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康仪器(830879)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四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 业务概要 (一)主营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智能监测终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提供智能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技术壁垒与附加价值较高。公司以精密传感器和智能数据采集设备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为载体,以监测与预警云服务平台为核心,构建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为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地质灾害等行业客户在安全监测领域提供便捷、可靠、专业、智能的数字化服务。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如下图所示: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来,本着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对产品品质的严苛要求,在安全监测领域深耕细作,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客户需求,自主研发了一系列与市场高度匹配的产品,在安全监测传感器行业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公司掌握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包括振弦式传感技术、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光电传感技术、物联网集成应用技术、云服务平台应用技术等,实现了高品质安全监测仪器设备的国产产品替代,打造了智慧工程数据采集汇集云服务平台。公司聚集了一批具有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学历背景的研发人才,研发团队在监测传感器及仪器仪表领域具有良好的技术积累与开发经验。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外观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82项,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3项,行业学会/协会奖项8项,参与编写标准共18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2项、团体标准2项、地方标准1项)。 (二) 主要经营业绩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利好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演进,建设数字中国蓝图下的数字孪生工程、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概念正在加速落地。公司为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智能建造、智慧工程、数字孪生工程提供数据底板,为数字孪生模型和业务系统的运行提供数据支撑。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中,包括南水北调、滇中引水、大藤峡等水利工程,三峡、白鹤滩、乌东德等水电站,沂蒙、哈密、宁海等抽水蓄能电站,红沿河、防城港、漳州等核电站,如东、兴安等风电场,西气东输、中俄、中缅等油气管道,港珠澳大桥、京沪高铁、国家级铁路、深中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合肥、重庆、成都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公司以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和信赖。公司积极参与国家骨干水网建设,公司参与的已建成和在建的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包括:引绰济辽工程、引汉济渭工程、引江济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云南滇中引水工程、深圳罗田水库-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拉萨旁多引水工程、四川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工程等。近年来,公司积极探索智慧水利业务,在《智慧水利建设顶层设计》《“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指导下,积极开展智慧水网、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库、数字孪生水电站、智慧水生态、智慧水安全、智慧灌区、智慧河湖管理、现代化水库管理矩阵、数字孪生水利“空天地水工”监测感知等智慧水利业务,先后参与了黄河宁夏段防洪减灾、北戴河数字孪生流域与智慧河湖管理、汾河流域大中型水库联合防洪调度、邯郸市跃峰灌区信息化、邯郸幸福河湖、AK雨水情测报与洪水预报、富春江洪水预报预警与智慧调度、海南州共和县哇洪水库大坝面板防护工程及数字孪生工程等项目。公司在国内重大交通工程中不断贡献力量,近年来参与了天峨龙滩特大桥、苏通大桥、北盘江第一桥、伶仃洋大桥、天山胜利隧道监测项目、深城交交通运输一体化智慧平台、重庆高速集团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广州地铁上涌公园地铁站监测、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湛江湾海底隧道、京沪高铁、兰新高铁、沿江高铁、上海浦东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洋山港、梅山港、太仓港等一大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三)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构建了以自主研发为主,委托研发、联合研发和技术引进于一体的创新机制和体系,保持研发工作的连续性和前瞻性。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优秀的研发团队,通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精密传感器、智能采集设备、云平台软件的核心技术开发平台。公司通过研究国家政策,分析物联网和传感器市场趋势,调研前沿技术,把握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建立了“转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科研方针,持续巩固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公司每年设立新的研发项目,同时根据客户需求以及现有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价值,设立产品迭代升级项目。公司于2024年1月15日正式入选2023年度第二批北京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名单。 2、盈利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向客户销售智能监测终端产品并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实现收入和利润。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为自主品牌智能监测终端产品的销售与实施模式、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模式、运维服务模式、技术咨询类项目模式等。 3、生产或服务模式 (1)智能监测终端产品生产模式 公司智能监测终端的市场需求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不同订单或项目具有不同的技术参数需求,公司从组织架构、设备资源、生产流程、人员分工、供应链协调、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在生产中仅保留了设计开发、整机装配、核心部件生产和调试检测等关键环节。公司生产模式主要为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 (2)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服务模式 公司持续关注并研究能源、水利、交通、智慧城市及地质灾害行业重大项目规划性文件,项目启动后,由解决方案部与项目业主、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出具技术方案,营销中心负责与项目业主、设计单位进行商务对接。项目需要招投标时,公司参与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相关部分的投标,投标文件由营销中心(重大项目报管理层审核后)出具。如果公司中标,由营销中心与客户签订合同,交由计划合同部登记备案及存档。计划合同部收到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合同后,派单由工程部组织实施。项目经理根据招投标文件要求和应用环境现场考察的情况制定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和预算,经批准后进行项目实施。公司的项目团队将陆续完成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 4、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参与招投标、商务谈判等方式实现销售,签订合同后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和业务特点进行设备供货(主要为传感器及采集系统)、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及项目实施。 5、采购模式 采购方面,公司采用“以销定产+合理备货”的模式进行采购。公司设立采购部,制定了规范的采购管理制度和供应商管理体系,通过对供应商的生产制造能力、品质保证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供货周期等综合评估,建立供应商准入、考核、奖惩和淘汰制度,编制了《合格供方目录》,原材料采购时优先选择现有合格供应商合作,同时建立并随时更新供应商档案,加强供应商资格的动态管理。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无重大变化。与金属结构很好的融合到一起是决定光纤光栅传感器性能的关键技术。公司技术团队经过深入的研究、反复的测试,研发出适合光纤光栅与金属基材的焊接工艺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传感器的封装。新一代光纤光栅传感各项性能指标取得了质的飞跃,经过不同种类传感器性能测试,仪器非线性度优于0.3%FS,经过近百次的高低温循环测试及近一年的长期稳定性试验,波长稳定在0.5%FS以内,无零点漂移。新一代产品正陆续转产并进行市场推广,在报告期内尚未形成规模收入,但市场前景良好。其他相关的认定情况 北京市共铸诚信企业;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供货类(仪器仪表)AAA级 二、 经营情况回顾 (一) 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在“内生式增长为主,外延式增长为辅”的发展战略引领下,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以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公司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前进。 1、 坚持市场导向,布局高质量发展 2024年,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公司凭借坚实的技术实力以及高效的运营策略,奋勇突破,新签合同额、发货额、回款额、净利润和现金流等多项关键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除此以外,公司生产和销售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公司技术领先、高品质、经验丰富、服务完善的品牌形象和行业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能够从容应对订单总量的增长和起伏波动;渗压计、钢筋计、锚索测力计、振弦式仪器等多款畅销产品在销售额、产量和发货额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2024年,公司整合资源,组建大营销平台,上下联动,横向协作,营销团队朝气蓬勃。在一系列行业利好政策推动下,公司主营业务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坚持市场导向,抓住了国家骨干水网建设、小型水库安全监测能力提升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核电站建设以及公路高边坡安全监测系统建设等细分领域的市场机遇,市场拓展工作捷报频传。公司成功获得了南水北调引江补汉工程、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滇中引水二期工程等重大国家骨干水网建设工程订单;在湖北、四川、广西、山东等省区小型水库安全监测设施建设的项目之后,公司渗压计、BGK-Micro-40-Pro取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24年公司成功中标了广东水源山、福建厦门、陕西镇安等一系列抽水蓄能电站的仪器设备采购以及自动化系统集成项目;在太平岭核电站、三澳核电站、海阳核电站等项目中签订了监测设备供应合同;为广东省公路边坡监测项目供应锚索测力计和数据采集设备。 2、坚持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公司进一步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依托北京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扩大研发中心规模,引入更多创新人才,提升公司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增强了公司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公司持续迭代振弦式、光纤光栅式等类型仪器设备,推出了机器视觉变形监测系统、水下型 MCU、振弦式混凝土应力计、无线测振一体化边缘终端等新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经过反复试验论证,公司新产品——机器视觉变形监测系统已在水利能源、交通等行业取得了应用业绩,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经过科研攻关,掌握了光纤光栅传感器无机材料焊接工艺技术,公司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在精度和长期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较重要的技术提升。公司无线测振一体化边缘终端 公司机器视觉变形监测系统 3、坚持夯实基础,保障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公司根据监管规定,优化了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风险管控、组织建设等各方面的制度和流程,为公司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公司引入外部管理咨询机构,实施管理提升咨询项目,调整优化组织架构,制定了人才发展通道和干部管理办法。公司进一步加强了老旧欠款催收工作,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在不断优化。公司的客户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工程部加强人才梯队能力建设,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公司无线测振一体化边缘终端 (二) 行业情况 1、传感器行业情况 2024年,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国内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仪器仪表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行业取得了显著进步:新基建推进仪器仪表新技术、新需求催生仪器仪表新产业、国产替代带来仪器仪表新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行业内企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科技创新将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行业向着系统化、微型化、智能化、无源化、网络化和产业化快速发展。 2、公司下游行业情况 (1)能源 抽水蓄能电站和核电站安全壳监测项目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有力支撑。2024以来,国家共核准了33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其中,河北 5个抽水蓄能项目获得核准,江西 4个抽水蓄能项目获得核准。 据统计,2024年全国水电累计装机容量达 4.36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 3.77亿千瓦,抽水蓄能 5869万千瓦。同时,2022和2023年两年,我国已累计核准 20台核电机组,2024年再核准 11台核电机组。从行业及技术发展趋势看,未来核电市场充满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截至2024年 12月底,我国核电装机新阶段。根据 Wind数据,2024年全国核电投资完成额 1,469亿元,同比增长46.5%。 2024年,风电光伏新增并网装机容量约 8800万千瓦。截至2024年底,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约 5.3亿千瓦。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中国的清洁能源发电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电力结构将更加绿色低碳。油气储运方面,按照政策规划,到2025年,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将更加完善,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战略通道持续完善,形成“四大战略通道+五纵五横”的干线管网格局。随着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建设调峰和储能设施是保障我国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新型储能方面,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保持较快增速,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需求快速增加。《能源法》首次明确了储能系统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将推动光伏、风电与储能技术的协同发展。 (2)水利 2024年,全国实施水利工程项目 46,967个,新开工国家水网重大工程 41项,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3,529亿元,同比增长12.8%,创历史新高。通过水利投融资改革,2025年有望继续保持水利建设规模在较高水平。除此以外,水旱灾害防御、农业节水增效、灌区补短板、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等领域的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2024年以来,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成或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灌区建设与现代化改造实施,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水利一号”遥感卫星上岗,中国水旱灾害防御进入“立体时代”,“天空地水工”五位一体的监测体系初步构建。为进一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水利部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各省份在水利领域的重点工作主要集中在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改善灌溉系统、提升防洪能力、推动水利改革等方面。推进一大批重大战略水安全保障工程加快建设,黄河古贤水利枢纽、海南昌化江水资源配置等 41项水网重大工程开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完成2万多处农村供水工程,提升 1亿多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同时,完成 94条跨省、375条跨市河流水量分配,7处大型灌区开工建设,1300多处灌区实施了现代化建设改造项目。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3年国家增发 1万亿元国债资金,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并将水利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增发国债资金已分三批全部下达,其中落实到水利领域有四大类 7800多个项目。 (3)交通 2024年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预计全年完成投资约 3.8万亿元。2024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 1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超过 4.6万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约 5万公里,其中新改(扩)建高速公路超过 8000公里;新颁证民用运输机场 5个。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高边坡监测方面,交通运输部相关文件提出在2025年底前,跨江跨海跨峡谷等特殊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全面建立,开展中小跨径桥梁轻量化监测系统试点建设和长大隧道结构监测系统试点建设,提升公路桥梁运行安全水平和服务品质明显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到2035年,规划布局长江干线过江通道 276座。到2035年,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全面覆盖,公路长大隧道结构监测体系全面建立。公路桥梁监测存量监测业务、公路长大隧道存量及新建跨海越江通道监测业务不断涌现。2023年发布的《大跨径铁路桥梁与轨道健康监测系统技术规程》,要求跨径大于 200米、特殊结构或特殊环境的桥梁,建立健康监测系统。2024年 4月,交通运输部发布《进一步推进公路桥梁隧道结构监测工作实施方案(2024-2030年)》,方案要求到2025年底,完成大跨高墩、缆索承重等长大桥梁结构监测系统建设,同步开展桥梁群轻量化结构监测系统试点建设和长大隧道结构监测系统试点建设;到2030年底,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桥梁隧道结构监测体系全面建立,普通省道重要桥梁隧道结构监测体系基本建立。 (4)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城市服务、公共安全、环保、民生、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 2023年 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我国将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这也预示着城市生命线建设发展潜力广阔,相关研报预估国内总体市场规模未来将达到 1100亿左右。 2023年底,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2023版)的通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指导意见》;2024年 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2024年 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将催生智慧城市领域市场需求。 (5)地质灾害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的要求,全面、系统掌握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动态评价风险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切实提高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能力,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提供支撑,“开展灾害事故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尤为重要。据统计,2024年全国成功避免地质灾害 622起,避免直接经济损失 7.25亿元。《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六方面目标:风险管控能力持续提升、隐患识别能力显著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防御工程标准显著提升、基层防灾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科技信息能力显著提升。根据自然资源部文件,要创新一批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利用国产卫星、无人机、测绘地理信息和雷达、可视化等非接触式监测技术手段,建立综合遥感识别技术体系,提升地质灾害隐患动态识别技术水平。主要包括:青东陇中陕北晋西北黄土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陇南陕南川北秦岭大巴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长江中上游三峡库区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滇西川西藏东横断山区高山峡谷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和西藏喜马拉雅重点地区高位远程滑坡及链式灾害重点防治区。要综合运用无线组网与物联网技术、GNSS技术、多参量数据融合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研发普适型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装备;利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健全完善全国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全国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要创新一批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体系。 (三) 财务分析 1. 资产负债结构分析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 动资产 2,347,897.98 0.33% 1,224,931.35 0.18% 91.68% 其他流动资产 263,164.39 0.04% 517,379.10 0.08% -49.14%合同负债 42,137,882.86 5.84% 30,650,829.53 4.62% 37.48%应交税费 12,117,944.16 1.68% 8,508,188.37 1.28% 42.43%其他应付款 2,773,019.88 0.38% 2,101,082.07 0.32% 31.98%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1,686,640.60 0.23% 190,431.19 0.03% 785.70%租赁负债 480,291.24 0.07% 98,087.33 0.01% 389.66%资产负债项目重大变动原因: 1、 货币资金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6,890.73万元,增长59.37%,主要为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加以及理财收回; 2、 交易性金融资产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 4,508.42万元,下降60.04%,主要为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回,本期期末持有减少; 3、 应收票据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 135.02万元,下降36.62%,主要为本期收到的票据减少; 4、 应收款项融资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 1,287.62万元,下降81.40%,主要为本期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 5、 预付账款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177.48万元,增长144.96%,主要为本期采购原材料预付货款增加; 6、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112.30万元,增长91.68%,主要为长期应收股权转让款转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7、 其他流动资产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 25.42万元,下降49.14%,主要为预付的房租款和增值税减少; 8、 长期应收款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 234.79万元,下降100.00%,主要为长期应收股权转让款转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9、 使用权资产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198.14万元,增长571.01%,主要为本期长期租赁办公场地增加,导致使用权资产增加;10、其他非流动资产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减少 7.88万元,下降100%,主要为上期预付的设备款本期已到货验收; 11、应付票据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571.87万元,增长232.42%,主要为采购货物支付的商业承兑汇票,期末未到期金额增加; 12、合同负债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1,148.71万元,增长37.48%,主要为预收的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项目款增加; 13、应交税费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360.98万元,增长42.43%,主要为期末未支付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增加; 14、其他应付款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67.19万元,增长31.98%,主要为期末未支付的员工报销款增加; 15、一年以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149.62万元,增长785.70%,主要为本期长期租赁办公场地增加,导致一年以内的应付房租增加; 16、租赁负债本期期末较上年期末增加 38.22万元,增长389.66%,主要为长期租赁办公场地增加,导致租赁负债增加。 (1) 利润构成 1、 财务费用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 109.73万元,增长101.65%,主要为上期定期存款到期实现利息收入,本期定期存款未到期未收到利息收入; 2、 其他收益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 139.46万元,增长30.41%,主要为按照《关于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公告》,本期进行了增值税进项税加计抵减; 3、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 5.53万元,增长39.64%,主要为理财产品公允价值变动影响; 4、 营业外收入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 10.29万元,增长339.29%,主要为本期收到的合同违约金; 5、 营业外支出本期较上年同期增加 9.09万元,增长43.27%,主要为本期高校奖助学金支出增加。 (2) 收入构成 报告期,公司抓住国家骨干水网建设、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核电站建设、公路高边坡监测系统建设等细分行业机遇,持续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智能监测产品和服务。在水利、能源方面营业收入稳步增长。 (3) 主要客户情况 (4) 主要供应商情况 1、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增加 3,068.35万元,上升 85.77%,主要为本期销售回款增加,另外由于上年同期缴纳以前期缓交税金,导致本期支付的各项税费较上年同期减少; 2、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增加 14,000.33万元,上升 210.49%,主要为上期及本期购买的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在本期收回; 3、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增加 4,800.29万元,上升 49.87%,主要为上期股份回购支出 4,363.67万元。 (四) 投资状况分析 (一) 总体情况 (二) 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三) 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四)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情况 (五) 理财产品投资情况 注:发生额为资金循环使用的累计额。 单项金额重大的委托理财,或安全性较低、流动性较差的高风险委托理财 (六) 委托贷款情况 (七) 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四 川 汇 康 智 感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控 股 子 公 司 仪器仪 表制 造;物联网技术研发 10,000,000.00 7,670,619.71 5,046,344.10 7,668,882.50 897,131.15 851,639.91贵州 控股 电子产品销 1,000,000.00 2,172,428.15 1,254,546.07 1,166,265.82 267,943.23 254,546.07基康岩土科技有限公司 子公司 售;地质灾害治理服务湖北基康水安技术有限公司 控股子公司 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水资源管理服务 1,000,000.00 1,630,551.43 843,487.47 1,361,693.56 -157,445.06 -156,512.53陕西基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控股子公司 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 1,000,000.00 997,898.82 876,394.83 - -130,110.71 -123,605.17 (2) 主要控股参股公司情况说明 主要参股公司业务分析 子公司或参股公司的经营业绩同比出现大幅波动 (3) 报告期内取得和处置子公司的情况 公司名称 报告期内取得和处置子公司方式 对公司整体生产经营和业绩的影响贵州基康岩土科技有限公司 投资设立 暂无重大影响湖北基康水安技术有限公司 投资设立 暂无重大影响陕西基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投资设立 暂无重大影响 (4) 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五) 税收优惠情况 本公司于2023年10月26日取得编号为 GR202311002166的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期 3年,本公司本期所得税率减按 15%征收。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于2023年 9月发布的《关于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 43号),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允许先进制造业企业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 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实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 13号)以及《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 6号),子公司北京基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微玛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基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锦晖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四川汇康智感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基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贵州基康岩土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基康水安技术有限公司2024年度符合小微企业标准,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 100万元的部分,减按 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 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 100万元但不超过 300万元的部分,减按 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 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本公司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 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六) 研发情况 2、 研发人员情况: 教育程度 期初人数 期末人数 博士 2 3 硕士 13 17 本科 40 44 专科及以下 9 9 研发人员总计 64 73 研发人员占员工总量的比例(%) 21.99% 22.46% 4、 研发项目情况: 研发项目 名称 项目目的 所处阶段/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微功耗广域网传感技术研究 开发微功耗数据采集设备及相应的平台软件 完成 一、微功耗终端开发 1)基于新一代微功耗开发平台,研发实时双向通讯的微功耗终端,休眠功耗相对之前产品降低 50%;2)结合各行业需求进行结构设计,实现免维护;3)集成 4G、LORA、NB等多种无线通讯技术,满足各类应用场景;4)可通过平台软件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更高。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与同行业对比,设备功耗更低,通讯方式多样,稳定性更好。 完善公司数据采集设备系列,适应更多应用场景,提高市场占有率。天空地多参数监测系统研究 开发多参数数据采集设备及软件 完成 一、多参数监测终端是公司生产的应用于中小型水库、地质灾害监测的新型自动化产品,集成卫星导航系统 GNSS变形监测接收机与各种传感器,综合采集能力更强,满足多个行业应用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