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斯特(300445)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基本情况 检测仪表广泛应用于长流程工业、新能源与半导体、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轨交民航、高校等各类国民经济领域,用户 会围绕自身过程控制系统中的“跑冒滴漏”及“测不准”等问题,通过检测仪器仪表对各类终端测量仪表、传感器、变送器等感知单元进行检定、校准及测试。其中,检定、校准是用户对自身测量与量值传递体系的技术溯源过程,注重准确性和稳定性,用户多应用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的仪表计量环节;测试是用户对自身终端产成品的预期性能进行验证,偏注重效率和性价比,用户更多使用在生产线或科研环节。2.行业发展阶段与业态检测仪表行业的发展与全球各区域工业体系的成熟度存在关联性,更加扁平化的测试场景应用需求整体大于检定与校准。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等工业成熟度较高的区域,用户需求偏重于校准及精密测试场景;国内市场用户的需求多集中在检定、校准场景,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先进测量体系的政策落地,国内测试场景的需求在稳步提升。高准确性、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是检测仪表的强属性要求,随着经贸规模的增长以及经贸环境的调整、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尤其是人工智能向智能检测校准、多参量检测数据整合预测等细分应用场景的切入,本行业的发展业态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变化:产品需求端,呈现出应用精细化、方案柔性化、产品模块化、系统智能化,从单一性能指标转向多场景价值匹配。用户在继续深度工业化、应用先进技术创造更多应用场景的过程中,对检测仪表产品解决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高速、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小信号测量能力,还要具备高灵敏度、重复性好、高效无静差的泵阀控制能力,更要实现对测量测试数据价值的挖掘能力,以确保整个体系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检测能力能与各类应用场景高效适配。客户偏好端,逐步向高质价比产品、集中化采购、生态化合作方式转变。在当前的经贸背景以及持续升级的需求下,客户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技术支持的响应度、服务的颗粒度、供应链的稳定性等角度,对品牌背书进行更理性、更专业的分层,以实现智慧化“检测设备+校准服务+数据管理”的一站式生态解决方案。经营模式端,本行业企业要能持续实现自身工程化研发与规模化经营能力的螺旋式成长,以长期主义聚焦用户利益、陪伴用户成长,形成自身的增长飞轮。用户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也带来了检测仪器仪表市场需求的碎片化、灵活化,本行业企业不仅需要长期的行业沉淀,还要具备制造、营销、研发深度融合能力,以及高精益、数字化的供应链服务体系。在全球创新技术与供应链加速变革重构的背景下,本行业企业需要更强的技术创新方案、更快的产品迭代与交付,以及更高的与AI、工业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度,才能实现新场景的渗透以及客户边际价值的持续提升,才更有机会打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新中国制造”的世界品牌。3.行业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具有鲜明的结构性障碍优势,行业去“腰部化”趋势愈加明显,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Fortive(NYSE:FTV)的FLUKE公司、BakerHughes(NYSE:BHI)的Druck公司、Ametek(NYSE:AME)、WIKA等成立时间早、国际知名度较高,商业模式成熟,公司或其母公司依托集团的品牌矩阵优势拥有完善的组织架构、产品及伙伴体系,授权分销商遍布全球。并且,国际头部企业在技术底蕴、供应链、品牌矩阵及中高端客户黏性方面优势依旧,仍在提升亚太区域市场占有率以及加强新能源、医药健康等新兴市场的渗透率。国内小微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人才缺乏、研发投入能力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弱,很多企业不具备规模化条件,侵犯知识产权现象严重,其产品可靠性、技术指标、解决方案、商业模式以及合作伙伴选择等方面均存在较大不足,中低端产品仅能通过低价模式在存量市场白热化竞争,而在更注重产品力的海外及中高端产品等增量市场则进展缓慢,难以满足用户对功能和品质的需求,尤其是在数智化检测产品渗透率的提升以及原材料成本等外部因素的快速变化的阶段。同时,行业头部的国内企业在部分产品与技术上虽已实现对国际同类竞品超越,但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以及关键材料技术方面仍高度依赖进口,真正实现全面超越仍需把握机遇并且加倍努力积淀。4.相关产业政策面对全球减速的劳动生产率、人口结构变化及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各国均在继续推进深度工业化,调整供应链并提高标准,近年来国务院、工信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及各地方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政策与具体实施细则,加大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体系化支持力度,支持国内先进量值溯源体系建设与完善,推进高端仪器装备、传感器、智低、能耗高的生产设备及系统开展更新改造。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2024 国务院 二、实施设备更新行动 (一)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 (四)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严格落实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保质保量配置并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 (十七)完善税收支持政策。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 (二十)强化创新支撑。聚焦长期困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积极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和创新产品迭代等机制,强化制造业中试能力支撑,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 2023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五)发挥计量和测试验证对可靠性的支撑作用发挥计量对测试验证的基础支撑作用,以精准计量推动检测方法的科学验证。夯实制造业可靠性计量基础,加快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急需的标准物质研制和应用,建立一批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准、标准,制修订一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行业计量技术规范。加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研究,加大测量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等计量基础理论在制造业可靠性中的应用,为制造业可靠性提升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 (六)深化数字技术在可靠性提升中的应用 加强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应用,推动在线检测、计量等领域仪器仪表升级,促进制造装备与检验测试设备互联互通,提高检验检测效率和精准性。深化产品故障预测、智能化运维等技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应用,有效降低产品故障风险,提高产品可靠性。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重点任务 (一)加快仪器仪表产业计量短板攻关。完善自主可控的量值保证体系,加快关键共性计量技术攻关,提升高端仪器仪表计量供给能力。 (二)激发仪器仪表企业创新活力。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助力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打造仪器仪表特色产业集群。 (三)健全仪器仪表产业计量基础能力。加强量传溯源技术研究,完善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提升计量测试能力。 (四)培育仪器仪表产业计量发展生态。创新产业计量服务模式,培育产业发展良好生态,营造成果转化应用环境,推动产业资源互通共享。 (五)完善仪器仪表产业计量政策体系。建立计量测试评价制度,优化计量政策环境,加强高端计量人才培养。关于加强计量数据管理和应用的指导意见 202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重点任务 (一)加强计量数据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健全计量数据管理模式,完善计量数据技术规范体系,强化计量数据安全管理。 (二)加强计量数据技术创新方面,加强计量数据关键技术研究,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标准参考数据建设和管理。 (三)加强计量数据资源建设方面,强化计量政务数据归集共享,推动计量基标准数据有效利用,释放民生计量数据应用效能,强化企业计量数据积累与应用。 (四)推动计量数据融合应用方面,推动计量数据互通共享,提升计量数据应用深度,加强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建设。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 2023 财政部、税务总局 企业在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单位价值超过500万元的,仍按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等相关规定执行。关于促进企业计量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 202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 重点任务 (一)强化企业计量能力建设的主体地位,合理配置和应用计量资源。强化企业仪器设备溯源性要求,建立必要的计量标准装置,梳理试验和生产过程关键参数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保证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值准确可靠、溯源有据。 强化企业计量数据积累与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慧计量体系建设,加强计量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分析与应用,加大在用计量器具、试验检测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力度,建立智慧计量实验室和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做好企业计量能力提升的支撑服务,提升企业计量技术服务水平。推动各级计量技术机构最大限度缩短为企业提供型式评价和计量检定、校准、测试的服务时限,广泛推行电子计量证书,提升计量技术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准确可靠、值得信赖的计量服务。 (三)优化企业计量能力提升的政策环境,深化企业计量“放管服”改革。 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建立最高计量标准,引导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自主开展计量器具溯源,在营商环境试点城市取消企业内部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考核和强制检定。 三、保障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健全激励企业增加计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体系,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 2023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 三、重点工程 (二)实施供给能力提升工程,围绕制造过程、产品质量、设备运行、远程 运维、安全环境等方面智能检测迫切需求,突破发展一批前沿智能检测装备,升级换代一批通用智能检测装备,研制一批专用智能检测装备,改造升级一批在役检测装备,提升智能检测装备供给能力。 (三)实施技术装备推广工程,加强技术试验验证和工程化攻关,促进智能检测装备技术熟化和性能迭代提升。开展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及普及推广行动,推动智能检测装备在机械、汽车、电子、钢铁、石化、纺织、医药等行业应用示范和规模化推广。 (四)实施产业生态优化工程,从优质企业培育、急需标准研制、服务平台 建设、数据安全共享、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着手,加大力度完善智能检测装备发展生态,营造产业良好发展环境,保障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关于促进企业计量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 2023 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企业计量能力建设的主体地位 合理配置和应用计量资源。企业应当结合当前存在的计量能力短板和未来发展的关键计量测试需求,合理确定计量工作重点,保证计量投入,确保必要的计量资源配置。强化企业仪器设备溯源性要求,建立必要的计量标准装置,梳理试验和生产过程关键参数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保证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值准确可靠、溯源有据。 强化企业计量数据积累与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慧计量体系建设,加强计量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分析与应用,加大在用计量器具、试验检测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力度,建立智慧计量实验室和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做好企业计量能力提升的支撑服务 提升企业计量技术服务水平。推动各级计量技术机构最大限度缩短为企业提供型式评价和计量检定、校准、测试的服务时限,广泛推行电子计量证书,提升计量技术服务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准确可靠、值得信赖的计量服务。 (三)优化企业计量能力提升的政策环境 深化企业计量“放管服”改革。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建立最高计量标准,引导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自主开展计量器具溯源,在营商环境试点城市取消企业内部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考核和强制检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