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八菱(002592)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汽车制造相关业的披露要求 (一)汽车行业发展状况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及《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为制造业(C)中的汽车制造业(C36)之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C3670)。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处于汽车行业的上游,为整车制造提供必要的部件,与汽车行业的发展关联度较高。汽车行业属于周期性行业,景气度受宏观经济和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汽车行业的景气程度直接影响零部件制造业的需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4年汽车行业发展概况如下: 1、汽车产销继续保持增长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虽然国内消费信心依然不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形势更加严峻,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但由于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各地补贴政策的有效落实、企业促销活动热度不减,多措并举共同激发车市终端消费活力,促进汽车市场稳中向好,产销量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2024年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 2、乘用车产销持续增长 我国乘用车产出连续2年在2500万辆以上。2024年,上半年乘用车市场表现欠佳,下半年在政策利好下乘用车市场产销发力回升,终端市场表现更为突出,有效拉动汽车行业整体增长。2024年全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747.7万辆和27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和5.8%。其中,乘用车国内销量2260.8万辆,同比增长3.1%;乘用车出口 495.5万辆,同比增长19.7%。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1155.8万辆,同比下降17.4%。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 1797万辆,同比增长23.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5.2%,销量占有率比上年提升9.2个百分点。 3、商用车市场表现疲弱 2024年,由于投资减弱加之当前运价依然偏低,终端市场换车需求动力不足,商用车市场表现仍相对疲弱。2024年全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80.5万辆和387.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8%和3.9%。 4、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连续 10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在政策利好、供给丰富、价格降低和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40.9%,较2023年提高 9.3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为60%,较去年下降10.4个百分点;插混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为40%,较去年提高10.4个百分点。插混汽车的增长迅速,成为带动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新动能。 5、汽车出口再上新台阶 2021年以来,我国车企海外开拓持续见效,出口数量快速提升,成为拉动我国汽车产销总量增长的重要力量。2024年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传统燃料汽车出口457.4万辆,同比增长23.5%;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传统燃料汽车出口情况好于新能源汽车。 (二)公司行业地位 公司是国内较早聚焦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热交换器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公司的供货能力和产品质量深受整车厂商认可,建有省级技术中心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实验室,拥有齐全的实验设施和专业的研发团队,具备与整车厂协同创新和同步设计开发能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公司积累了双波浪散热带结构技术、高强度高效散热器冷却管技术、高效率电池冷却器结构技术、外饰件及保险杠注塑全自动生产技术、保险杠机器人冲孔超声波焊接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并且率先引进了国际先进的铜质硬钎焊工艺技术,成功应用于散热器批量生产。公司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广西壮族自治区智能制造企业等。 凭借优良的产品性能、严格的质量管控、丰富的项目经验、完善的售后服务和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公司在行业内树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与众多国内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及整车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汽车热交换器和外饰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上汽通用五菱、奇瑞、长安、赛力斯、岚图汽车、东风柳汽等国内主流自主品牌的生产。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尽管汽车行业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汽车消费内生动力欠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形势愈发严峻,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积极施策,及时出台“两新”政策,在国家政策持续发力、各地补贴政策有效落实以及企业促销活动热度不减的共同推动下,汽车产业转型步伐加快,车市终端消费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我国汽车市场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是我国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也是公司深化战略布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客户需求升级的挑战,公司管理层在董事会的战略指引下,带领全体员工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年度经营目标,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现将本年度重点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持续提升经营业绩和经营质量,保持财务稳健 2024年,随着汽车市场的稳健复苏,以及公司新产品上量,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65,886.08万元,同比增长21.41%,其中主营业务收入 60,278.64万元,同比增长25.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98.16万元,同比下降33.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000.95万元,同比增长83.78%。与上年度相比,净利润下降主要系由于公司2024年度非经常性损益减少,2023年公司出售子公司北京弘润天源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弘天)15%的股权并导致对其丧失控制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五十条的规定,公司对该股权处置确认投资收益6,901.87万元,该股权处置收益属于非经常性损益,而2024年没有该类资产处置收益,所以净利润相对减少。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2024年度净利润大幅增长。 2024年,公司财务保持稳健,偿债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113,190.12万元,比期初增长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 88,145.92万元,比期初增长8.36%;负债总额 25,044.20万元,比期初下降17.9%;资产负债率 22.13%,比期初下降5.15%。 (二)技术引领发展,创新驱动转型 2024年,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和外饰件领域全面发力,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器、电池液冷板、电机电控散热器、水冷冷凝器、油冷器和前后蒙皮总成等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技术创新,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将转型之路走深走实,把握住市场机遇。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效冷却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在传统燃料汽车领域,公司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开发新一代轻量化、高换热效率的热交换器,加快产品迭代,提升产品竞争力。2024年,公司共58款新产品转入量产。 (三)拓展市场增量,优化发展格局 2024年,公司积极配合上汽通用五菱、奇瑞、长安、赛力斯、岚图汽车、东风柳汽等客户进行新产品开发,不断深化与客户的战略合作,增强客户粘性,提高市场份额,扩大配套领域。同时,积极拓展新客户,2024年共开发了 6家新客户,部分新客户已实现量产供货,进一步优化了公司的客户结构和市场布局。2024年,公司共获得88个项目定点。 (四)强化降本增效,优化管理效能 在运营管理方面,公司继续推进 ERP与 MES系统深度集成,对研发、生产、采购、质控、物流、财务等业务板块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供应链全流程可视化,并通过物流优化、流程优化、工艺优化、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等措施,进一步加快公司市场响应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库存周转率,缩短产品交付周期,降低损耗和运营成本,提升公司交付能力和盈利能力。 (五)筑牢合规风控防线,保障企业稳健发展 2024年,公司继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持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流程设计,对采购、销售、资金管理等关键流程进行标准化管理,设置明确的审批节点和权限控制,形成业务、财务、风控三方联审的跨部门制衡机制,同时通过数字化工具,提高流程效率,降低错误风险,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培养,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构建“制度约束+技术防控+文化引导”三位一体的内控体系,实现风险可控、效率提升和合规经营。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2) 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 □适用 不适用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 行业分类 项目 单位2024年2023年 同比增减 相关数据同比发生变动30%以上的原因说明适用 □不适用汽车行业库存量较上年增长44.20%,主要是由于公司期末备货,库存增加。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和产品分类 行业和产品分类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成本增加主要系营业收入增长,营业成本相应增加。 (6)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2024年 8月,公司在安徽芜湖设立子公司安徽八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八菱),公司与全资子公司柳 州八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州八菱)共同持有安徽八菱100%股权。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泰 49%的股权,为公司的参股公司,公司董事长顾瑜女士兼任全世泰董事。除此以外,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核心技术人员、持股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和其他关联方在公司前五名供应商中无直接或者间接拥有权益。 3、费用 三个归属期 60%股份和第六 期员工持股计划第一、二个归属期 90%股份行权,等待期内确认的成本费用部分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从而所得税费用增加。 4、研发投入 适用 □不适用 主要研发项目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基于42芯厚轻量化国六排放商用车前端模块换热器的研发 研发轻量化国六排放商用车前端模块换热器产品,实现换热器轻量化、节能的需求。 项目进行中,已完成材料验证、小批量样品试制及装车测试、工艺工装及检测设备研制和验证等工作。 研发轻量化国六排放商用车前端模块换热器产品,并实现量产配套。 扩充公司产品线,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高低温一体式散热器研发 研究混动车高低温一体式散热器,开发出紧凑度高、轻量化好的高低温一体式散热器产品,满足主流混动车发动机、电机及控制器的冷却需求。 项目进行中,已完成技术方案设计、样件试制及测试、材料验证、产品性能及寿命测试、小批量样件试制及装车测试。 研发混动车动力系统高低温一体式散热器产品,实现量产配套。 保持公司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基于微通道冷却管结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冷油冷器的研发 研发高性能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冷油冷器,满足此类新能源车动力系统热管理需求。 项目进行中,已完成技术路线设计、方案确认、手工件试制、材料验证、小批量样件试制及装车测试。 研发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冷油冷器产品,实现量产配套。 保持公司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高热效率乘用车发动机冷却模块换热器研发 针对高热效率发动机换热器内部压力变化大等问题,研发高耐压力脉冲能力、轻量化的冷却模块换热器产品。 项目进行中,已完成样件试制及性能测试,部分产品已通过多家客户进行台架测试、性能标定,正在进行小批量样件试制。 开发高耐压力脉冲、轻量化的冷却模块产品,为高热效率乘用车发动机系统配套。 提高公司换热器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份额。紧凑高效结构混动车 在确保换热器产品结 项目进行中,已完成 开发换热效率高、结 混动车冷却模块换热发动机冷却模块换热器的研发 构强度和换热效率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化产品结构和尺寸。 技术方案设计、工艺流程制定、样件试制及性能测试,部分产品已通过客户进行台架测试,进入小批量样件试制阶段。 构紧凑且更具成本优势的换热器产品,为混动车发动机配套。 器的研发将提高公司在热交换器领域的技术水平,增强公司在行业的竞争力,进而提升市场占有率,为公司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助力。高效轻量化纯电汽车前端冷却模块换热器的研发 开发体积小、重量轻、换热效率高的纯电汽车冷却模块换热器产品。 项目进行中,已完成技术方案设计、工艺流程制定、样件试制及性能测试,提交产品样件给客户进行台架测试,正在进行小批量样件试制。 丰富公司的产品类型,拓宽产品的应用领域。 夯实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换热器领域的基础,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铜硬钎焊重卡散热器研发 利用公司的前沿技术,开发应用于军车及高端重卡市场的铜质散热器新品。 项目进行中,已完成技术方案及路线设计、样件试制及性能测试工作,提交样件给客户进行台架测试,正在进行小批量试制。 引领铜硬钎焊散热器产品向军车和高端重卡领域拓展。 强化公司前沿技术的创新力,拓宽公司业务范围,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基于匀流隔板结构的匀流式高效动力电池液冷板的研发 利用口琴管+集流管结构,配合电池热管理系统仿真分析技术,研发出应用于汽车动力电池的液冷板产品。 项目进行中,已完成技术方案确认,进入样件制作阶段。 开发出结构创新的液冷板产品,为应对汽车电池热管理需求的多样化做技术储备。 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丰富公司在动力电池热管理的产品系列,实现新的业务增长点。4门新能源汽车前后蒙皮总成研发 开发满足新能源乘用车外观和性能要求的前/后蒙皮总成,并实现量产。 项目已完结,共开发出前蒙皮总成 3套,后蒙皮总成 1套,子零件产品26种,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1项,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开发要求和客户技术要求,并实现了量产配套。 开发满足新能源汽车标准的乘用车前/后蒙皮总成产品,实现在主机厂的配套。 满足客户需求。高端智驾新能源汽车前后蒙皮总成研发 开发满足新能源乘用车外观和性能要求的前/后蒙皮总成,并实现量产。 项目已完结,共开发出前、后蒙皮总成 11套,子零件产品 85种,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4项,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开发要求和客户技术要求,并实现了量产配套。 开发满足新能源汽车标准的乘用车前/后蒙皮总成产品,实现在主机厂的配套。 满足客户需求。整车出口汽车前后蒙皮总成研发 开发满足新能源乘用车外观和性能要求的前/后蒙皮总成,并实现量产。 项目实施以来,已设计开发出前、后蒙皮总成 3套,子零件产品42种,研发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开发满足新能源汽车标准的乘用车前蒙皮总成产品,实现在主机厂的配套。 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出口产品自制,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整车出口外饰件配套产品研发 开发满足新能源乘用车外观和性能要求的前蒙皮总成,并实现量产。 项目已完结,共开发出前蒙皮上装饰条、前蒙皮中间下装饰条、尾门外上装饰板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3项,产品各项技 开发满足新能源汽车标准的乘用车前/后蒙皮总成产品,实现在主机厂的配套。 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出口产品自制,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术指标均符合设计开发要求和客户技术要求,并实现了量产配套。中大型智能新能源汽车前后蒙皮总成研发 开发满足新能源乘用车外观和性能要求的前/后蒙皮总成,并实现量产。 项目实施以来,共开发出前、后蒙皮总成3套,子零件产品 30种,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开发要求和客户技术要求,目前验收工作正在进行中。 开发满足新能源汽车标准的乘用车前/后蒙皮总成产品,实现在主机厂的配套。 满足客户需求。 5、现金流 (1)报告期,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7102.5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3.55%,主要是本报告期销售商品 收到的现金较上年增加。 (2)报告期,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48.2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7.50%,主要是报告期定期存款净 增加额较上年增加。 (3)报告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 5321.7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35.87%,主要是因为经营活动、投资活 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同时影响。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度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五、非主营业务分析 适用 □不适用 有期间的投资收益;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 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 益的金融资产,转让价 款与账面价值之间的 差额确认为投资收 益。 是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25,251.48 0.29% 主要是理财产品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是资产减值 -12,246,881.06 -15.59% 存货计提的跌价准备,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否营业外收入 6,519,890.13 8.30% 无需支付的款项 否营业外支出 7,661,068.21 9.75% 诉讼相关费用 否信用减值 6,310,227.41 8.03% 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 是其他收益 7,832,079.63 9.97% 主要系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按受益期摊销。 是 六、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加,储备库存量增加。菱确认的投资收益 4843.86万元。用状态的机器设备较年初增加。部归还短期借款。初减少2601.12万元,主要是由于期末银行承兑汇票比年初减少。其他权益工具资对盖娅互娱的投资确认公允价值变动-4780万元和公司对大姚麻王的投资确认公允价值变动-846万元。递延所得税资第二个和第三个归属期 60%股份和第六期员工持股计划第一、二个归属期 90%股份行权,等待期内确认的成本费用部分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其他非流动资存款较年初增加。资对盖娅互娱的投资确认公允价值变动-4780万元和公司对大姚麻王的投资确认公允价值变动-846万元。一年内到期的到期的定期存款重分类至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较年初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