农银理财稳步推进绿色理财产品发行,持续强化绿色投资理念,不断加大绿色债券投资力度。截至2023年 6月末,ESG 主题产品存续数量 62只,规模达 478.06亿元。
  4.1.3绿色投行
   本行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各类投行业务产品和服务,努力打造绿色投行领军银行。
   上半年,通过绿色银团贷款、绿色并购贷款、绿色债券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近 1,700亿元,资金投向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
   牵头承销市场首单碳中和、碳资产、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四大主题资产担保债务融资工具项目,牵头筹组市场首笔专精特新“小巨人”可持续发展挂钩绿色银团。
  4.1.4 ESG风险管理
   完善 ESG风险管理制度。出台信贷业务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办法,将 ESG风险管理要求纳入业务全流程,明确识别、评估和管控标准,持续强化 ESG风险“一票否决制”管理。
   加强绿色债券投前投后管理。投前,关注募投项目的绿色属性、经济和环境效益、资金监管和信息披露情况,关注发行人ESG风险管理情况。投后,持续跟踪分析投资标的环境效益,提升投后管理质效。
   加强气候风险量化分析。开展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考察碳排放价格、能源消耗等因素对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评估应对转型风险能力。
   提升境外机构气候风险管理水平。推动香港、新加坡、纽约等境外分子行在风险偏好和管理政策中增加气候风险偏好相关内容,加强气候风险管控。
  4.1.5推进自身绿色低碳发展
   推进网点绿色转型。印发《中国农业银行绿色网点建设指引(试行)》,加强绿色网点建设。
   推行绿色办公。完成公文系统功能升级优化,进一步推广无纸化办公。推广远程检查和线上会议,提升运营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质效。
   推进绿色出行。更新总行公务用车方案,提升新能源购车占比。组织开展绿色出行活动 80余场,参与员工超 9万人次。
   培育绿色文化。将绿色金融品牌打造纳入《品牌焕新三年建设规划(2023-2025年)》,引导全行机构和员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4.1.6提升绿色银行形象
   参加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者(GISD)联盟战略工作组会议,就绿色及可持续金融等议题与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深入交流。
   荣获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银行评价先进单位”;获得香港《财资》ESG企业大奖铂金奖,是唯一一家获得该奖项最高等级的国内上市银行;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位列第 12位,排名上市银行第一;在《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2022年)中排名银行业首位,荣获《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20年特别贡献”、“年度 ESG竞争力企业”、“年度杰出责任企业”和“年度典范责任企业”等奖项。
  4.2人力资本发展
  4.2.1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
  报告期内,本行以高素质、专业化为目标,积极实施人才强行战略。
   加强人才引进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响应国家“稳就业”要求,适当加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加强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经营、风险合规等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有序加大客户经理补充配备力度。常态化规范组织开展专业人才选聘,进一步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持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潜能。
   强化管理团队领导能力建设。统筹推进青年英才工程和优秀年轻干部“百千万”工程,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梯队建设。举办东西部行协作“双百”干部专题培训班、青年英才卓越领导力研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金融经营管理培训班(EMT),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培训,着力提升专业素养和履职本领。
  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聚焦开展“乡村振兴”、“绿色金融”、“数字经营”专题培训及客户经理等重点人才培训,上半年,全行各级各类员工参加学习培训约 43.7万人。推动培训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资源体系化建设,建设“智慧教室”、“智能演播室”,优化升级“农银e学”在线学习平台,搭建移动电子图书馆,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一线供给、向线上供给。
  4.2.2员工关爱
   持续推进基层员工关爱“五项行动”(员工健康行动、员工成长行动、家园建设行动、员工减负行动、员工暖心行动)。推进职工之家设施建设,配套和完善 15个新建网点和 1,028个存量网点职工之家设施;新建小食堂、小阅览室等独立功能区 2,241个(间),新建综合功能区 169个。
   关爱员工身心健康。重大疾病保险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有力减轻重疾员工经济负担。心理关爱平台课程累计近 320万人次收看,针对女员工“悦淑学堂”线上培训课程累计超 215万人次学习观看。
  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倾听基层心声。采取实地查看、专题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员工关心关爱调查研究,收回有效问卷 8.2万份。
  4.3消费者权益保护
  上半年,本行持续完善消保全流程管控机制,创新消保管理方式方法,提升消保工作
  精细化水平和管理效能,深入构建“全行管消保,全行为消保工作负责”格局,推动消保工作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内化实施。对照监管新规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产品服务管理,持续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分层开展培训,提升各级行消保意识和履职能力。 强化产品和服务消保审查。对面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开展消保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风险隐患。根据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变化及审查经验积累,及时制定更新消保审查要点,统一审查尺度,提升审查意见专业性。 推动客户投诉反映集中问题整改。针对近年来客户投诉或反映较多的共性问题,从制度、流程、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完善措施,优化提升客户体验。 持续加强员工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训。制定2023年金融知识宣传培训计划,通过专题培训、条线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专题讲座等,不断强化全员消保合规意识,切实提升员工服务客户能力。 深入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围绕消费者关心的重点领域和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普及金融知识 守住‘钱袋子’”和“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上半年累计开展教育宣传活动5.9万次,触及消费者 5.1亿人次。 扎实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围绕合同修订、制度修订、数据安全管理、系统改造、运营流程优化、征信管理等方面,持续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内化实施,建立个人信息保护事前影响评估工作机制,开展《个人信息保护法》分级宣贯培训和个人信息保护风险排查,持续提升广大员工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意识和工作水平。
  4.4隐私与数据安全
  4.4.1隐私政策
   本行隐私政策恪守以下原则:合法正当必要诚信原则、权责一致原则、目的明确原则、选择同意原则、最小必要原则、确保安全原则、主体参与原则、公开透明原则。
   本行执行《隐私政策(个人版)》和《隐私政策(对公版)》(发布于本行官网)。
  隐私政策列出本行主要服务渠道的核心业务功能所需处理的个人信息,告知本行处理、保护客户个人信息的规则(如处理目的、方式、范围和保护措施等规则),明示客户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以及相关权利的实现方式等。本行处理个人信息的
  规则同时通过产品或服务协议、授权书等方式向客户明示,依法取得客户的授权或同意。上述文件与隐私政策共同构成本行对客产品和服务的完整隐私政策。 本行持续更新隐私政策,不断丰富完善客户行使法律规定权利的实现方式和程序等内容。
  4.4.2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管理
   夯实数据安全管理基础。修订《中国农业银行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原则、治理架构、分级分类、管理要求、风险评估及配套机制等规定。推进数据分类分级工作,扩充数据安全分级体系,组织识别核心数据、重要数据以及敏感数据,编制数据清单和目录。
   加强重点领域敏感数据保护。升级终端数据防泄露系统,开展对公客户敏感数据集中整治活动,持续提升客户信息保护水平。强化数据出行安全管控,进一步规范数据委托处理、共同处理、对外提供等场景的管控机制和流程。规范数据出境管理,完成数据出境业务场景梳理,稳步推进数据出境监管报告和评估申报工作。
   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组织开展攻防演练,提升网络安全实战能力。强化漏洞治理效果,连续十个季度实现全行服务域及通道域漏洞清零。推进云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云安全工具在总行互联网区、开发测试区、分布式核心并行验证环境实现 100%覆盖部署。
  4.5金融服务可及性
  4.5.1普惠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着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发展壮大,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截至2023年 6月末,本行普惠金1
  融领域贷款余额 33,222.4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7,561.30亿元,增速 29.5%。普惠型小微2企业贷款余额 23,047.2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5,357.30亿元,增速 30.3%;有贷客户数 327.36万户,较上年末增加 74.50万户;上半年新发放贷款年化利率 3.73%,较上年下降17BP。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包括单户授信小于 1,000万元的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消费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 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渠道。全面升级数字化普惠客户服务平台“普惠 e站”,实现开户、测额、贷款等业务一站式、全流程、全天候办理。充分发挥横跨城乡、点多面广的线下渠道优势,强化 2.2万余家网点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创新线上线下信贷产品。聚焦普惠客群差异化融资需求,精准细分客户融资场景,打造覆盖信用、抵(质)押、供应链等全场景的“农银 e贷”系列产品和“简式贷”、“科创贷”等线下特色产品。 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完善差异化信贷政策制度,实施普惠金融专项考核评价,给予普惠贷款专项资源保障,细化尽职免责政策,夯实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基础。 打造普惠金融智能风控体系。依托大数据持续提升风险监测、预警、处置能力,精准防范化解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普惠贷款不良率控制在容忍度范围内。
  4.5.2分销渠道
  线下渠道
  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保持网点总量稳定,持续优化网点布局,向城市新区、城乡和城郊结合部、重点乡镇等区域迁建网点,不断提升县域渠道覆盖面。
   推进网点营销转型。增强网点营销力量,做实网点精准营销,强化网点营销保障,激发网点营销活力。完善网点评价机制,促进网点争先进位。
   强化网点服务能力。推进浓情服务工程,做暖微笑服务、做优文明服务、做精专业服务。持续深化“浓情暖域”服务品牌建设,打造浓情暖域—户外劳动者服务专区。开展“送金融服务下乡”,延伸县域三农服务触角。2023年上半年,全行累计开展送金融服务下乡活动 8.6万余次,为行动不便老年客户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 14万余次。
  线上渠道
   掌上银行。截至2023年 6月末,本行个人掌银注册客户数达 4.86亿户,较上年末增加 0.26亿户;企业掌银客户数达 61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 86万户。
   网上银行。截至2023年 6月末,本行个人网上银行注册客户数达 4.67亿户,较上年末增加 0.23亿户;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客户数达 1,14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 76万户。
   自助银行。完成智能终端统一平台建设和推广,优化设备业务功能及服务流程;升级
  台 5.55万台,现金类自助设备 5.49万台,自助服务终端 0.35万台。远程渠道2023年上半年,本行通过全媒体客服(含语音、文本、视频、新媒体)累计触达客户1.58亿人次。其中,语音呼入人工服务 3,474万人次,客服电话接通率 96.95%,客户满意度 99.83%。 巩固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梳理客户体验痛点,推进服务流程优化和员工服务改进,在语音客服渠道上线借记卡卡号查询、短消息服务补缴费等服务场景,稳步拓展客服业务范围。 有序推动服务赋能输出。推进智能外呼能力升级,做好统一营销智能外呼平台服务支持,持续提升触客效能。试点推出知识专区“样板间”,打造特色知识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畅通一线员工知识获取渠道。 加快推进智能化建设。建立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围绕知识检索、答案推荐等领域,研究大模型技术应用场景。在全语音门户引入客户标签,上线地域差异化语音提示等功能,增强智能机器人差异化服务能力。
  4.6公司行为
  4.6.1内部控制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坚持政策合规引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持续加强监管合规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合规标杆建设年”活动,巩固提升“合规教育年”活动成效,一体推进“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
  提升风险评估能力。坚持做好新业务、新产品、新系统涉及的各类风险评估;定期评估本行面临的各类风险,持续优化风险防控措施。深入开展法律合规审查、消保审查,积极服务全行战略实施。
  高效开展控制活动。突出预防性控制,组织开展制度后评价,制定年度立改废计划,提升全行制度管理质效。坚持风险导向和分类管理,推进精细化、差异化授权管理,强化授权动态调整。健全案件综合防控体系,推进“智慧案防”平台建设,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案件风险防控。
  保持顺畅的信息沟通。持续推进数字合规平台建设,加强系统对接,促进数据共享。
  稳步开展数据治理,加强敏感数据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价指标体系。健全检查监督统筹协同机制。完善问题整改管理机制,开展监管处罚专项治理。
  4.6.2反洗钱及制裁风险管理
  完善制裁风险管理顶层治理架构,成立高管层制裁风险防控领导小组,强化对全行重大制裁风险事项集中统一领导。完成31家境内分行全量跨境交易预警上收处理,启动剩余6家分行预警上收准备工作。
  稳妥落地客户洗钱风险评级模型优化项目,全面优化评级模型框架和指标体系,整合对公客户评级和尽调流程。有序推进个人客户尽调平台建设,提升客户风险精准管控能力。
  完成新一代交易监测模型管理工具“魔方”核心功能投产,打造可复用的组件化模型框架,初步实现反洗钱模型自主配置、快速迭代,持续优化交易监测系统,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准识别能力。
  统筹开展洗钱风险评估工作,优化洗钱风险自评估框架建设,搭建洗钱风险评估体系,推进洗钱风险自评估结果应用落地。
  4.6.3反贪污受贿
  持续推进派驻监督与审计监督、内控监督及尽职监督协作贯通,加大金融反腐力度,紧盯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始终保持高压震慑态势。紧盯关键时点、关键环节、关键人员,扎实做好精准问责与尽职免责。
  深入推进“合规标杆建设年”活动,坚持激励与惩处、鼓励与鞭策双管齐下,引导全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营造“以合规为荣、以违规为耻”的良好氛围。举办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线上警示案例展,教育广大干部员工以案为鉴、以案明纪、以案促改。
  完善“三线一网格”系统功能与管理模式,提升员工异常行为管理能力。
  本行公司治理信息请参见“公司治理报告”。
  5 公司治理报告
  

转至农业银行(601288)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