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龙药业(600222)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行业政策逐步推进,面对中成药集采执标尚未完全落地、零售渠道整合出清、市场竞争加剧的外部环境,公司坚定贯彻董事会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市场挑战,聚焦质量与效率并行,持续围绕“做强制剂、做优饮片、做精研发、拓展中药+”的经营理念,通过加强业务资源协同、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强化商业渠道管控、深挖降本增效潜力,推动药材有效溯源、夯实药品终端、饮片优质优价、研发精准配置的产业链价值管理,努力缓冲销售下滑带来的影响,为公司在后续品牌效应释放中取得中长期竞争优势奠定坚实基础。报告期内,药品制剂主要产品参加全国中成药集采中选,因各省份执标进度不一,销售尚未全面覆盖,导致销售发货有所下降,2025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7.62亿元,同比下降17.77%;同时受各业务板块所得税费用上升及少数股东损益变动的影响,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934.66万元,同比下降27.32%。 2025年1-6月主要业务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如下: (一)药品制剂业务 药品销售层面:公司积极应对行业政策调整与市场变革带来的影响,优化营销体系,加强营销团队建设,加速推动营销战略转型与多元化布局,以核心产品“双黄连口服液”为引领,构建差异化营销体系,重点强化在基层医疗终端、百强连锁药店及线上电商渠道等市场的布局。同时,公司着力培育双金连合剂、五子衍宗口服液、丹参口服液、藿香正气口服液、金银花露等重点梯队产品,持续提升在呼吸道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等治疗领域的商业化能力;全力保障在区域联盟、省级带量采购项目中成功中(续)标的双黄连口服液等产品的稳定供应,努力巩固和提升市场份额;依托已构建的立体化全渠道覆盖网络,以及核心治疗领域持续深耕形成的产品集群协同效应,公司药品制剂业务在集采常态化背景下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为深化产品多元化战略布局、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生产管理方面:建立协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各部门紧密协同,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显著提高供货保证能力;持续优化设备改造,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效率;加强采购管理,降低原材料成本,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深入贯彻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完善药物警戒系统建设,严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有效、可控,报告期内实现药品安全生产零事故,产品市场抽检质量合格率100%;持续推进精益生产和绿色工厂建设,将降本增效、节能减排工作贯穿到生产管理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证安全生产。 (二)中药饮片业务 全资子公司桐君堂药业致力于安全、有效、道地的中药饮片生产销售。报告期内,桐君堂以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为抓手,依托“桐君堂数字化中心”平台,通过整合自有种植基地、共建共享基地以及优质供应商资源,强化道地药材全流程质量管理,持续提升原药材品质;不断加大生产智能化改造投入,升级煎药设施设备,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积极响应国家中药饮片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保障中标区域产品的保质保量供应,持续提升“桐君堂”品牌市场影响力;优化客户结构,在保障浙江省内优质客户续标率的同时,积极推进江苏、河南等市场的招标工作,推动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本报告期公司主动调整客户结构,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公司聚焦有效资源,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深化降本增效等措施,中药饮片业务的毛利率实现增长,净利润较上年同期进一步提升。 桐君堂锚定品质筑基、品牌增值、品类创新的经营策略,持续激活“桐君传统中药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中华老字号”品牌势能,建立专业团队,加大大健康产品的研发以及市场布局,以“非遗工坊”、“炮制大师工作室”、“杭州工匠”等为载体,不断加大“桐君堂”、“药祖桐君”宣传建设,同步拓展下游“中药+”、“药食同源”市场,积极响应国家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政策号召,紧抓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带来的中医药养生市场新机遇。 (三)药品研发服务业务 控股子公司北京新领先专注为客户提供立项、CMC、IND、临床及上市的全链条医药技术研发服务,通过覆盖服务型研发与产品型研发双轨并进,加速高端复杂制剂、改良型新药等领域建设。 在药学研究业务方面,巩固传统仿制药开发优势,拓展中药同名同方项目,聚焦复杂制剂技术平台建设,深耕缓控释、口溶膜/口崩片、透皮给药等优势剂型,通过转向高附加品种开拓,提升服务商业价值。临床业务涉及各类靶点生物药(单抗、双抗、ADC等)、化药、中药、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医美、特医食品等领域,报告期助力客户启动胶质母细胞瘤(rGBM)的PD-1/TIGIT双特异性抗体临床研究,完成皮下脂肪层注射项目的获批投产,顺利推进儿童流感项目三期临床完成结题并申报。 面对行业竞争态势升级,新领先全面优化项目分级管理与人才梯队结构,通过“预研-开发-转化”缩短立项周期,动态调整弹性资源配置与跨项目调度,强化项目全周期管控降低成本,细化权责分工,精准需求对接与透明化交付,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研发效率与人均效能产出;同时实施三维客户管理,搭建大客户运营体系,通过推行技术、商务、项目管理的敏捷响应机制,实现定制化服务,深度绑定战略客户,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客户粘性,加快项目交付效率。报告期受托和自主立项的研发项目中,新增19项注册申报、25项药品生产批件、3项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4项原料药通过审评获批、2项药品获得临床批件、1项医美项目获得国内首批。 同时,所属的MAH板块新增十余个仿制药及改良型新药的研发项目,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生殖泌尿系统、抗病毒、抗肿瘤、眼科、皮肤外用等多个领域,已经完成2个品种的商务转化,在业务模式探索创新上取得良好的开端,为公司持续发展进行了业绩储备。 (四)种植基地建设和药材流通业务 公司在河南、山东、浙江、甘肃、山西、内蒙古等道地药材产区以自建和“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建等形式,建立了连翘、金银花、黄芩、柴胡、丹参、太子参、白术、栀子、当归、黄芪等70余个规范化中药材种(养)植基地,对中药材育苗选种、栽培养护、采收加工等全过程实施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中药材追溯系统建设,监控中药材种植全过程。同时,公司大力拓展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业务,在保证中药制剂和饮片生产所需原料供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道地药材产地优势和专业团队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优质中药材贸易,探索中药产业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五)研发及产品储备 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围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转让、经典名方、同名同方及中药标准变更研究等领域开展研发工作。报告期内,泻热合剂完成生产标准变更,并获批增加产品规格;人参口服液通过生产场地变更现场GMP符合性检查;金银花露实现上市;经典名方、同名同方等在研产品按研发计划顺利开展。 新领先围绕临床价值明确、工艺技术壁垒高、受集采影响小的改良型新药开展自主研发,涵盖呼吸、消化、感染、肿瘤、精神神经、心血管等领域的适应症及儿科应用领域,不断丰富在研项目储备,拓展客户需求;新领先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同成立改良型新药智慧开发联合中心,对前沿的药物递送技术、模拟数据建模、体内外PK/PD桥接等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推进多元化的改良型新药项目研发以及创新药的临床研究工作,加快成果转化;新领先联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科研机构及企业启动基因疗法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临床试验(IIT)。 截至报告期末储备的自主研发项目179项,获得国内专利授权3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8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件。 (六)投资业务 公司持续聚焦医药大健康产业,联合专业投资机构赋能公司业务协同发展,依托优秀产业投资团队的深厚行业资源,加速推进产业链延伸布局,深度挖掘潜在资本运作机会。截至报告期末,所参与基金累计已投项目50余个,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大健康等众多高附加值领域。报告期内,前期投资项目回笼资金2,768.27万元。 (七)企业管理与文化建设 公司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上半年,公司顺利完成党委及党支部换届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规范组织关系转接流程,组织全体党员参加线上、线下专题培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公司将持续深化主题教育成效,强化党建与业务融合,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公司不断深化人才管理机制改革,通过建设完善的科学绩效考核体系,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实现人员队伍结构的持续升级。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公司坚持从基层抓起,通过开展标杆评选、技能竞赛等活动,强化基层员工的归属感与执行力,促进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深度落地。公司持续推进管理现代化与精益化转型,通过加强合规与风险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业务协同等举措,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效能,助推公司健康稳定发展。 同时,公司始终保持与资本市场的互动交流,持续通过信息披露、业绩说明会、线上线下机构调研会、E互动平台、投资者热线及公司邮箱等多种渠道,开展高质量信息披露与价值传递工作,切实保障投资者权益,推动公司价值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