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方股份(601126)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和经营团队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持续技术创新,加强市场销售及产品开发管理,在运营管理、客户服务、风险控制、文化建设多方面推动质量和效率的改进与提升,实现营业收入 69.51亿元,同比增长20.8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7.16亿元,同比增长14.09%,主营业务经营质量持续提升。 公司高度关注 AI技术的发展动态,积极布局并增设人工智能工作室,构建“数据-算力-模型”三位一体基座。基于 DeepSeek等开源模型,公司研发了覆盖电力领域多业务场景的四方 AI大模型矩阵,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特高压智能巡视、负荷预测与调度优化、运检智能助手等场景,推动电力产业向“认知驱动”的数智化跃迁。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价值创造”的理念,持续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贡献力量。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产品市场稳定拓展: 二次设备产品在各应用领域规模稳步扩大: 1、 智能电网领域,凭借稳固的行业地位,持续深耕电网,挖掘细分市场需求,营业收入稳定增长。公司紧密跟踪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技术发展趋势,打造高水平的研发与测试平台,巩固技术领先优势。通过将多项新技术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进一步巩固了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在国家电网集中招标和南方电网框架招标的中标规模名列前茅。保护自动化方面,成功实现国内首次电鸿化电力核心设备挂网运行,中标重庆 500kV陈家桥变、110kV杉树变等首批高可靠变电站保护免配置技术试点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电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方面,中标国调中心新一代调度 WAMS主站、华北西电东送特高压和川渝特高压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提升电网风险抵御能力;电力设备运检与智能管控方面,市场份额持续领先,累计中标 4套移动车载变电站、13座 500千伏变电站智能巡视系统、17套智能运检与二次运维主站,为智能电网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智慧发电及新能源领域,紧抓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机遇,重点开拓新能源市场,依托一二次设备集成能力和市场积累的先发优势,加速向新能源综合服务商转型。新能源方面,以“技术引领+场景深耕”双轮驱动战略为核心,持续巩固行业头部地位,在海上风电、风光大基地等细分市场的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聚焦海上风电赛道,打造增量引擎。深度参与国家深远海能源战略,依托自主核心技术及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实现重大突破。中标广东大唐勒门 I海上风电扩建、海南大唐儋州海上风电、浙江华润苍南 1#二期等标杆项目,并首次斩获超百亿规模的山东华能半岛北 L厂址海上风电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华东、华南沿海核心市场的优势地位。通过新能源一二次设备集成、智慧场站运维等创新模式,推动天津静海中旺 2GW光伏、北京天润河南杞县在分布式能源领域,凭借阳光电源年度分布式光伏自动化系统框架订单,形成光伏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强化区域布局与产品矩阵,构建生态壁垒。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基地”战略,成立新疆分公司,加速区域布局与产品创新,在新能源集控运维系统领域推出行业首个“新能源运维+数字孪生+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中标京能国际通辽集控新能源运维管控项目。分布式调相机方面,创新构建“无功电压主动支撑”技术体系,中标京能国际通辽科尔沁 138万千瓦生态风电调相机项目、内蒙古能源突泉百万千瓦风储基地 EPC总承包项目,为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提供关键支撑,为业绩增长注入新动能。传统发电方面,在火电、水电、核电领域形成协同优势,筑牢基荷电源保障。把握“十四五”期间火电作为电网安全稳定“压舱石”的战略定位,依托技术积淀与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深耕火电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保持行业占有率,中标江苏大唐吕四港电厂扩建、浙江北仑电厂一期等标志性项目,推动高效清洁煤电与灵活性改造技术落地,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提供可靠调峰支撑;同时,坚定拓展国际市场,中标印尼华电玻雅电厂等海外项目。水电领域,中标贵州清水江白水、云南保山松山河口等水电站智能化升级项目,助力西南区域水电集约化开发。核电领域,参与辽宁徐大堡、秦山第三核电等国家重大工程,实现核电机组控制系统国产化突破。工业控制技术筑基,赋能多能源场景突破,以“自主可控 DCS/PLC”为核心突破点,构建发电全场景的工业控制产品体系,赋能多能源场景的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深度应用于水电行业,推动“少人值守、远程集控”智慧化转型,并成功拓展越南宝涯 2水电 DCS项目,实现了自主可控工业控制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突破。创新研发分布式调相机专用 DCS系统,应用于蒙东赤峰阿鲁科尔沁 100万千瓦风储基地、蒙东兴安盟突泉百万千瓦风储基地等 10余个大型项目,有效解决了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带来的电压波动问题。仿真技术赋能全场景安全与效率提升,深度融合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打造行业领先的能源仿真产品矩阵,聚焦能源行业的安全管理与效率提升需求,推动仿真技术在能源全产业链的规模化应用,为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提供创新动力。在火电领域,为华能汕头电厂定制基于沉浸式智慧安全体验系统,开创了“虚拟实训+实景考核”全新模式,提升高危作业人员培训实效;在新能源领域,承接三峡能源职业能力认定实训考核项目,构建覆盖风电、光伏、储能多场景的仿真认证体系,助力新型电力系统行业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 3、 智慧用电领域,面对宏观经济与工业转型压力,公司紧抓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数字技术融合机遇,在智慧用电业务实现稳步增长,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公司依托“技术驱动+场景深耕”双轮战略,聚焦低碳、绿色、智能需求,在智能配电、综合能源管理、数字化用能等方面提供全栈解决方案,取得显著成效。工业用电方面,针对钢铁冶金、石油石化等高耗能行业痛点,通过综合自动化集控系统与智慧能源基地建设,为南山集团、新疆天龙矿业等大型企业实现能效优化与清洁能源替代,推动行业绿色转型。零碳智慧园区方面,加速布局市场高地,自主研发的能碳管理平台构建了“监测-分析-优化”闭环体系,能耗、安全、碳排全链条全面管理,助力多个国家级园区达成年度减排目标。为晋钢产业园、豫联园区等项目提供“能碳协同管理+分布式能源集成”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节能效率提升 15%+,树立了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的行业标杆。此外,公司创新推出的绿色算力解决方案深度融合能源管理与数字技术,在西北、华北、华东等区域形成规模化应用场景,深度参与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世纪互联太仓大数据产业园等多个数据中心项目,助力客户实现算力扩容与能耗管控的平衡发展。 智慧轨道交通方面,深度参与武汉、西安、深圳等十余个城市地铁智能化升级项目,大幅提升了设备可靠性和运维效率,有力支撑了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智慧运营。数字化用电方面,实现了用电安全、能耗监测、低碳运行管理等系列产品的技术升级及推广应用,支撑客户安全、降碳、节能等多方面需求。公司将持续深化“绿色能源+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以全场景解决方案赋能工业客户向高效、低碳、智能方向升级,巩固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生态引领地位。 一次装备产品规模持续扩大: 一二次融合配电产品:受益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及自主可控技术的替代趋势,环保型、自主可控成套开关设备及新能源开关设备需求稳定增长,加快推动向行业用户及区域配网市场方向拓展。安全可控成套开关设备在南方电网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自主可控配电终端在国家电网挂网试运行,配电主站完成自主可控平台送检,进一步巩固了技术优势。持续推进自动成图技术升级,实现在省级中台微服务演进,为各业务系统提供跨电压等级图形支撑服务。积极推广企业调度自动化及能源管控系统在行业领域的应用,中标钢铁、煤气田、石油化工、港口等多个行业项目。随着四方智能装备数字化生产基地正式投入使用,通过深度应用 MES、WMS、IOT、QMS和工艺平台等数字化技术,显著提升一二次融合配电产品的生产与测试自动化率,构建安全、高效、高质量、可持续的智能制造体系。 电力电子产品,主营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前瞻布局领域稳步突破。SVG产品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紧跟新能源快速发展机会,持续中标华能集团、中广核集团等框架招标项目;在细分领域实现多元化拓展,中标电能质量领域单体容量最大的 SVG项目-湛江钢铁新建零碳示范工厂电能质量治理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在短流程炼钢电弧炉治理领域的优势;海外市场快速拓展,在印度市场实现批量化应用,菲律宾、印尼等多个国家取得突破,国际化布局成效显著。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构网型装备取得重要突破,中标华能集团吐鲁番市 100万千瓦风电工程静止同步调相机项目、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围场北梁 10万千瓦风储一体化发电工程静止同步调相机项目,跨入行业领先行列。次同步及宽频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大唐神头电厂次同步抑制项目顺利投运,国内首批新能源场站宽频抑制工程-冀北地区清三营风电场宽频振荡抑制项目顺利投运,树立了新能源领域宽频振荡治理标杆。直流融冰领域实现批量化突破,中标国家电网公司总部输电线路移动式直流融冰装置采购项目、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固定式直流融冰装置采购项目、贵州电网公司 500kV盘州变 LCC型直流融冰装置采购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在直流融冰技术领域的市场地位。 储能产品,坚持技术引领、创新发展的理念,持续交付高质量工程,实现储能系统价值。以“产品全栈自研、系统全域支撑”为目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构网型控制技术、高压级联储能技术、高安全储能集成等先进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大容量高压级联储能技术研究及应用”和“高安全锂电储能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储能产品及解决方案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多个场景实现广泛应用,有效推动了源网荷储的高效互动。电源侧:参与建设国能宁海高压级联式 44MW/40MWh火储联合调频电站并实现敏捷交付,中标华电山东莱州百万机组 30MW/30MWh火储联合调频项目;完成华电集团大洋新能源光伏电站配置 15MW/15MWh储能项目建设及投运;中标龙源电力储能能量管理系统 EMS框招项目;电网侧:参与建设蓝天电厂 50MW/110MWh独立储能电站;用户侧:实施塔牌集团 20MW/40MWh及 10MW/20MWh储能电站,中标江苏联发环保 10MW/20MWh储能电站项目。 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体系建设双轮驱动战略,有效巩固和加强在电力自动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及行业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快速构建战略,全面增强研发能力,实现源、网、荷、储四大关键领域技术持续突破。进一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继电保大程度上缓解了新型电力系统在电网安全稳定及新能源并网消纳方面的挑战。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公司积极布局,增设人工智能工作室,构建“数据-算力-模型”三位一体基座,基于 DeepSeek等开源模型,研发覆盖电力领域多业务场景的四方 AI大模型矩阵。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特高压智能巡视、负荷预测与调度优化、运检智能助手等场景,推动电力产业向“认知驱动”的数智化跃迁。 风险控制管理方面,持续完善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根据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制定风险管控原则,构建法务、合规、内控、风险管理、审计督察协同运作机制,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完善重大项目履行风险预警机制,持续加大应收账款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针对重点业务领域优化合规行为准则,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贯和培训,强化全体员工的风险防控和合规意识。 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始终将 ESG理念融合到企业发展中,以“文化先导、战略聚焦、创新驱动、风控护航”为纲领,围绕绿色低碳环保、践行社会责任、优化公司治理、重视员工福祉等核心价值开展了文化建设。通过助力绿色电力项目、运作公益基金会、举办公司 30周年庆暨家属自豪日活动、“同心健步走,共筑百年梦”健步走比赛、质量研讨会、创新大赛活动、新生代员工培养计划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进一步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助力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推动公司绿色可持续地、高质量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