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源电力(001289)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电力供应业的披露要求 (一)经营环境 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层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 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生产需求平稳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扎实有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根据国家能源局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数据,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98,5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2024年全国发电量为99,1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占比为18.5%,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截至 202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 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 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 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2024年,全国 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3,442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157小时;并网风电2,127小时,同比降低107小时;并网太阳能发电1,211小时,同比降低 81小时。2024年,全国主要电力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 11,687亿元,同比增长12.1%;电网工程完成投资 6,083亿元,同比增长15.3%。 (二)政策环境 1.宏观政策总体平稳,新能源保持高速发展 2024年 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坚持先立后破,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 全。重点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 2024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深入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高质量发展,巩固扩大风电光伏良好发展态势,持续完善绿色低碳转型政策体系,加快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清洁能源替代,并对2024年氢能产业、特高压工程、煤炭、天然气、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水电核电开发建设等做出指引。 2024年 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等 9项专项行动,明确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对缓解西北地区消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促进绿色电力规模化发展和储能持续健康发展。 2024年 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提出总体要求,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 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开发,就近开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2.政策规则加快出台,电力市场体系快速完善 2024年1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强调绿色发展,并着力强化清洁能源的发展监管。在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方面,将建立健全绿色电力交易机制,以逐步扩大绿电交易规模,并解决企业购买绿电需求量大、绿电跨省跨区交易难等问题。在加强电网公平开放监管方面,将监管电网企业公平无歧视地向新能源项目提供接网服务。还将探索穿透式监管方式,深入监管新能源接网困难、储能调用不合理等问题。 2024年8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规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生产的风电、太阳能发电、常规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量对应绿证的核发、交易及相关管理工作。《规则》指出,绿证在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的平台开展交易,既可单独交易,也可随可再生能源电量一同交易,并在交易合同中单独约定绿证数量、价格及交割时间等条款。 2025年 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发改价格〔2025〕136号文”),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交易,完善健全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提出结算机制电量规模、机制电价和执行期限有关要求,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对存量项目与增量项目实施分类管理。3.多措并举优化机制,全力助推新能源电量高效消纳 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在确定调峰辅助服务价格机制时,要按照新能源项目消纳成本不高于发电价值的原则合理确定。该通知的出台将有效避免目前部分地区以高于新能源项目收益水平的代价消纳新能源电量,有利于减轻新能源运营商的辅助服务费用负担,在合理消纳新能源电量的同时满足项目经济性要求。 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自2024年4月 1日起施行。文件明确,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包括保障性收购电量和市场交易电量。保障性收购电量是指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比重目标等相关规定,应由电力市场相关成员承担收购义务的电量。市场交易电量是指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价格的电量,由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等电力市场相关成员共同承担收购责任。 2024年 5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电网企业要进一步提升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输送新能源比例,公平调用各类调节资源,构建智慧化调度系统。打破省间壁垒,不得限制跨省新能源交易。探索分布式新能源通过聚合代理等方式有序公平参与市场交易。科学确定各地新能源利用率目标。 2024年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通过设定消纳责任权重,确保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市场需求,激励发电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通过差异化设定消纳责任权重,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的差异,促进区域间可再生能源的协调发展。4.推进“双碳”标准体系建立,清洁低碳转型加速 2024年2月,国务院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 5月1日起施行。国家制定专门行政法规,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明确依据,保障和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条例》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全流程管理,重在构建基本制度框架,保障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功能的发挥。 2024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提出加快制定协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评价类标准,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重点制定太阳能、风能、光热、地热、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输送、储能、利用以及分布式应用等相关技术和装备标准。 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2024年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此前单一的发电行业覆盖全国碳排放总量 40%,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纳入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将达到约60%。 2024年 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 8部门联合印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国家及省级地区碳排放年报、快报制度全面建立;到2030年,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完成。将有力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水平,对于支撑“十五五”开展碳排放双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7,069,646,589.64元,同比减少 2.58%;营业成本23,149,150,693.33元,同比减少 19.02%,利润总额10,232,614,602.60元,同比增加22.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6,345,287,410.55元, 同比增加 0.66%;截至2024年末控股装机容量 41,143.20兆瓦;2024年度发电量 75,546,209兆瓦时,售电量76,053,050兆瓦时。本公司按业务的类别划分为各个分部以管理业务,其中:新能源发电:该分部建造、管理和营运新能源发电厂和生产电力,出售予外间电网公司。2024年度,该分部实现营业收入 31,369,818,502.68元,同比增长6.89%;成本 17,804,276,565.91元,同比增长9.77%,利润总额9,718,723,910.89元,同比增加10.32%;火力发电:该分部建造、管理和营运煤炭发电厂和生产电力,出售予外间电网公司并且进行煤炭贸易。2024年度,该分部实现营业收入5,699,828,086.96元,同比减少32.29%;成本5,344,874,127.42元,同比减少33.17%;利润总额513,890,691.71元,同比减少29.10%。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注:上述2023年数据已经追溯调整。 (2) 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煤炭销售收入本年度较上年度下降40.13%,煤炭销售成本本年度较上年度下降40.10%,主要是2024年9月,龙源电力之子公司江阴苏龙热电有限公司不再纳入合并范围;2024年 10月,龙源电力之子公司南通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不 再纳入合并范围。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一体化项目 一期天堂岭 488MW农光 储发电项目 EPC总承包 合同 中国安能集 团第一工程 局有限公司 213,116.61 85,427.93 85,427.93 127,688.68 是 无 天津滨海新区海晶盐光互补项目PC承包工程合 中国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196,623.5 185,820.26 185,820.26 10,803.24 是 无同海南东方CZ8场址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机组及塔筒采购合同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185,350 45,966.8 0 139,383.2 是 无福建莆田南日岛海上一期风电场A区200MW风力发电机组设备采购合同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有限公司 150,467.01 135,420.31 0 15,046.7 是 无海南国能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与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国网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采购合同(三方协议) 国网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134,400 1,000 1,000 133,400 是 无福建莆田南日岛海上一期风电场B区184MW风力发电机组设备采购合同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有限公司 124,433.83 111,974.41 0 12,459.42 是 无 (5) 营业成本构成 (6)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2024年新增 17家子公司,分别为:海原县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清远国龙新能源有限公司、香河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祁阳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新田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仙桃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进贤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茫 崖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连江龙源万华新能源有限公司、广西隆林龙源易电新能源有限公司、龙源电力集团四川新能源有限公司、龙源张家口崇礼区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林西县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米脂龙源神东新能源有限公司、宝鸡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上海龙源申矿新能源有限公司。 2024年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了9家子公司,为国能藤县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甘肃国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国能雄安通达(鄂托克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森永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赤城县楠军新能源有限公司、夏河国能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民勤国能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国能(武威)新能源有限公司、金塔北山国能新能源有限公司。 2024年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了 8家子公司,为唐县新旭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河池市晶鸿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汤阴县晶鸿光伏电力有限公司、河池市盛步光伏发电有限公司、钦州市晶能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同心龙源合创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易门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天津龙源高速新能源有限公司。 2024年处置2家子公司,分别为:江阴苏龙热电有限公司、南通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 2024年注销8家子公司,分别为:南通天电供热有限公司、国电联合动力技术(长春)有限公司、内蒙古平庄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郴州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金塔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宁城赫峰新能源有限公司、牡丹江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瑞昌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 2024年因破产清算移交破产管理人1家子公司,为龙源友谊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3、费用 研发费用 208,885,801.42 145,398,073.47 43.66% 本报告期内,为推动新型能源体系技术突破,公司本年度实施了多项科技创新示范项目,相应研发费用增加 4、研发投入 适用 □不适用 主要研发项目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100MW熔盐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储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本项目设计建造一座“光热储能基地”实证基地,拟解决光热、熔盐储热系统与光伏的协同优化和调度问题,为光热储能技术实证提供实验场所。 已完成 100MW熔盐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储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设计、物资采购工作及技术文件编制审核。部分设备已进行生产,正在开展熔盐储罐基础施工及SGS设备生产。 (1)完成熔盐储热单独作为共享储能电站,参与电能辅助服务市场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完成联合系统综合 能源利用方案分析,包括对外供蒸汽供热、水净化等功能的可行性报告。 (3)完成光伏光热联合 系统数字孪生模型搭 为光热储能技术实证提供实验场所,并总结设计、建设及运维经验,为推广“光热储能+新能源”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提供支撑。建。 (4)开发一套适合光伏 光热联合运行时应用 的太阳能资源短期预 判系统。 (5)开发一套光热光伏 联合运行控制方案,建立一套满足光伏光热安全运行要求的EMS能量管理系统。 (6)完成一套系统智能 化改造方案,将光伏光热联合电站的系统进一步智能化,精简运维人员,提高运维水平。大型“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项目关键技术研究 根据“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降本增效”的现实需求和布局深远海海上风电的战略需要,龙源电力结合自身的发展和资源情况,提出大型“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示范项目构想,规划在江苏沿海依托百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建设一座风光渔一体化海洋牧场。 已完成海洋牧场的初步设计,完成项目EPC采购。项目已于2024年 11月正式在船厂开工建造,目前正在分段加工。科技指标方面,完成了 3篇论文录用,5项发明专利申请。 在江苏射阳海域内风电场相邻风电机组间建设一座自带光伏发电的海洋牧场及研究浮式风电与深水养殖结合,形成工程示范,掌握网箱设计施工和渔业养殖的关键技术。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是现代农业和新能源产业高效结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响应节约用海,充分利用海域面积的重要新型产业模式与未来发展方向,为后续开展“海上风电场+光伏发电+海洋牧场”的规模化开发奠定基础。漂浮式海上风电研究与工程示范 深海风能储量丰富,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与应用市场广阔。对于深海海上风电开发面临技术难度大、成本高等难题,为投资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项目示范工程“国能共享号”风渔融合平台于2024年4月成功投放 1万尾大黄鱼鱼苗,6月并网投产发电。完成 18项专利申请,发表科技论文22篇。完成结题技术研究报告,通过项目自验收。 攻克漂浮式风电基础设计、风电机组适应性改造、动态海缆及锚泊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探索漂浮式风电与网箱养殖的融合设计方案,为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提供示范。 龙源电力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漂浮式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深度融合的理念,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布局和艰苦的技术攻关,抢占热点新技术制高点,为本集团的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产业融合增效提供技术支持。新能源固废无害化回收与资源化利用 通过技术研发,突破退役风电机组资源化的技术瓶颈,提高资源回收效率,迎接我国将要面临的风电退役潮,形成在退役风电机组资源化利用领域关键技术。2024年 12月完成配套示范项目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调试,产线具备年处置 1000吨废旧叶片能力。研发任务知识产权工作全部完成。 实现一个废风电叶片回收生产线示范工程项目;搭建一套废风电叶片现场撬装高效率切割设备;建立一条千吨级废风电叶片回收中试生产线,并完成 100吨以上废风电叶片回收,生产满足使用要求的型材; 建立百公斤级废风电 润滑油资源化回收中 试生产线,完成 100公斤以上废风电润滑油回收。 鉴于未来几年本集团将大幅增加新能源领域内的装机规模,势必在不久的将来会迎来新能源发电设备及组件的大规模更换退役,以及退役设备及组件的退役处置、再制造与物资化利用,及诸如废风机叶片、风机润滑油、废光伏电池组件、退役储能电池等高附加值废弃物的回收与资源化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提前进行新能源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先行先试极有必要,符合本集团的战略发展需求,有利于支持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有利于本集团获取新能源资源。新型电力系统下风-光-水-火-储协同发电仿真平台建设及关键技术研究 搭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多能混合仿真平台,并基于仿真平台开展风-光-水-火-储协同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以仿真的手段为新能源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从电源侧涉网支撑能力提升角度开展深入研究,旨在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完善仿真平台 RTLAB半实物测试平台及PSModel电磁暂态软件功能,搭建龙源新能源模型库,开展新能源仿真建模及测试成果转化。 搭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多能混合仿真平台,实现微秒级、毫秒级多时间尺度数字化仿真。基于多能混仿平台,一方面搭建新能源设备的暂态模型,建立新能源模型库,拓展新能源涉网建模及并网测试常规业务;另一方面基于半实物测试系统积极研究构网型风力发电、构网型光伏发电技术,以应对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惯量不足、电压波动、宽频振荡等新问题。 基于本项目搭建的多能混合仿真平台,开展新能源设备级、场站级、基地级的稳态、暂态运行精准仿真,开展构网型风、光发电技术研究,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涉网支撑能力发展,为新能源多元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海上风电海缆运行状态监测与快速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海上风电场中海底电缆在复杂海洋环境下运行面临的挑战,研发一套先进的海缆运行状态实时监测与快速故障诊断系统。通过集成最新的传感技术、数据分析算法及无人化解决方案,提高海上风电场电缆的可靠性与运维效率,减少因海缆故障导致的停电损失。2023年完成了对现有国内外海缆监测技术的调研与分析。 2024年设计并开发了一套以 “无人船”+“水下机器人”为架构的全国产无人化海上风电综合探测平台。 2025年1月,“国能海测 1号”成功下水,并完成了首次海上综合探测任务。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协同工作,展示了其在复杂海洋环境下执行高精度海缆检测的能力。 (1)研制基于磁场信息的海缆路由埋深检测系统,海缆埋深探测精度 50cm;海缆路由定位精度±5m。 (2)研制包含温度、 局部放电、声纹监测的多维度海上风电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 (3)研制基于声、磁 传感器的海缆定位系 统,海缆故障点定位精度±5m。 (4)申请发明专利 7 项,发表论文3篇。 (5)以“国能海测 1 号”海上风电综合检 测平台为基础,打造海上运维团队,开展专业场景服务,提升工程建设与设备管理水平。 (6)申请国家首台 (套)重大装备和省 部级奖项。 依托于“国能海测 1号”,本集团可发展海底地形地貌扫测场景、海缆埋深与路由探寻场景、海缆破损探测场景、海缆故障点定位场景、水下资产腐蚀检测场景 5大场景业务,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集团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还将推动海上风电行业的智能化运维发展,增强本集团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竞争力。风电场防覆冰技术及配套装备的研究与应用 低温高湿环境下,叶片易结冰,导致风机停运及事故。冰层损害叶片气动性能,降低功率输出,增加叶片质量,影响机组载荷,缩短设备寿命, 研究了风电机组叶片结冰规律,揭示动态结冰机制。提出涂层、电热、气热三种防除冰技术的组合设计方案,提高了机组的发电效能和保障了 攻克风电机组叶片覆冰难题,掌握叶片覆冰分布规律,提出叶片覆冰有效解决方案,开发覆冰监测系统,有效保证极端冰冻天气下风电机组的 开展风电叶片防覆冰技术研究将提升公司在寒冷地区风电机组的运营效率和发电稳定性,减少因覆冰导致的停机和维护成本。该技术有助于提并可能引发倒塔风险。覆冰机组还存在甩冰隐患,威胁人员设施安全。湖南、江西等地曾因此大面积脱网,影响电力供应。因此,研究叶片覆冰问题极为迫切。 机组的安全运行。 安全高效运行。 高风电机组的可用性和寿命,增强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高纬度或冬季严寒地区。此外,防覆冰技术的突破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助力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提升品牌影响力。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数据分析研究与应用示范 从时间维度上涵盖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生产运营、经营与后评价全生命周期,从业务维度上划分为采集感知、通信加密、存储汇聚、业务应用、考核评价五大层级,从研究内容上包括新能源数据采集与状态感知技术研究、新能源数据传输与通信加密技术研究、新能源融合与共享分发数据技术研究、新能源业务应用与智能计算技术研究、新能源管理决策与考核评价技术研究。 完成综合能源运行管理方案研究;综合能源智慧规划设计管理平台系统基本数据库已搭建完毕,正在进行风光图谱订正模型开发;GIS+AI分布式光伏软件已开发完成并上线;人员设备场站数据标准体系已建设完毕;新能源场站算法平台、生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输变电绝缘状态监测系统、现货交易辅助决策系统、Handle标准系统已完成系统开发并上线,IPv6双/单栈通信、国密算法通讯传输已完成部署并应用,发电设备智能自寻优系统已部署完成,正在进行上线测试。 形成一套软件及算法平台,各软件平台系统功能模块的功能; 算法模型、数据标准、科技论文、发明专利等项目成果。各软件平台系统功能齐全,运行可正常,设计需求满足;算法模型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运行效果评估,对提高电能送出能力和经济性具有积极意义;完成数据标准化,实现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一致性、规范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管理,为数据资产管理提供管理依据。 该项目通过数智融合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等手段将有效推动运维服务升级改善,突破传统的生产运营模式,持续提高技术服务效率、降低技术服务成本,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存量资产的经济价值。从而加大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度,推动服务模式以及经济模式的革新,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推动能源行业上、下游产业的数据融通,提升能源效率和服务水平。 1、本年度营业收入较2023年有所降低。 2、本年度实施了多项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同时委托外部研发投入增加、研发材料投入增加。 研发投入资本化率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适用 □不适用本报告期内,为推动新型能源体系技术突破,公司本年度实施了多项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如龙源甘肃公司“100MW熔盐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储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已经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因此资本化研发支出比例较上年有所增加。 5、现金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