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ST京蓝(000711)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2-12-31
信息来源2022年年度报告
经营情况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土壤修复行业分析
  (一)土壤修复行业定位
  污染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固定、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包括为: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二)行业概况
  政策密集出台,行业迎来利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土壤防治法力图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核心内容包括政府管理主体、企业责任方以及行业市场规范方面。具体而言,土壤法规定了地方政府作为土壤污染的管理主体,同时指导了污染修复防治风控、评估等规范政策细则的出台方向,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顶层设计。《土壤污染防治法法》同时明确了企业防止土壤受到污染的主体责任,强化污染者的治理责任。责任主体的明确将有利于土壤修复市场的权责明晰,提高污染企业参与治理的比例,促进政企协同发力,拓宽修复类企业的回款渠道。总体而言,本次土壤法的出台将优化资源在市场主要参与者即政府、污染企业、修复企业之间的配置,引领土壤修复市场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近年来,土壤修复领域密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凸显了政府对土壤修复的重视。
  (三)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本行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集成了多个学科技术,行业技术门槛较高。环境修复工程的工程设计和实施的非标准化程度较高,从而对承包方提出了较高的经验要求。技术研发及积累主要依赖于企业长期的经验积累等多方面的因素。环境修复技术人才也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也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2、资质壁垒
  本行业涉及多领域、多专业的技术,每个领域都需要企业具备相应的资质。需要取得环境工程专项资格,还往往需要具备建筑及市政工程相关资质;从事专项业务的企业须取得特种专业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等。资质管理部门对于资质审核过程较为严格,需要企业在资产规模、经营业绩、人员构成、设备等方面达到相关标准。此外,相关资质审核周期较长。
  3、资金壁垒
  近年来环保工程项目的业务模式逐渐采用工程总承包EPC等方式。就决定了能够承揽到业务的环保公司在资本实力上要达到相当的标准。此外,如果环保工程要求采用BOT或PPP等业务模式,环保公司需要对工程进行投资。同时,环境修复工程项目具有工程量较为集中、投入资金量较大、回款周期较长等特点,因此从事本行业的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
  4、管理壁垒
  当前行业管理经验相对匮乏,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不尽完善,尚不能为管理提供全面有力的政策支撑。环境修复工程涉及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施工管理,目前专业人才短缺现象凸显,综合管理人才匮乏。因此,专业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形成了行业的管理壁垒,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实力。
  (四)行业上下游产业链
  土壤修复行业的上游企业为检测机构、修复用剂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其他专项服务供应商等;下游企业为场地所有者、环保主管单位等。
  产业链上游企业为土壤修复企业提供设备、修复用剂等支持和服务,上游修复用剂、修复设备等价格直接影响行业利润。下游场地所有者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需求受宏观经济环境、政府财政收入及预算、相关项目再开发收益等影响,同时本行业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国家环保政策的趋严,均会促进行业发展。
  (五)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政府部门持续加大土壤保护和修复力度
  由于目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土壤污染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因此,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土壤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持续加大土壤保护和修复力度。
  从“十三五”规划首次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写入五年规划,到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最终上升到法律层面。《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土壤污染防治有了专属法律依据,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也陆续出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有序进行。
  2、土壤修复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仍是起步成长阶段,尽管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及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部分地区因城市工业迁移而造成的场地土壤污染问题仍较为严峻。
  二、生态水利行业分析
  (一)行业定位
  生态水利行业是在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对传统水利工程学的补充和完善,它作为水利工程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及技术方法的细分行业。
  (二)行业概况
  水利行业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国家安全。
  由于水利工程行业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规模化经营的支撑,水利工程的竞争主体主要集中于资金雄厚、管理先进、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之间。从企业性质来看,则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其他非公有制、混合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少。
  我国现有农业用水效率低下。根据水利部报告显示,我国大部分供水都用在了农业灌溉上,占比远高于发达国家 50%的农业用水比例。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干旱灾害频发,使农作物减产严重,这对加大节水灌溉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微灌滴灌技术提出了现实和迫切的需求,也为节水灌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全国生态文件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生态水利具有越来越多的政策红利,除水利部外,其他部委也多有提出涉及生态水利的专项规划和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计划。例如,国家发改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其中多个重大项目围绕重点流域生态水利工程展开;生态环境部每年制定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近年来也将生态水利工程提上新的高度;农业农村部每年度的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建设任务也不断提高节水灌溉建设规模。整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水利行业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多元化的市场发展机遇。
  三、园林环境行业分析
  (一)行业概况
  园林环境行业是对人类居住环境进行建设和优化的行业,它融合了设计、规划建设和管理艺术,通过合理地安排自然和人工因素,借助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本着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原则,创造对人有益,使人身心愉快的美好环境。主要包括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和绿化养护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从下游客户的类型来看,园林环境可以分为市政园林(含生态修复类园林)、地产园林(含企事业单位类园林和私家园林)。
  (二)行业上下游产业链
  园林环境行业的产业链上游为园林环境所需的设备制造和原材料(如绿化苗木)企业,下游为园林环境的需求者,包括政府部门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体、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具有自我绿化需求的企事业单位等。
  (三)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我国园林环境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主业以工程施工为主,受限于专业人才、施工技术、资金、业务规模等多种因素,大多数企业只具备经营某一项业务的能力。但是园林环境领域各个业务之间具有较强的联动性、互补性和和协同性,园林领域产业链横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企业控制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园林环境企业未来必将实现产业联动发展,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园林环境服务为发展目标。
  在经济发展与需求增长的拉动下,我国园林环境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国从事园林环境相关业务的企业已超过 16000家,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超过 1200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项目规模日益扩大,市场对项目标准也有了新的提升。行业内领先企业将依靠完整的产业链条、跨区域经营能力、大型项目施工能力和资金优势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升。
  

转至*ST京蓝(000711)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