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丹利(002588)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化工行业的披露要求 (一)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2024年,国内化肥行业总体呈现稳定态势。化肥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其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产品结构在近年来持续优化。在化肥“保供稳价”政策作用下,国内化肥供应充足,行业平稳发展。 1、耕地面积的增长和粮食高产的需求为肥料的施用提供了刚性支撑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础与国计民生大事。为应对粮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战略,我国近年加大农业支持,相 继出台《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和“大田作物单产提升战略”等政策,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粮食生产成绩斐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 17.9亿亩,比上年增加 525.8万亩,增长0.3%,连续 5 年保持增长,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化肥对粮食的单产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和粮食产量要求的提高,对化肥需求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24年粮食价格整体高位回落,但仍以稳中小幅波动为主,未对肥料需求产生负面影响。 2、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张带动高端新型肥料需求的增加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需求旺盛,推动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 面积逐年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蔬菜种植面积从2013年的2.83亿亩增至2023年的3.43亿亩,预计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经济作物与大田作物在化肥投入上差异显著,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亩均化肥投入额远超大田作物。蔬菜生长快、产量高,养分需求全面精准;果园果树生长周期长,对肥料品质和配方要求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推动了高附加值新型肥料需求的增长。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关注度提高,传统化肥难满足需求,高端新型肥料具有养分释放精准、利用率高、环境友好的特点。市场对高附加值新型肥料需求快速增长,使用比例不断上升。这为研发和生产企业带来机遇,促使化肥行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加大对新型肥料的研发投入和生产布局。 3、新型肥料成发展方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全球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化肥行业聚焦绿色高效新型肥料,新型肥料成为行业发展方向。规模型企业 凭借技术、研发、资金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体系和创新平台、布局产能、参与标准制定、树立品牌形象,引领行业发展。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升级来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产学研合作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协作,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理论与创新思路,企业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技术升级上,企业引进先进设备、优化流程、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把控原材料质量,以此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加大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升级对提升复合肥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4、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龙头企业强化优势 在环保意识增强、政策趋严的背景下,国家制定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环保要求,给企业生产和环保设施建 设带来挑战。中小企业资金有限,难以承受环保设施改造与运营成本,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退出。近几年,原材料价格受供需关系、能源价格、地缘政治、进出口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频繁,中小企业采购规模小、议价能力弱,价格上涨时成本攀升,下跌时面临库存积压和资产减值风险,规模型企业凭借规模和供应链优势,通过长期协议、保价等措施应对风险、降低成本。在环保政策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双重压力下,中小产能不断遭到淘汰,市场份额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头部企业凭借其在资源、规模、技术、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拓展了市场份额。随着行业整合的持续推进,预计未来复合肥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优势将愈发显著。在复合肥生产成本结构中,氮、磷、钾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其在复合肥成本中的占比超过 80%,原材料价格波动会对复合肥生产成本产生显著影响。氮、磷、钾价格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供求关系的变动是导致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需求旺盛而供应相对不足时,会促使价格上涨;反之则会下降。能源价格波动与原料价格亦紧密相关,能源是化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成本要素,例如煤炭和天然气是氮肥生产的重要原料,当煤炭和天然气价格上升,氮肥生产成本随之增加,进而推动氮肥价格上涨。地缘政治冲突可能致使原材料供应中断或运输受阻,进而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为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规模型企业采用了产业链延伸策略,通过向上游拓展,实现关键原材料的自给自足。进出口政策对复合肥行业供应链及国内供应稳定性影响重大。国家采取积极的出口政策,可以为国内生产企业拓展市场空间,采取严格的出口政策,减少出口可以满足国内农业生产需求,稳定国内肥料市场价格。在保障国内供应稳定方面,我国除调整肥料出口政策,还积极进口补充,通过合理增加进口调节国内市场供求,保障农业生产所需肥料稳定供应。2024年,国家采取较为严格的出口政策,这种进出口动态平衡策略,促进了化肥的“保供稳价”,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基础。 (二)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业务 1、公司的主要业务、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的主营业务涵盖了复合肥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按照生产工艺划分,公司产品主要包括高塔复合肥和滚筒复 合肥等;按养分来源划分,产品包括硫基复合肥、氯基复合肥、硝基复合肥等;按产品种类划分,则涵盖了高浓度复合肥、中微量元素肥、水溶肥、缓控释肥、海藻肥、生物肥、有机-无机复合肥、作物专用肥、园艺肥等各类肥料。这些产品广泛适用于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大田作物以及花生、瓜、果、蔬菜、园艺花卉等经济作物。相较于传统肥料,公司的肥料产品具有养分含量高、对环境友好等显著特点。产品中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能够满足作物在生长周期对养分的需求,促进作物稳产高产。同时,产品中的锌、硼、锰等中微量元素以及腐植酸、黄腐酸等有机质,不仅能够显著改善作物品质、提升作物口感,还能够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这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还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2、经营模式 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供应、生产、营销、物流、财务五大业务板块,并建立了完善成熟的母子公司经营管 理模式,这使得公司能够合理调配各项资源,形成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 (1)采购模式:公司的供应中心统一负责主要原材料的采购与供应。目前,公司的采购模式分为三种:战略采购、 订单采购和协同采购。供应中心紧密跟踪原材料价格变动,结合公司的年度销售计划和生产计划,以及原材料当前价格及预期价格,动态灵活地开展采购。公司与多家大型原料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了原料的充足供应,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因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供应中心每日对原材料进行询价跟踪,并根据生产中心的需求,动态调整库存量控制目标,既确保生产需要,又尽量控制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的风险。 2021年开始,公司相继在河北省承德市和湖北省松滋市分别投资建设了磷化工项目,向上游磷产业链进行延伸,以求打通磷肥-复合肥产业链,满足磷肥原料的自供。目前两个磷化工项目已进入使用状态,公司实现了磷肥原料的部分自供。 (2)生产模式:公司在多个地区拥有生产基地,包括山东省临沭县、平原县,吉林省扶余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 市,湖北省当阳市、松滋市,河南省遂平县、宁陵县,江西省丰城市,甘肃省定西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河北省隆化县。公司的复合肥生产由生产中心统一管理和调度。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考虑到复合肥销售的季节性特点,产、供、销三个中心在销售旺季到来前会充分沟通,制定详细的区域和品种计划,并提前安排原料采购和生产加工。淡季主要生产畅销品种,确保库存充足。旺季则按订单计划生产,以最大化产能提高存货周转率。 (3)营销模式:公司经过多年的品牌积累,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旗下的“三安”“第四元素”“劲素”“纯 硫基”等子品牌也享有较高知名度。公司依靠品牌影响力推动销售渠道的开发,建立了覆盖面广、深度下沉的成熟销售渠道。公司设有营销中心和销售子公司,统一销售母子公司产品。主要采取经销商分销模式,营销中心负责销售计划、市场调研、品牌推广、客户服务、销售统计及绩效管理,而销售大区则负责产品分销管理。公司将国内市场划分为多个片区,销售队伍是产品销售的核心,负责开发客户、维护关系、推广产品、提供技术指导、协助分销商发展及农化服务等。 (4)物流调配模式:公司的物流部门负责管理母子公司的原材料和成品的仓储及配送。通过与社会运输车辆的合作,不仅为客户降低成本,也确保了企业物流的顺畅。 (5)子公司经营模式:公司对下属复合肥生产基地型子公司实行直线职能制管理。子公司的营销、生产、供应、物流、财务等五个业务部门均由总公司对应的五个中心统一管理、监督和指导。生产基地型子公司拥有独立的生产设施,其产品由销售子公司统一销售。此外,这些子公司还起到了接待客户参观、展示公司形象的作用。 3、上下游关系及供需特点 氮肥(如尿素、氯化铵)的价格主要受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的供需和价格波动影响。磷肥(如磷酸一铵)的价格则主要受上游磷矿石和硫黄、合成氨等原料的供需和价格波动影响。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的价格则受国内外钾肥市场价格和供需影响较大。此外,氮磷钾原料的进出口也会影响供需关系,从而对市场价格产生一定影响。在磷肥的生产中,磷矿石、硫黄和合成氨等原料价格的波动是影响生产成本的关键因素,磷酸一铵属于标准化产品,其价格遵循市场化定价,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而波动。复合肥的价格变动与上游氮磷钾原料价格的波动高度相关。复合肥(NPK)的主要生产原料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等单质肥,如尿素、氯化铵、磷酸一铵、氯化钾和硫酸钾等。复合肥行业的上游为这些原料的生产行业。在复合肥产品成本中,原料成本占比超过 80%。复合肥企业在产品定价时,一般采用成本加成的方式。因此,原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复合肥产品定价。复合肥的需求与下游种植业密切相关。复合肥需求受到农作物价格和耕地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当农作物市场价格保持稳定或上涨时,农民会有稳定和积极的种植投入意愿,从而推动复合肥需求的增长。耕地面积的扩大也会增加复合肥的需求。复合肥的供需具有季节性和刚需性的特点。每年春秋两季是用肥旺季,复合肥需求逐渐上升。用肥旺季过后,需求开始逐渐下降,直到下一个用肥旺季的到来。上游原料企业生产的连续性和下游用肥需求的季节性,复合肥企业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在上下游供需之间起调节作用。在正常年份下,种植户在每个用肥旺季都会使用复合肥,这体现了复合肥的刚需性。 复合肥上下游产业链图 4、公司的行业地位 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已在品牌力、营销渠道建设、新产品研发、农化服务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的竞争优势,逐 步构建出“品牌+渠道+产品+服务”的综合经营模式。“史丹利”“三安”等复合肥品牌已在农民心中建立起坚实的品牌形象,“黄土地黑土地,施肥就用史丹利”的宣传语家喻户晓。史丹利“三安”复合肥已成为国内复合肥市场单品牌销量领先的产品之一。公司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主要农业种植区,公司的蚯蚓测土实验室则运用国际领先的检测技术,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土壤和作物检测服务。在持续优化和完善现有经营模式的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上游磷产业链,公司在河北承德和湖北松滋投资建设了磷化工项目,通过打通产业链,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磷化工—磷肥—复合肥的完整产业链。 5、公司的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1)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产品销量的提升和产品利润空间的扩大 产品销量的增减主要受到下游需求的影响。当下游粮食等农作物价格稳定或上涨时,种植户的积极性会提高,施肥 的投入意愿也会增强,从而推动产品销量的稳定增长。相反,如果农作物价格下跌,种植户的种植收益受到明显冲击,他们的施肥投入意愿就会降低,这将对产品销量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耕种面积的增减也会对产品销量产生影响,面积扩大则销量增加,面积减少则销量减少。产品利润空间的变动则主要受到上游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原料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成本和产品定价,从而进一步影响公司的利润。在用肥旺季,当原料价格上涨时,公司可能会相应提高产品售价以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然而,如果原料价格上涨的频率过高、涨幅过大,而产品售价无法及时跟进调整,那么产品利润空间就可能会被压缩。相反,在用肥旺季原料价格下跌时,如果公司没有相应降低产品售价,那么产品利润空间虽然会扩大,但产品的高价可能会影响产品顺价策略的有效执行,进而影响销量提升。另外,当复合肥产品与单质肥原料的价差过大时,单质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替代复合肥。 (2)新建项目的稳产达效,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公司的黎河肥业项目和湖北松滋项目的稳产达效,将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销量,进而提升公司 的经营业绩。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公司持续保持稳健经营。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26,252.86万元,同比增长2.71%,营业成本839,669.29万元,同比增长1.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607.97万元,同比增长17.89%。公司园艺肥业务 仍保持中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全网零售额1.16亿元,同比增长40.86%,累计售卖件数609万件,同比增长87.96%。 (1)产供销协同成绩显著 营销方面:2024年,公司复合肥产品销量再次实现突破,全年复合肥产品销量 334.64万吨,同比增长12.68%,过 去两年累计增长超 100万吨。报告期内,公司始终积极拓展市场,不断复制有效经验,核心市场数量持续增多,“万吨县”从最初 6 个增加至32 个,“3000 吨县”和“5000 吨县”的数量也实现大幅增长,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销售系统全年共举行了 3万多场次营销会议,会议营销策略效果显著。2024年,公司核心产品销量增长明显,渠道和终端网点实现了质量提升。生产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生产系统全力围绕产供销协同这一核心目标开展工作,全年产量突破 400万吨,比 2023年增加62万吨。尤其在4月产销旺季的关键节点,单月发货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充分显示出公司生产发运的高效协同和强大弹性。在“三化”推进上,降本增效成果显著。2024年生产系统精实人力107人,节省成本167万元。智能发运通过智能物流和智能计量系统集中监控,整合厂内物流,装车效率大幅提升。生产运营监控与调度指挥中心项目基本完成开发。自主开发了追溯系统并上线了LIMS系统,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以及检测准确。在环保节能方面,临沭生产基地使用热风炉用生物质替代天然气,节约了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更符合低碳要求。供应方面:报告期内,公司供应系统紧紧围绕产供销协同的核心目标,全力保障公司生产运营,原料采购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采购量紧紧跟随住销售量同步增长,有力地支持了生产需求,确保了生产的连续性。全年原料库存周转率创新高,主要原料年度周转17.4次,库存维持在较低水平,体现了高周转策略的有效实施,提高了经营效率,降低了原料波动风险。 (2)技术研发与农化服务成果丰硕 在产品研发方面,2024年公司成功推出了喷浆有机肥、有机水溶肥等五款新产品,并且实现了销售量过万吨,进一 步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种类。在农化服务方面,2024年公司的农化服务人员全面参与到经销商会议、种植大户会议当中,总共解答技术问题 5000 余个次,跟踪服务种植大户 600 余户次,形成了 62 个服务案例。蚯蚓测土实验室承接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项目,已经在山东的部分地区开展了相关业务,并且还在不断地拓展新的区域。 (3)磷化工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大部分装置进入生产阶段 报告期内,松滋新材料公司新能源材料前驱体磷酸铁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截至报告期末,该项目中 的磷肥相关生产装置及配套装置均已投产,磷酸铁及相关配套生产装置基本完工。新项目投产初期,公司需深入了解项目的投产运行、技术工艺,加快推动项目实现稳产达效,为公司贡献效益。报告期,湖北金贮磷石膏库项目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中,库区西侧、调节池、澄清池以及回水管线等相关配套工程均已完成,具备独立运行条件。黎河肥业新项目年产30万吨喷浆复合肥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并运行顺利,实现了稳产达效。 2024年,公司磷酸一铵产量44.1万吨,同比增长93.8%。 (4)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 报告期内,公司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战略稳步推进。在多业态数字化建设上,实现了对黎河肥业、松滋新材料公司等 的人、财、物全面管理和业务流程的管控,财务供应链运营管理及厂区物资管理系统基本建成。在生产管理上,升级智能物流系统,推进司机手机办单功能,物流环节更加智能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也为司机提供了更便利的操作方式。在运营异常监控上,全年重大异常关注改善6次,培训业务部门23次。在内控上,采取人脸识别等措施防范风险,有效降低了潜在风险。在数据应用上,构建多种看板和监控中心,实现数据共享和预警,为管理层及时决策提供依据;数字化应用在部门协同上,使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更加顺畅,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准确,减少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2) 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 □适用 不适用 2945.26元/吨; 下半年2754.36元/吨 主要系受原料市场价格变动影响,下半年原料价格下降,销售价格随行情变动所致。境外业务产生的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或净利润10%以上 □是 否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 行业分类 项目 单位2024年2023年 同比增减 相关数据同比发生变动30%以上的原因说明□适用 不适用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和产品分类 行业和产品分类 (6)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1、美国史丹利农业公司于2024年5月完成注销。 2、史丹利香港有限公司已于2024年5月办理完毕相关手续,并取得了由香港公司注册处颁发的公司注册证书。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3、费用 4、研发投入 适用 □不适用 主要研发项目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菜田与果园土壤修复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以山东省设施菜田和果园为研究对象,围绕蔬品提质增效的科学目标,针对长期不合理施肥等引起的土壤酸化、次生盐渍问题,开展土壤修复改良产品的创制及应用机解析、水肥智能控盐技术的研发以及产品和应用配套技术集成等研究。 项目开发出用于菜田和果园土壤修复的产品13种,其中水溶肥产品2种、有机肥产品1种、复合肥产品3种、微生物肥料5种、酸性土壤修复剂2种;筛选抗性蔬菜品种6个、果树砧木品种2个;形成菜田土壤修复综合技术3套、蔬菜重金属防控技术1项、果园土壤修复综合技术2套; 建立核心示范区7 处,核心示范面积566亩,辐射带动7.02万亩以上;蔬菜示范区化肥用量减少21%以上,增产8.5%以上,有效改善设施菜田土壤理化性质,减轻连作障碍;果园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2.9%以上,pH值提高0.38个单位以上,化肥施用量减少10%-15%,单果重增加了12.8%以上,亩增产12.9%以上。项目成果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项。 揭示设施菜田和果园土壤退化典型特征、关键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明确土壤修复的关键调控途径及策略;土壤环境调控与水肥协同调控的氮磷污染负荷消减技术研究;水肥智能控盐技术研究。 项目以我省农业资源趋紧、环境问题突出等重大瓶颈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绿色投入品供给能力为目标,研发以地力提升、肥料高效利用、作物品质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土壤修复为主的绿色肥料投入品和关键技术,建立投入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并指导生产,助力创建我省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绿色缓控释和稳定性肥料创制与产业化 项目针对稳定性肥料大装置生产抑制剂分散精度差、高温下易分解等技术难题,研发抑制剂和稳定剂自动精准投料和快速添加工艺及装备;研制自动化喷头,优化计量模块、积分式流量计,提升抑制剂分散精度;优化升级冷却系统,降低抑制剂分 本年度研发出2款抑制剂精准添加装置,抑制剂的添加精准度提高15%以上,抑制剂与其他物料混合时间可缩短10%,抑制剂分散均匀度提升30%以上。研发了一种高塔熔体造粒螺旋造粒机,实现高塔熔体造粒工艺生产稳定性肥料连续稳定运行, 研发抑制剂和稳定剂自动精准投料和快速添加工艺及装备;研制自动化喷头,优化计量模块、积分式流量计,提升抑制剂分散精度;优化升级冷却系统,降低抑制剂分解量和分解产物污染,提升肥料生产线自动化和清洁化水平;集成并优化DCS 通过项目实施,能够提升肥料生产线自动化和清洁化水平;集成并优化DCS和PLC控制系统,提升稳定性肥料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实现高塔熔体造粒工艺生产稳定性肥料连续稳定运行。解量和分解产物污染,提升肥料生产线自动化和清洁化水平;集成并优化DCS和PLC控制系统,提升稳定性肥料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建立大装置生产线;研究稳定性肥料快速监测技术。 稳定性肥料一次成品率可达99%以上,与原高塔造粒相比,成粒率提高7%;返料比由0.08:1降为0.01:1;可减少1%的粉尘排放,产量增加10%以上。开展在线近红外光谱仪肥料养分快速检测研究,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稳定性。 和PLC控制系统,提升稳定性肥料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建立大装置生产线。酸化土壤改良系列调理剂研发与示范 针对我省酸化土壤治理产品单一、效果不佳、配套技术不规范等问题,以“保氮、减源、替代”源头阻控和“阻、降、扩、抗”综合调控理念开展酸化土壤消减产品研发和技术集成研究;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建立降酸型土绿色投入品中试生产线,开展规模性推广示范。 项目突破芬顿体系腐植酸改性活化技术1项,初步构建“保氮、减源、替代”三位一体耦合的酸化土壤修复技术;建成降酸型土壤调理剂产品10万吨生产线1条,开发酸化土壤改良产品3种产品,降酸效果处于试验阶段;建设核心示范基地1个,累计推广面积1万亩,酸性土壤改良调理产品0.32万吨; 申请发明专利3项,其中授权1项;发表科技论文1篇;培养硕士研究生4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11人次,培养技术人员10人;制定企业标准1项。 突破腐植酸增羧改性活化技术1项,建立“保氮、减源、替代”三位一体耦合的酸化土壤修复技术1套;建成降酸型土壤调理剂产品10万吨生产线1条,开发酸化土壤改良产品1-2种;降低土壤酸度5%-10%,肥料利用率提升5%-10%,作物产量提升10%以上;建设核心示范基地1个,酸性土壤改良调理产品0.5万吨;申报发明专利2-3项,发表科技论文2-4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4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人次,培养技术人员10人。 项目创建了源头控酸的控释肥产品及其配套施用技术,基于控释肥养分缓慢控制释放特性,通过调节不同养分的施用水平以及控释肥料与速效肥料的配比,解决了设施蔬菜生产中肥料过量施用带来的土壤酸化问题,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和温室气体排放,可提升土壤健康和耕地质量。智慧型土壤健康提升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本项目通过开展山东省主要农作物一次性专用智能肥料配套施用技术研究,实现主要农作物简化施肥和提质增产;构建肥料智能一体化生产应用平台;通过开展中低产田养分提升、盐碱地改良、酸化土壤改良、污染土壤防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健康土壤培育模式;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测度评价绿色肥料及土壤健康产品在技术研发-生产-应用推广全产业链中的综合效益水平,形成双碳目标下山东省绿色肥料及土壤健康产品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针对本项目申请专利6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5篇; 获批筹建省级平台2 个,蚯蚓测土实验室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三批检测实验室名单,山东省绿色肥料技术创新中心评价结果为良好;获省级创新成果奖4项;颁布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4个;获批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项、山东省主推技术2项;形成肥料产品4个,产品被评为山东知名品牌;研发适于山东滨海盐碱地、鲁中南菜田等典型土壤问题的健康集成技术 针对本项目申请专利5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撰写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1篇;获批筹建省级平台2个,蚯蚓测土实验室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三批检测实验室名单;获省级创新成果奖2项;颁布团体标准2个;获批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项、山东省主推技术2项;形成肥料产品2个;研发适于山东滨海盐碱地、鲁中南菜田等典型土壤问题的健康集成技术方案3套,形成双碳目标下山东省绿色肥料及土壤健康产品综合效益评价体系1套、全过 本项目产品的研发会加速肥料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促进肥料生产和应用技术的升级。通过实施本项目,可以降低作物的化学肥料投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本项目产品可改善土壤基础结构和性能,增加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能够实现绿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场前景广阔。方案3套,形成双碳目标下山东省绿色肥料及土壤健康产品综合效益评价体系1套、全过程碳排放评价方法1套;引进和培养人才30人,其中引进外国专家人才1名、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人才2名、史丹利与山东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1人;培养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5名; 完成科技报告3篇; 建设健康培育示范基 地7个;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800人次。 程碳排放评价方法1套;引进外国人才1名、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名;人才培养4名,其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3名;完成科技报告2篇;建设健康培育示范基地4个;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100人次;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新型高效肥料产品研发及施用技术 本项目针对粮食主产区化肥用量多、肥料利用效率低和替代技术缺乏的问题,基于有机替代、秸秆还田和土壤轮耕背景下的养分推荐,优化不同作物专用肥配方,研制新型作物专用肥产品;针对不同生态区一次性施肥场景,研制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增效肥料,形成基于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腐植酸增效肥料的一次性施肥产品;开展肥料新产品的验证、优化和评价,研究不同肥料产品高效施用技术。 本年度总结分析了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土壤养分数据,结合各地耕作模式,研制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专用肥产品4个;同时针对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场景,筛选缓控释肥包膜材料、稳定性肥料抑制剂,研究腐植酸添加工艺技术,研究缓控释肥、稳定性肥料、腐植酸增效肥料等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申请发明专利2项。 研发养分精准调控新产品2-3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件; 建立核心示范基地 500亩以上。 通过创新肥料配方与精准施用技术,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强作物抗逆性、提升产量与品质,助力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该研究推动绿色农业技术升级,响应“双碳”目标,对实现高效、生态、智能的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黑土地抗干旱冷害减灾增效关键技术与示范 针对典型类型耕地土壤固碳和保肥能力减弱、蓄水保墒功能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机无机复合体品质较差等问题,应用熔融料浆流动控制技术、抗旱冷害增效剂保活添加技术、优化复配协调增效技术等,开展抗逆产品研发与应用技术研究,研发兼具提升水稻、玉米等作物抗冷害干旱及地力提升功能的新型炭基保水复合 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目前应用规模效果以及公司已有的研究基础,初步筛选抗冷害原材料;研发两种施用方式的肥料,叶面肥与基肥,全面助攻作物抗冷害;开展制剂产品室内配方选择与制作并进行生测实验,以确定合理有效的原料、配方与工艺。本年度拟选用尿素、磷酸一铵、硫酸钾、三聚磷酸钾作为氮磷钾无机肥料; 研制土壤抗逆和抗干旱冷害产品或有机无机肥料产品,完成9-10个产品登记或生产出小试产品。 项目从提高黑土地力与抗干旱冷害等逆境胁迫能力,促进减灾增效的迫切要求出发,开展黑土地力与抗干旱冷害胁迫的关联及其机制、三江和松嫩平原及辽西丘陵区水田旱地地力与抗干旱冷害能力协同提升关键技术、黑土区干旱冷害灾损评估与预警防控等研究,构建典型黑土地抗逆与减灾增效技术模式应用场景。通过研发技肥、土壤扩蓄增容炭基复合肥等系列产品。通过田间比较,优化功能性肥料产品配方、生产工艺,为产品产业化生产提供前提条件。 选用生物炭作为有机质,添加微生物浓缩制剂、壳聚糖等,同时根据不同作物需求规律添加生化黄腐酸钾钙镁铁锌硼盐等,为下一步研究新产品配方奠定基础。针对本子课题申请专利1项:一种抗重茬农用微生物浓缩制剂及其应用(2024102090326)。 术示范推广,推动干旱冷害等灾害防控变被动应对、效果差而不稳、成本高为主动适应、节本增效、精准施策,有效降低干旱冷害等气象灾害的损失。本项目能够丰富公司产品,助力乡村振兴。黑土地土壤障碍消减靶向调理与培肥产品研发与应用 本项目针对传统有机肥和培肥产品靶向性差、成本高、用量大问题难题,研究矿源黄腐酸钾制备工艺技术,创制矿源有机肥产品;通过研究精准批量测土技术,结合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需肥规律创制作物配方肥产品,有效补充中微量元素和生物刺激素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逆性;形成矿源有机肥与作物配方肥配套施用技术体系,培肥土壤,促进作物提质增产。 本年度主要研究了矿物源黄腐酸钾制备工艺技术,突破了碱化-磺化联合活化腐植酸关键工艺技术,活化腐植酸中黄腐酸含量提升37.4%,集成活化腐植酸制备矿源有机肥关键工艺技术1套,创制矿源有机肥产品1个,创制作物增效培肥产品2个。 研制新产品3-5个,优化改建10万吨/年增效培肥产品生产线1条,授权发明专利1项,新产品示范推广20万亩。 通过研发腐植酸增羧活化技术,优化碳氮耦合机制,开发高效环保肥料,提升企业技术壁垒,巩固行业领先地位。产品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流失,符合国家“减肥增效”和“双碳”政策需求,助力绿色农业,拓展高端肥料市场。功能型土壤修复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目前土壤改良成本高、效果差、易反复的难题,本项目应用微细化活化与改性、官能团负载等技术对天然矿物进行改性,强化其修复土壤等功能,实现土壤修复剂的功能创新与升级,兼顾作物高产优质与土壤培肥改良体现“协调”,减少养分损失,绿色生态无污染;可以充分稳定地发挥各种不同原材料对土壤改良、修复的优势,使其形成较好的协同增效作用,从而在施用于土壤时提供优良的保水、保肥和活化土壤养分的能力。在功能上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和供肥性能,在效果上能够 本项目集成磷肥增效技术,大幅改善盐碱地磷肥肥效、减少磷固定、提高磷活性,调理盐碱土壤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磷吸收能力;集成根际微生物调控技术,提高盐碱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团聚性能;靶向刺激根系分泌有机酸、氨基酸及碳水化合物等活性物质,提高盐碱地根际土壤酸性及有效养分的矿化,促进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激活土著有益菌的繁殖和活动,形成根际土壤-微生物-作物和谐共生平台,促进作物健康生长;集成现有土壤改良技术,快速降低根际土壤pH,钠交换剂技术使土壤耕 开发功能型土壤修复剂产品2种、施用技术1套。本项目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剂产品针对性较强,主要是针对酸性土壤、盐碱土壤、结构性障碍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等某一种特定类型的退化土壤进行改良,但是品类和功能较单一,缺乏具有多重功效的土壤修复剂产品,导致改良效果周期长、稳定性差,修复多重退化土壤时需要同时使用多种土壤修复剂,会造成成本升高。因此,研发具有多重功能的功能型土壤修复剂,使其能对退化土壤同时进行多方面的修复和改良,对于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体现了多功能集成创新。 层盐分随水带入耕层以下,达到降碱脱盐的效果,并改善盐碱土壤的物理结构,促进作物根系生长;集成种植技术,以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标准,集成“产品+技术”,精选抗盐品种、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作物全程生育期管理、数字化农田监测技术等,实现盐碱地作物种植的新生态。新型肥料协同增效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选用不同温度、不同PH、不同加酶量和不同提取时间等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多因素水平的实验,以考察各种条件对酶解过程的影响;在获得复合酶酶解海藻最佳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超声介入的方法,选用不同功率、不同超声时间、不同超声温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多水平的正交实验,最终得到适合海藻超声复合酶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组合。 针对本项目研发新型肥料协同增效生物制剂产品2种,项目产品除给作物提供养分外,还为作物提供对作物生理过程有显著影响的内源植物生长物质,如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还有作物可直接吸收用作养分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其他一些游离氨基酸、肽类等;能增强植物的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抗逆能力;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作物的品质。 开发新型肥料协同增效生物制剂产品配方2-3个、施用技术1套;总体化学肥料使用量减少10%-20%。 本项目与国内外同类 技术相比,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项目通过室内实验分析、室外田间试验验证,可实现肥料养分释放速度与作物生长周期需肥规律基本相吻合、大量元素营养与中微量元素营养相配合、作物高产优质与土壤培肥改良相结合,增产效果显著、环境友好、降低面源污染等特点,更好服务现代高质、高效、绿色农业发展。 对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及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腐植酸增效缓释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针对现有产品包膜材料难降解、养分不均匀、易板结等问题,采用流化床转鼓包膜工艺,结合测土配方技术,在制备可生物降解的腐植酸缓释包膜材料加工过程中加入了作物必需的中微量元素,研发出一种新型、高效、绿色、增效的腐植酸增效缓释肥新产品,达到减肥增效、提质增产、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目的,对于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采用流化床转鼓包膜工艺,结合测土配方技术,研究腐植酸活化技术、中微量元素螯合及添加技术,制备可生物降解的腐植酸缓释包膜材料。针对本项目申请发明专利1项:一种增强作物抗逆性的缓释肥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202411809204X),研发腐植酸增效缓释肥产品1种。 通过项目实施,预计申请相关专利1-2件,形成腐植酸增效缓释肥产品配方2-3个。本项目技术能够提高行业产品附加值,降低市场流通成本,提升行业平均利润率。 本项目通过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按需供肥理论与技术,化验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及需肥特点、产量要求等,提供确保作物优质高产所需施肥的种类、数量和方法; 辐射带动腐植酸增效 缓释肥料的推广应 用,改变农民的经营理念,农作物生产由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作物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实现了节本增效;保护农田生态,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绿色投入品产业节本提质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5、现金流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同期下降59.44%,主要系本期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增幅小于同时购买商品支付的现 金增幅,使得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同期增加49.66%,主要系本期松滋新材料公司资产投入减少,同时理财活动现金流 支出同比下降所致;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同期下降33.24%,主要系本期分配的股利增加及同期非全资公司少数股东资本投入 综合影响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度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五、非主营业务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六、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 □不适用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其他变动主要是按照同类上市农商行市值测算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额。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资产计量属性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是 否 3、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详见第十节财务报告七、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 1、货币资金。 七、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金融资产投资 (1) 证券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证券投资。 (2) 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衍生品投资。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无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八、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未出售重大资产。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九、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适用 □不适用 业的主要财务信息。 十、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十二、报告期内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 适用 □不适用 接待时间 接待地点 接待方式 接待对象类型 接待对象 谈论的主要内容及提供的资料 调研的基本情况索引 2024年01月31日 电话会议 电话沟通 机构 申万宏源证券:宋涛 马昕晔 丁莹; 前海开源基 金:黄傲雪 张梓杰; 光大证券:肖意生 陈峰;生命保险资管:李燕玲;光大资管:朱成凯;红土创新基金:李传鹏 中银国际:张岩松; 沣京资本管 理:李正强; 观火投研:赵 芳林;大成基金:段一凡 ;长江证券:魏邈;金信基金:赵浩 主要就公司近期经营情况、建设项目盈利预期、未来分红情况及2024年销售预期进行了线上交流。 详细内容请见于2024年 1月 31日刊登在巨潮资讯网的《002588史丹利调研活动信息2024-001》然;西部证券:屈玲玉; 太平洋资管: 曹子寒; 中金资管:张翔;银河基金:金烨 ; 英大资产:徐 文浩;上海度势投资:顾宝成;苏州龙远投资:李声农;交银施罗德基金:牛明俊;中邮人寿保险:赵扬; 光大证券自 营:刘勇 ; 广发基金:王 琪 2024年04月 22日 电话会议 电话沟通 机构 申万宏源证券 马昕晔 丁莹;西部证券屈玲玉;西安瀑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杨森;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和川;深圳正圆投资有限公司 戴旅京; 天弘基金 安 迪;农银汇理基金 杨伟; 上海峰境私募 基金公司 付 诚成;建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班培琪; 上海度势投资 顾宝成;JM Capital 君茂资本 潘亚军;中信资产管理公司 吴晓雯;上海亘曦私募基金公司 林娟;厦门财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卢杰;苏州龙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李声农;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自营)郭婷;农银人寿保险 王鹏; 第一部分介绍了公司 2023年报和 2024年一季报情况。第二部分与投资者交流了公司2023年度业绩情况、新项目建设情况及2024年度公司销售预期。 详细内容请见于2024年4月22日刊登在巨潮资讯网的《002588史丹利调研活动信息2024-002》东方证券 翟淑星;太平基金 史彦刚; 格林基金 刘 冬;中银国际证券资产管理部 张岩松; 平安证券 李 峰;润晖投资 李勇;光大证券 陈峰;拾贝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郑晖;深圳市中兴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卢晓冬;泰信基金 徐慕浩;南京璟恒投资 黄慧明;国海证券李永磊 董伯骏 李娟廷; 易方达基金 梁裕宁;长城基金 艾抒皓;中国人寿养老保险 马志强;卫宁林然;建投自营 刘岚;财信证券 顾少华;淡水泉(北京)投资管理公司 刘晓雨;华西基金 钟青松; 广州金控 黄 勇;招商基金公共电话;博时基金 IT 部门 2024年04月26日 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线上交流 个人 参与公司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的投资者 公司就投资者关注的公司业绩、公司发展规划、分红计划、新项目建设等作出回复。 详细内容请见于2024年4月26日刊登在巨潮资讯网的《002588史丹利调研活动信息2024-003》 2024年07月31日 松滋史丹利宜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实地调研 机构 德邦证券 潘云鹤;大成基金 邹建;长江证券自营魏邈;浙商证梓晔;开源证 一、参观厂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