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兴业银行(601166)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3-12-31
信息来源2023年年度报告
经营情况  第三章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公司主要业务及行业情况
  (一)主要业务
  公司成立于1988年8月,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2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已发展成为以银行为主体,涵盖信托、金融租赁、基金、银行理财、消费金融、期货、资产管理、研究咨询、数字金融等在内的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不断完善覆盖境内境外、线上线下的多元化服务网络,已成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
  公司主要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代理发行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买卖、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有价证券;资产托管业务;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结汇、售汇业务;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财务顾问、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经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保险兼业代理业务;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投资基金托管。
  (二)报告期内行业情况和发展态势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从国际形势看,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加速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加剧,能源粮食危机深化,地缘冲突频发,世界经济“碎片化”迹象增多,逆全球化愈演愈烈;同时,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欧美经济体通胀高企不下、多次加息,叠加国际资本市场持续动荡,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运行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全年经济同比增速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正在从“房地产—基建—金融”旧三角循环向“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双碳”战略加快实施,人口结构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梯式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疤痕效应”下微观主体信心未完全修复,经济回升向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业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等困难和问题。
  各项政策协同发力。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国家加快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在总量、结构、价格方面齐发力,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商业银行减费让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普惠小微、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强监管严监管态势进一步延续,金融监管新格局加快形成,引导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初心,更加注重资本约束、优化资产结构、重塑业务模式。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金融强国的号角,为金融高质量发展举旗定向,在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和服务实体经济上指明方向。
  行业趋势发生变化。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同业竞争加剧、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下滑,步入“1时代”,非息收入增长乏力,营业收入、盈利水平持续放缓,银行业轻型化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银行等风险相互关联,银行风险防控面临挑战;数字化转型在提升银行内部运营效率、客户服务体验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模型、数据、网络、科技等新型风险,对银行风险合规管理提出更多更高要求。
  在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总资产和主要业务平稳增长,整体风险抵御能力较强,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筑牢。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417.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不良贷款率 1.62%,拨备覆盖率205.1%。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2023年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23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普惠金融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的增速均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降低房贷利率下限和存量首套房贷利率等。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为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银行业关注市场动能、价值创造,重视内部管理效能和风控水平提升。抢滩布局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深挖行业趋势,构建相应体制机制,改进经营模式,确保提升自身竞争力。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面向前沿领域纵深推进数字技术探索,不断提升数字资产价值挖掘深度,数字货币使用场景更加广泛;数字化转型领域进一步拓宽,从专注客户、产品、渠道、体验的数字化,向包括运营、财务、风险等经营管理的全面数智化转型。贯彻落实资本新规、风险分类新规、预期信用损失法等监管政策要求,调整优化风险管理政策和资本管理策略,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政府融资平台、信用卡等重点领域风险,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提升风控水平。
  。
  三、战略实施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深刻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工作的新要求,立足实体经济转型方向,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助力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向“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转变。一是锚定经济转型方向。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需要动态匹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的动能往往是商业银行优质客户、优质资产的布局方向,是银行产品体系、专业能力提升的重点领域。公司前瞻性谋划提出“三张名片”“数字兴业”“五大新赛道”,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高度契合,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打造价值银行提供了抓手与方向。二是将“三张名片”“数字兴业”与“五大新赛道”有机结合。发挥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的专业能力,依靠数字化转型支撑,不断创新优化产品体系,加大对科创金融、普惠金融、能源金融、汽车金融、园区金融“五大新赛道”客户的服务力度,并与“五篇大文章”有机结合、一体推进,以产品服务优质客群,以优质客群带动银行客户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在为客户、社会创造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增强“研究、风险、科技、协同”赋能业务发展。针对“五大新赛道”客户的特点,以研究分析选取行业细分赛道与目标客户,识别风险、制定策略,增强客户服务能力;以“技术流”“链长制”“一城一策”等风控模式创新提高风险政策针对性和前瞻性,促进业务发展;以科技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线上平台,优化内部流程,完善风控模型,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体验,让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路;以打造“投承、投贷、投私、投研”四大协同机制,纵深推进实施“商行+投行”战略2.0版,打通“企业融资需求-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居民投资需求”的投融资全链条,将客户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高效对接。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战略实施,通过干部交流任职、竞赛活动选拔、针对性培训等举措,提升员工对战略的理解,增强战略执行力和专业能力,支撑战略更好落地。
  (一)经营成果符合预期
  1.业务规模实现突破
  报告期末,总资产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62%至10.16万亿元。存款和贷款双双突破5万亿元,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9.59%至5.46万亿元,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8.45%至5.14万亿元。存贷款增量均位居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
  2.经营业绩保持韧性
  报告期内,公司全力“增收节支”。营收整体保持稳定,实现营业收入 2,108.31亿元,同比下降5.19%,主要受2022年理财老产品一次性收益确认抬高基数影响,若扣除该因素,按可比口径,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基本持平。利息净收入实现正增长,达到1,465.03亿元,同比增长0.85%;其他非息收入稳健增长,达到365.73亿元,同比增长14.08%;手续费收入展现结构亮点,财富代理业务收入、投行咨询顾问类收入、理财新产品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59%、7.94%和1.86%。压降行政费用,业务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45%。
  3.资产质量继续夯实
  报告期末,主要风险指标稳步向好,不良贷款率1.07%,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36%,较上年末下降0.3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进一步做实,逾期90天以上贷款、逾期6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值分别为68.30%、77.33%,处于近三年最好水平。对个人贷款实行更加严格的交叉违约认定,将部分未逾期的个人贷款风险分类下迁至关注类,推动经营机构前瞻性处置零售风险。风险抵补能力提升,拨备覆盖率245.21%,拨贷比2.63%,分别较上年末上升8.77个和0.04个百分点。清收表现突出,报告期内,实现账销案存清收142.22亿元,同比增长27%,创近年新高。
  4.外部评价持续向好
  公司稳居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前20强、《财富》世界500强,荣膺英国《银行家》杂志“2023中国年度银行”大奖。在最新公布的明晟(MSCI)ESG评级中,公司由A级升为AA级,在中国境内银行业中是唯一一家连续5年获得最高评级的银行。
  (二)资产负债稳步优化
  1.资产转型步伐加快
  立足“巩固基本盘、布局新赛道”的经营策略,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并持续增强“研究、风险、科技、协同”赋能业务发展,提升服务专业性水平,高效响应客户需求,实现信贷资产量升、价稳、结构优。对公贷款量价突出,对公贷款(不含票据)较上年末增加5,334.01亿元,新投放贷款平均利率4.30%,增量和价格均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好水平。资产布局与实体经济转型方向更加契合,基本盘中,住房租赁、城市更新、产业园区等房地产新领域贷款较上年末增长84.65%、人行口径绿色贷款较上年末增长26.99%、制造业贷款较上年末增长24.43%。新赛道中,科创、普惠、能源、汽车、园区领域的贷款也较上年末实现双位数增长,分别是31.88%、23.95%、16.16%、26.14%、27.40%。零售贷款发展稳健,持续推进生态场景建设和公私联动,个人经营贷、个人消费贷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6.22%、20.57%,按揭贷款投放量同比增长30%。
  投资业务表现稳定,结合市场利率走势灵活制定业务策略,增加国债、地方债、公司债等投资力度,有力支持发债融资,并储备优质流动性资产,把握市场交易机会,有效增厚投资收益。
  2.负债结构持续优化
  坚持把控制负债成本作为稳定息差的关键抓手。低成本负债稳步增长,推进“织网工程”,以财资管理、供应链金融、场景生态平台为抓手,企金低成本存款日均余额同比增长12.92%,零售代发和收单业务的结算性存款较上年末增长12.6%。充分把握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以较低利率发行500亿元绿色金融债和250亿元小微金融债。高成本负债有序压降,加大低成本存款置换高成本协定存款、社保存款力度,并有序调降存款挂牌利率。负债成本持续下降,人民币存款、同业存款和发行债券的付息率同比下降11个BP、1个BP和10个BP,本外币存款付息率与同业中位数的差距由2022年的15个BP缩窄至4个BP。息差降幅有效收窄,通过负债量的增长与成本的优化,有效支撑信贷资产投放,对冲息差收窄影响,公司净息差同比下降17个BP,降幅较上年收窄2个BP。
  3.客户发展量质齐升
  通过提升专业化水平、响应速度、数字化运营水平,增强客户服务能力,客户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金融客户数突破14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27%至140.14万户,其中,有效及以上客户数增长10.80%至56.66万户。零售金融客户数突破1亿户,较上年末增长10.38%至1.01亿户,其中,贵宾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9.09%至442.16万户,私行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9.76%至6.92万户。同业合作客户超3,300家,主要类型同业客户覆盖率超过97%,价值客户数升至1,973家,聚焦客户覆盖率、产品使用率、营收增长率“三率提升”,以及主结算、主托管、主交易、主投行“四个主办”,加深客户粘性。
  (三)风险管控有效夯实
  1.房地产风险化解有效
  公司坚持“三分类”风险化解策略和房地产风险防控敏捷小组工作机制,集中全集团专业力量,深入分行逐个项目制定风险化解方案,通过引入代建方、项目管理方、发放“保交楼”专项借款配套融资等方式推动项目开发销售,盘活项目货值。整体化解举措有效,对公房地产业务新发生不良同比下降54%。存量资产风险稳定,公司境内自营贷款、债券、非标等业务项下投向房地产领域业务余额17,660.61亿元,不良资产率1.53%,较上年末上升 0.06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基本稳定。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抵押物足值,余额10,759.15亿元,住房按揭贷款抵押率(LTV值)43.63%。对公房地产融资业务风险可控,余额6,901.46亿元,其中,6,260.13亿元有对应的房地产项目及抵押物,且项目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GDP万亿以上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稳定城市的余额占比超80%,其余项目也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项目开发前景较好,抵押物充足。剩余房企债券78.36亿元、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562.97亿元,整体风险可控。涉及不承担信用风险的表外业务规模很小。
  公司境内非保本理财、代销、债券承销等不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投向房地产领域合计1,087.75亿元。理财产品底层融资人主要为公司的授信客户,均在公司自营业务的房地产企业准入白名单内,并且理财产品底层融资人以资质较高的国有房地产企业为主。
  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的贷款安全边际较高。针对部分地区房价波动,公司开展多轮抵押物价值的全面重估排查和压力测试工作。总体上看,目前房地产下跌对公司债权保障造成的风险基本可控。截至报告期末,以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贷款,平均抵押率为43.41%,其中企金业务房地产抵押率(LTV值)41.76%,零售业务房地产抵押率(LTV值)43.97%。
  2.融资平台风险逐步收敛
  公司贯彻落实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相关政策要求,把握中央化债政策机遇,积极争取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资源,推进存量业务风险防范化解,有力遏制重点区域风险暴露趋势。风险暴露已有所收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新发生不良较上年压降55%。存量风险趋于稳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1,615.91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资金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减少592.87亿元,不良资产余额40.7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49亿元,不良资产率2.52%,较上年末上升1.29个百分点。区域分布合理,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北、浙江、湖南、四川、福建、山东等经济发展较好、财政实力较强的东、中部省份,不良资产集中在个别债务负担较大的西部省份,总体风险可控。融资对应项目,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绝大多数对应项目,且绝大多数项目已完工或建设进度正常,已形成实际工作量,具备项目项下地方政府付款责任条件,为公司向地方政府争取化债资源,推动业务余额压降和风险化解提供了可靠保障。
  3.信用卡风险高位回落
  公司遵循“控不良、建体系、快转型”的总目标,从客户准入、存量风险管控、不良资产清收、数字风控能力建设和加强总分联动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扭转信用卡风险暴露趋势。风险指标高位回落,信用卡贷款余额4,016.33亿元,不良贷款率3.93%,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逾期率6.75%,较上年末下降0.59个百分点。新发卡客户质量有所提升,背靠集团提高两卡联动、公私联动获客能力,依托场景加大年轻高学历客户、优质行业零售客户的获取力度,持续改善客户结构。存量客户风险管理初见成效,完善贷中管理体系,依托大数据和标签工具,动态监测客户风险变化,及时识别和清退高风险客户。不良资产清收效能持续提升,构建外包机构催收、司法清收、分行自主催收的“三位一体”清收体系,提升清收效能,压降不良资产。数字风控能力不断增强,加快风险量化模型的迭代升级,提高风控模型的精准性和适配性,完善数字化风控工具,为各环节风险管控提供更有效的支持。总分协调联动更加密切,发挥总行专业能力和分行属地优势,通过风险关口前移和早期催收阶段分行的提前介入,牢牢构筑风险防控屏障。
  4.新赛道风险管控有力
  公司持续增强研究、科技赋能风险管理,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一城一策”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支持经营机构围绕新兴产业及区域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构筑“研究+业务+风险”三位一体的研究赋能机制,促进风险管理对业务发展的引领和融合,提高风险政策针对性和前瞻性。推进风控数字化转型,加快“技术流”评价体系升级迭代,提升新赛道专业管理能力,围绕新赛道业务设立专业的业务团队和风险团队,建立以基层专业人员挂帅的“链长制”,带动新赛道全链条业务的协同拓展,并保证风险和业务的融合。
  (四)“三张名片”焕发光彩
  1.绿色银行底色鲜明
  公司积极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集团综合经营优势,将绿色融入各行各业发展,在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和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循序渐进构建银行绿色资产负债表,实现客户效益、银行效益、社会效益的平衡。
  客户服务质效不断提升。顺应经济结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趋势,统筹支持客户绿色转型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绿色金融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7.83%至5.83万户,其中,深绿客户(客户主营范围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较上年末增长16.85%至5.39万户,带动存款规模超过2,000亿元,户均配置产品3.4个,高于整体企金客户平均水平,绿色金融客户的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探索数字运营,开发上线“双碳管理平台”,已为1,700多家企业客户创建“碳账户”,并基于企业碳账户落地碳减排挂钩业务、碳资产质押业务,个人碳账户开户16万户。
  绿色资产负债表稳步构建。推动集团绿色发展,循序渐进构建银行绿色资产负债表,发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重点领域。报告期末,为客户提供绿色融资余额1.8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14%,绿色融资余额超500亿元的分行达到11家。“降碳”领域绿色融资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4.81%至1.06万亿元;“减污”领域绿色融资余额较上年末增长9.68%至4,195.04亿元。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8,090.19亿元,规模继续保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较上年末增长26.99%,增加1,719.47亿元,占当期贷款新增规模的36%,存量贷款收息率与对公贷款基本持平,不良贷款率0.41%。累计获得人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低成本资金374亿元,充分享受政策红利。根据统计,人行口径绿色贷款所支持的绿色项目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 95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 2,292万吨、年节水量1,055万吨,为服务社会发展提质增效。除了表内业务外,公司绿色理财、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业务也快速发展,有力提升公司表内外资产管理规模,带动轻资本业务收入。公司以“绿色搭桥”带动“综合创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正逐步得到验证。
  专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持续完善碳金融服务,建立健全降碳减污产品体系。强化兴业碳金融研究院专业融智服务,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政策标准制定及多项绿色金融前沿课题研究。将 ESG纳入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构建 ESG与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切实推进ESG与气候风险因素内嵌投融资业务风险管理全流程,并定期向高级管理层与董事会报告;将领先优势转化为差异化服务能力,帮助客户构建ESG管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提升ESG绩效,促进客户与银行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序推进绿色金融“万人计划”,巩固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绿色金融人才7,151人,较上年末增长197.22%。
  
  案例1:以“绿色搭桥”“科技赋能”实现“综合效益” 2022年,某森林工业集团希望将其拥有的大量非标准林业碳汇进行盘活,同时该集团需按照监管要求完成辖下50万职工和居民的医社保迁移,涉及到养老、工伤、失业等8类财政专户的变更,账户流水数据量大,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外部机构的服务支持。近年来,兴业银行立足战略和自身禀赋,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擦亮“绿色银行”名片,为客户提供各类创新性碳金融服务,并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科技万人队伍,持续赋能分行拓客展业,有效增强服务客户的专业化能力与响应速度。在捕捉客户需求后,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迅速成立业务专班,总分协同,根据客户需求制定金融服务方案与业务实施策略,在成功为该集团落地全国首单线上标准化碳中和林业碳汇交易后,得到集团信任,并凭借绿色银行品牌形象、数字化金融服务优势、专业创新能力、高效响应速度,中标成为该集团医、社保业务唯一合作银行。中标业务后,兴业银行积极协调各单位,在省财政厅、省医保局、省人社厅、林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的支持下,6天内协助客户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复;充分发挥数字化能力,在一个月内完成医保“业财银”系统 13个业务接口开发,并创新支付业务模式,成功解决改革期间医社保资金支付问题。从中标到完成系统,兴业银行在不到100天的时间内,成功为50万林区职工和居民完成医社保支付系统的对接和改造,并满足了改革期间正常的医社保资金需求,解决了该集团的燃眉之急,提升了参保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有效助力当地林区医社保改革创新,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安全监管体系。凭借该项目,兴业银行的专业能力、响应效率受到企业、参保人、当地政府与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很好展现了兴业银行积极融入民生金融服务,践行社会责任的主流银行形象。在为客户、政府、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兴业银行也很好沉淀了低成本结算性资金,改善了银行负债结构,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3年末,该集团林区医、社保基金在兴业银行的托管规模逾35亿元,企金结算性日均存款沉淀18.93亿元,年结算量264.37亿元。以此为契机,兴业银行继续发挥金融牌照优势和绿色银行优势,开展多层次业务拓展与合作。一是深入该集团及下属企业。与集团及下属企业开展资产、碳金融、资金存管、支付结算等全方位合作。继续发挥绿色银行优势,为集团盘活林业资产。二是批量带动零售业务。通过引入50万参保客户信息,以白名单准入形式锁定优质零售客户,量身定制消费贷线上融资服务方案,批量带动零售客户及消费贷款规模快速上量。三是撬动优质医疗机构。通过加强对医保基金的支付管理,与“医保定点机构”开展医保基金直接支付合作,在提升医保基金留存周期的同时,撬动一批优质医疗机构业务。案例2:发挥绿色银行优势,以点带面服务企业集团化、全国化发展 2023年,某光伏电站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拓展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但涉及项目公司160余家,遍布全国,整体呈现数量庞大、地域分散、单体价值低的特点,在贷款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接当地分支行,导致企业业务办理沟通成本较高,存在操作环节多、距离远、时效性差等问题。为解决企业全国化布局难点,兴业银行持续加强总分协同、东西部分行协同,服务企业全国化发展。在捕捉客户需求后,兴业银行温州分行为客户打造“全国光伏业务一地办”绿色融资服务模式,仅在企业总部所在地就可以为该企业各地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合计向8家工商业主体光伏发电项目发放贷款共3.02亿元,平均期限10年。“全国光伏业务一地办”业务模式有效提升了客户融资业务的办理效率,为客户省时省心省力,也有力帮助兴业银行打造绿色银行。该项目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专项资金,同时兴业银行创新性将贷款利率与项目光伏发电量挂钩,激励企业积极控碳、减碳,降低融资成本,获得了企业客户的认可。该笔业务也为兴业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创造了契机,包括,与企业合作创新推出线上光伏贷产品,最高贷款额度20万元,为农户光伏电站提供融资支持;为企业承销债券规模超14亿元;上下游获客并实现结算量超 200亿元。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财富银行亮点纷呈公司持续强化财富、资管和投行板块协同联动,将投行、同业传统优势赋能到财富板块,对内打造集团资管全产品谱系,对外精选全市场优质产品,构建投资生态圈,为零售、企金、同业客户提供资产配置方案,市场口碑从“买理财、到兴业”提升为“要理财、找兴业”。客户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积极从“卖方”逻辑向“买方”思维转变。持续打造零售财富队伍,从“建标准”“强专业”“提产能”三个维度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公司具备完整零售财富产品销售资格人员达到 8,809人。壮大多层次企金财富队伍,积极建设完善总-分-支的多层联动企金财富营销队伍体系,为各分行配置企金财富专属产品经理,推动超万名企金业务人员通过财富资格认证。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银银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交易生态,提升平台大厅交易量和活跃度,更好服务同业客户财富需求;强化手机银行、钱大掌柜、兴业生活三大APP的互融互通,并通过“人工+AI”,提升服务客户的便捷性;打通兴业管家与各类财富产品系统链路,实现企金财富线上化、全品类业务支持。加强“人家企”服务,聚焦企业家高净值人群及其背后的企业、家庭目标客群,加强公私一体化经营。对公带动私行客户较上年同期增加 2,268户,增长31.93%;私行联动企金新开户企金客户较上年同期增加 1,142户,增长52.65%。报告期末,零售财富持仓客户数835.5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17%。企金财富持仓客户数10.9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0%。产品货架体系不断丰富。一方面,做强集团资管产品,发挥投资银行资产获取和构建优势,与兴银理财、兴业基金、兴业信托、兴业期货、兴业国信资管等集团资管子公司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安全、高效的资产配置服务。报告期内,投行向财富板块提供优质资产2,083亿元,同比增长11.61%。兴银理财管理规模较上年末增长8.18%至2.26万亿元,综合理财能力累计24个季度居普益标准综合理财能力榜首。联合兴业信托落地家庭服务信托创新业务 116单,成立金额 1.8亿元。另一方面,做精市场优质产品,发挥同业朋友圈优势,引入基金、保险、券商等专业机构产品,满足客户全方位、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目前,公司已经构建覆盖零售、企金、同业客户的丰富产品货架。零售方面,与 289家机构达成代销合作,在售产品数超万支,实现现金类、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和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全覆盖,并重点打造兴业优选“低波”理财体系和“恒星固收”公募基金品牌体系,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超150支;企金方面,合作机构16家,产品358只,较上年末增长70%,重点布局现金及类现金、低波纯债、“债券+优先股”等主流固收类产品;同业方面,银银平台引入基金产品超万只,较上年末增长67.80%,涵盖理财、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基金专户、信托计划等多品类产品。渠道销售能力不断提升。依托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理财队伍作业能力、公私一体化协作能力、线上平台服务体验。零售端,代销行外理财产品规模同比增长191%至1,247亿元。代销基金、保险、实物贵金属同比分别增长54%、31%、67%至574.76亿元、160.08亿元、5.41亿元。代理类销售带动托管规模5,800亿元,综合效益显著。报告期末,集团零售AUM规模4.79万亿元(含三方存管市值),较上年末增长15.42%,其中财富AUM规模3.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6%。企金端,报告期末,企金AUM规模 3.9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其中财富 AUM规模 3,7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67%。同业端,银银平台机构投资保有规模3,66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74%。同时,连接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470家区域性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将兴银理财产品输出,实现兴银理财行外销售保有规模8,6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32%,占总规模的38.39%。案例3:畅通“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某新能源高科技龙头企业,生产销售规模大、技术研发投入较高,面对全球化经营、技术迭代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兴业银行持续打造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形成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优势。捕捉客户需求后,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充分发挥“商投私”协同效能,根据科创企业诉求迅速匹配融资方案,发挥集团多条线及子公司的协同效应,通过财富银行募集资金,实现资产端和资金端匹配。项目落地后,有效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财富配置需求,为该新能源龙头企业提供近8亿元资金,推动其业务发展,助力行业先进产能落地;为144位私行客户完成优质产品的资产配置,其中提升私行客户27户,并通过产品销售向客户宣传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彰显了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的联动优势。同时,加深客户服务,目前,该新能源企业及其关联公司在兴业银行融资余额(FPA)超百亿元,代发工资人数超6,000人,综合效益显著。3.投资银行优势更优公司纵深推进实施“商行+投行”战略2.0版,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持续强化投承、投贷、投私、投研“四大协同机制”,加速推进投行生态圈建设,为客户提供更宽频的“商行+投行”综合金融服务。客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从风险机制、考核机制、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提供全方位配套支持,增强“商行+投行”落地效能,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报告期内,以“商行+投行”综合金融服务大型央国企、上市公司、科创企业等客群的手段不断丰富,投行业务服务重点集团客户654户,同比增长7.92%;协同集团内相关部门拓展科创客群,服务科创客户580户。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大投行FPA余额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1%。其中,大投行FPA余额超1,000亿元的分行达13家。重点产品保持市场领先。公司继续保持在债券承销、投资交易、资产撮合等领域的优势。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7,305.73亿元,列市场第一位(交易商协会数据);承销境外债券规模54.51亿美元,列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DMI排名数据);承销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218.06亿元,列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位(交易商协会数据);承销类REITs规模40.40亿元,列市场第二位(Wind数据),并落地多项市场首单债券业务。在并购、银团、资本市场等领域持续发力,保持较好发展态势。报告期内,并购融资投放1,511.39亿元,市场优势明显;银团融资投放1,518.42亿元,增长53.61%;资本市场业务投放374.66亿元,增长34.91%,超80%投向优质民营实体企业,落地市场首单公募REITs高管战略配售等。四大协同更加高效。强化投承、投贷、投私、投研一体化,打通资产构建、承销、撮合、流转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大投行作用。投承方面,发挥“研投承销托”优势,通过整合承销优势、投资优势,把高效内部协同转化为“商行+投行”的竞争力,擦亮“债券银行”名牌。截至报告期末,集团内联动投资规模2,079.85亿元。投贷方面,围绕科创客群,集团内部相关部门协同完善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图谱,构建科创金融生态朋友圈。截至报告期末,“专精特新”客户突破2万户。投私方面,通过客户资源整合,挖掘企业、同业、零售客户财富管理需求,打通“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链接,为财富板块提供优质资产。投研方面,与兴业研究稳步推进“投研协同”合作机制,在债券承销、并购融资等方面建立起研究与业务之间的双向互动,加强金融和产业的融合分析。截至报告期末,合作开展路演18场,完成深度研究报告64篇。资产流转规模稳步增长。通过投行朋友圈打造市场资金体外循环机制。报告期内,实现资产流转2,403.14亿元,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1,205.22亿元,同比增长144.83%。代理推介落地789.88亿元,与77家机构达成实质合作,带动存款超650亿元、产品托管超530亿元。持续打造开放融合的代理推介和银团分销业务,多渠道解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案例4:创新融资:银行间类REITs,盘活不动产,激活园区增长新动力江苏某生物医药谷公司是国家级新区的重点园区建设运营主体,辖内园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属于各家金融机构服务的重点对象,但由于产业园区传统的重资产运营模式,客户面临降负债、降成本和扩大投资的多重诉求。投资银行作为兴业银行的优势强项和三张名片之一,一直以专业、高效、创新响誉市场。近些年,兴业银行充分发挥“商行+投行”战略优势,积极布局科创金融、园区金融等新赛道,持续推动产品创新,借助多层次REITs产品等,服务产业园区客户“募投管退”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在捕捉客户需求后,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协同总行投行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式驻场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做银行间类REITs产品,发行规模7.2亿元,成功落地银行间市场首单产业园区类REITs,同时也是市场首单科创票据类REITs。该项目成功为客户盘活优质不动产,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和资产负债率;打通融资闭环,待时机成熟后可无缝衔接资产上市或公募扩募;助力园区产业聚集,帮助园区建设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优秀生物医药企业入驻,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集聚效应,加速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布局。在为客户服务中,分行也实现了良好综合效益,在锁定优质资产的同时,派生活期存款超10亿元,新增2个托管账户和3个监管账户等,为后续开展项目贷款、融资租赁和其他业务提供了契机,并为同类项目在全国复制推广提供了借鉴。
  (五)“五大新赛道”加快布局
  1. 科创金融加快完善服务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科创金融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商投私同”联动服务科技企业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合作科创金融客户6.9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4.33%。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作覆盖率分别为 66.31%、60.02%、41.90%、20.55%,其中,深度合作客户覆盖率分别为52.18%、48.00%、28.79%、11.23%。
  累计助力 4,492家中小科创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服务科技领域上市、拟上市公司11,331家。科创金融贷款余额4,532.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88%,增加1,095.54亿元,占当期贷款新增比重22.92%;不良贷款率0.81%,低于企金贷款平均水平。科创客户财富余额8,358.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12%。
  建设科创金融“六专”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构建专营的组织架构、组建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建立专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明确专项的激励考核机制、实施专属的信贷“新三查”标准。在组织架构上,形成“1+16+N”的总分支、前中后台协同体系,即总行牵头,16家重点分行科技金融中心,N家科技特色支行及专营团队的队伍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已建设科技支行8家,科技特色支行4家。在风险管理制度方面,针对科创企业特点,对企业技术实力进行量化评估并划分等级,在客户准入、授信流程、授权管理、授信政策、存续期管理、不良容忍度、责任认定等方面实行与资金流模式差异化的管理措施,加大“技术流”授信评价模式的推广运用。截至报告期末,已迭代更新至5.0版本,将科研团队、技术优势等9大类279个数据指标入模分析,并通过模型审批提升业务效率。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技术流”审批项目金额超1万亿元,投放户数9,615户。截至报告期末,“技术流”投放余额2,636.4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1.48亿元,增长31.50%。
  持续完善科创金融客户体系和产品体系。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两个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针对不同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股贷债保”“商投私同研”多元化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重点推动“高科技人才创业贷款”“投贷联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购贷款”“科创票据”“员工持股融资”“战略配售”“股权激励”等“商行+投行+私行”创新服务,以及产业撮合、系统赋能、研究赋能等非金融服务。推出“兴速贷(优质科创企业专属)”,实现1,000万元以内优质科创企业的线上审批和放款,极大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聚焦生态协同,搭建投资朋友圈。扩大和深化头部投资机构总对总合作,完善投资机构“募投管退”全流程服务,深化产业投资机构战略合作,助力科创企业打通股权融资渠道,打造投贷联动合作的标杆。推进与各证券交易所建立合作,赋能科创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发展。加强科研院所合作,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研究院开展产学研融合合作。与中科院建立总对总合作,依托集团多牌照经营资源,联合中科院共同设立“成果孵化种子基金”,支持技术成果转化。
  
  案例5:“认股权+贷款”模式实现银企共赢,助力布局科创金融新赛道 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LED显示器领域、提供专业ODM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在专业领域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具备高成长性。但该客户作为科技企业,缺乏抵押物,导致新增融资遇阻。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的短板弱项,兴业银行发挥多牌照优势,持续擦亮投资银行名片,以“商行+投行+私行”“线上+线下”“金融+非金融”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并创新“技术流”授信评价模式。在了解客户需求后,兴业银行重庆分行对企业的市场前景和成长能力做了充分评估,为企业定制了“认股权+贷款”的融资服务方案,即:兴业银行向融资人以信用方式发放贷款1,000万元,同时兴业银行在贷款存续期内有权以特定价格通过指定第三方认购企业股权,并在重庆股份转让中心进行认股权登记,以提高认股权的法律效力。该模式以信用方式发放,有效解决科创企业成长期资金需求,解决了科创型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的难题,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同时,与股权融资方式相比,这一模式避免了企业过早稀释股权,也规避了对赌条款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压力。丰富金融机构的风险抵补机制,设置“认股权”,让银行有机会分享企业成长期红利,推动银企相伴成长。本笔业务也是中西部首单在试点平台进行登记的“认股权+贷款”业务。密切银企合作,本笔业务实现了兴业银行重庆分行与客户的首次合作,有效带动了日常结算与信用卡业务,并为后续项目贷款、融资租赁和其他业务提供了契机。案例6:商投协同,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跑出“兴业加速度”某科技有限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2016年成立之初即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但是,由于公司成立时间较短,业务大规模产业化存在难度,且缺乏固定资产抵押增信,公司长期无法获得银行授信支持。在得知该企业的资金需求后,兴业银行北京分行主动上门服务,通过提供结算、代发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成为该企业的首家合作银行。以此为契机,兴业银行北京分行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配套金融服务。经过六年的相伴成长,截至报告期末,兴业银行给予该企业本部及子公司授信敞口合计 2.24亿元,成为该企业及其多家子公司的主要合作银行。同时,为进一步助力该企业发展壮大,兴业银行积极发挥“商行+投行”优势,依托集团多牌照资源,累计给予该企业4,000万元股权投资,与该企业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投资朋友圈联动,助力该企业获得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股权投资,为其在成长上市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兴业银行的支持下,该企业已发展成为百亿产值的中国首个低温装备制造服务商。2.普惠金融加快数字化赋能报告期内,公司丰富普惠产品供给、加快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普惠小微企业的专业性,全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009.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95%,增加968.04亿元,占当期贷款新增比重20.25%,不良贷款率0.95%,报告期内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3.87%;普惠小微贷款户数23.19万户,增长16.90%。公司持续优化网点布局,增强金融可得性、便利性。报告期末,公司营业网点2,085家,较上年增加27家,其中传统支行1,084家,较上年增加21家,社区支行836家,较上年增加6家。推行“一链一策一批”的工作方法。围绕行业成立敏捷工作小组,并建立敏捷工作机制,深入挖掘典型供应链场景。围绕“场景数字化”,推进场景生态数据的获取与应用,持续创设和优化各类场景专案,并进行推广复制,逐步建立完善配套制度以规范业务发展,推动普惠场景线上融资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对接外部场景生态,打造行业场景样板,定制信用场景融资专案,配套差异化模型策略和系统流程,创设场景类线上产品,如“兴速贷(黑金私行客户专属)”“兴速贷(保证增信专属)”“兴速贷(票据专属)”等。截至报告期末,企金信用场景余额287.63亿元,较上年末新增84.37亿元,增幅41.51%。发挥产品优势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充分调研客户融资需求,及时优化产品期限、贷款成数和还款宽限期设置等产品要素,积极推广“工业厂房贷”“兴业普惠贷”“连连贷”等拳头产品,截至报告期末,以上产品余额1,156.2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1.49亿元,增长11.74%,有效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发展。围绕“产品线上化”,通过大数据应用及流程优化,实现线下产品线上化,提高业务效率,释放一线业务人员产能,创设并升级优化“兴速贷(资产抵押专属)”“兴速贷(资产购置专属)”“兴速贷(线上普惠专属)”等线上融资产品,增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截至报告期末,上述线上产品贷款余额404.3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13.77亿元,增长346.52% 。加快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运营。持续建设运营“兴业普惠”开放式服务平台,将其作为普惠客群最主要的引流入口,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运营模式。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普惠”平台注册用户178,163户,认证用户36,449户,较上年末分别增加109,848户、7,631户,增长160.80%、26.48%;对接外部场景平台876个;累计解决融资需求金额2,692.1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686.35亿元,增长167.66%;融资余额691.9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98.14亿元,增长135.51%。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兴业特色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模式。围绕专业批发市场、金融特派员、数字乡村、服务各地特色产业等四个维度,构建兴业特色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模式。截至报告期末,已对接320个农批市场,农批业务全场景融资余额超150亿元。“兴业普惠·智慧农批系统”已在63家农批市场上线。通过兴业银行金融特派员队伍,结合乡村振兴等重点业务目标,构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新型合作机制,全面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捷性、专业性,深化业务风险协同防控,在此基础上打造“金融特派员+科技特派员”“金融特派员+产业振兴”等特色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农村客群服务广度。截至报告期末,涉农贷款余额 6,647.60亿元,较报告期初增长21.59%;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560.84亿元,较报告期初增长42.63%。案例7:“兴速贷(经销商专属)”产品精准破解发展难点某集团业务广泛、经销商遍布全国,集团各经销商在库存补充、资金周转、旺季备货以及扩大经营规模等方面均有融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措施,经销商普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困难。为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兴业银行积极探索将数据转化为信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了解客户需求后,兴业银行北京分行与该集团紧密合作,通过系统直联的方式,将经销商合作数据纳入授信审批流程,组建涵盖总分行和子公司业务、风险、数据、系统、模型相关人员的敏捷工作小组,为经销商快速量身定制并上线了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兴速贷(经销商专属)”。该产品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路”。贷款资金定向用于经销商向核心企业采购订货,不仅解决了经销商资金难题,加快了核心企业资金回笼,也实现了该集团、经销商、供应链平台与银行的全面共赢。借款企业可以在线申请办理该产品;兴业银行系统可自动快速核定授信额度,线上发放免抵押贷款,金额最高可达 500万元,期限最长可达 12个月,随借随还,循环使用,为服务普惠小微提供了有力抓手。该产品2023年9月上线,截至2023年12月末,已服务该集团全国各地经销商超60家,授信额度近1.5亿元,贷款余额超1亿元,带动兴业银行本年结算量超4.3亿元。目前,兴业银行全国各分行共同服务该集团下属经销商。除贷款外,兴业银行还积极为该集团经销商提供收单结算、代发工资、财富管理等多元化服务,加快集团货款回笼,打造兴业银行与核心企业下游经销商合作良好样板。案例 8:助力乡村振兴,兴业银行卫星遥感应用荣获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及Gartner金融服务创新奖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长期以来,农业农村金融服务普遍存在网点覆盖少、银行服务人员不足、尽调耗时长、成本高、风险评估难、资产测绘难等系列制约。为更好服务农村农业,兴业银行加强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解决传统金融服务存在的难点和堵点问题。针对种植业和林业资产的特点,兴业银行创新应用卫星遥感技术,赋能种植和林业碳汇等业务,提升服务涉农经济主体的能力,有效解决涉农信贷和绿色信贷展业难、审贷难、贷后管理难等问题,让银行“敢放款”,让客户“愿意贷”,探索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数字兴业”模式。以泉州市安溪县为例,这里是铁观音的主要产区之一,全域有茶企4万多家、茶农20万户,茶叶种植总面积63万亩。过去,最远的茶园距离兴业银行支行网点近200公里,往返车程超过4小时。现在,借助卫星遥感应用系统,业务人员能够快速识别茶园地块,并根据种植面积、种植适宜性、种植稳定性、历史风险以及产量预估等信息,精准提供金融服务,为茶农提供贷款支持。同时,遥感技术也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实现贷中、贷后线上实时监测。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泉州分行已应用卫星遥感系统服务泉州地区茶叶企业11家,绘制茶园地图7,290余亩,发放贷款5,858万元。目前,卫星遥感引入的“新数据”,已经在农业、林业、新能源项目建设等场景中得到应用,有效促进信贷全流程监测降本增效。比如,兴业银行福州分行结合卫星遥感系统与人工评估,为某林场林业碳汇质押增信,为产业链相关企业发放500万元贷款,成功实现了企业林业资源的变现。 2023年,在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 Gartner主办的“2023年金融服务创新奖”评选中,兴业银行“卫星遥感应用赋能金融服务”项目,从全球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提交的400多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亚太区第二名。该项目成果也荣获了人民银行2022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三等奖。3.能源金融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报告期内,公司能源金融业务发展兼顾新能源、传统能源及石油化工等细分赛道,在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发展的同时,支持水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能源金融客户数4.5万户,较上年末增加7,128户,增长18.62%。对公融资余额7,362.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69%,其中,贷款余额3,667.1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16%,不良贷款率0.30%。符合人行绿色贷款标准、支持绿色转型的贷款余额1,732.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11%,不良贷款率0.02%。存款日均余额3,146.1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07.31亿元。深耕能源化工领域细分赛道。稳步发展煤炭、火电等传统能源金融业务,并积极发挥研究优势把握新能源、化工新材料行业发展机遇。截至报告期末,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发电领域融资余额1,6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在能源金融资产规模中占比由20%提高至23%。民营炼化企业资产规模新增迅猛,原油加工及炼化行业资产结构优化,6家头部炼化企业融资余额3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在石油化工领域资产规模中占比由42%提高至45%。做好四大产品服务。重点做好投行、商行、公私一体化、数字金融四大类产品服务,通过创新权益融资服务,与行业重点客户建立战略合作;通过供应链金融,延伸服务产业链客户;通过公私一体化经营,带动零售金融业务发展;推动产品服务线上化,提高客户服务效率。截至报告期末,供应链拓展上下游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6.12%;代发工资企金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23.02%。建设五大生态。着力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生态、集中式电站生态、工商业分布式电站生态、户用光伏生态和“零碳+园区”等五大生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并于“新能源产业绿色金融杭州峰会”期间与26家新能源企业组建“兴业银行零碳产业联盟”,将推动“园区零碳”作为联盟的第一个行动主题。案例9:商投联动,助推新能源龙头企业实现产业一体化、全球化布局某能源集团是新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随着公司海外扩张和国内布局的推进,公司在全球资金管理、分散项目融资等方面存在困难。一方面,该公司业务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账户百余个,由于不同国家间账户制度和结算体系的差异,如何安全、有效地管理好境外账户与交易,实现全球资金高效协同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公司国内布局分布式项目分散在全国各地,由于单体小、总量大、建设周期短的行业特点,面临传统项目融资投放效率缓慢的痛点。近些年,兴业银行聚焦新能源细分行业发展,发挥商投联动优势,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同时发挥综合性、全国性银行优势,推出全国业务一地办,有效解决客户国内布局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捕捉到该公司痛点后,积极与客户沟通解决方案,快速推进。在全球资金管理问题解决上,为公司研发SWIFT全球统一支付客户端系统,解决掣肘公司拓展全球网络的难题,大幅提升公司的全球支付结算便捷性,实现全球百余个账户的“可视化”管理和多个境外账户的单点支付功能。同时,通过提供多币种、多语言、跨国界、跨时区数字化系统,助力该公司实现全球账户的可视、可控和可用管理,实现一点接入兴业,连通全球银行。在为企业解决全球资金管理的同时,也为兴业银行带来跨境结算量超9亿美元。在项目分散问题解决上,上海分行结合线下审批规则,快速形成标准化的贷款准入和风控要件,运用分布式光伏线上融资平台,单笔项目额度可批3,000万元,使该平台从客户业务发起到贷款审批通知书最快仅需一个工作日,大幅提高分布式光伏项目审批效率。分布式光伏线上融资平台上线后一周即落地3笔项目,合计近1,500万元。目前客户已通过线上化系统审批落地投放7笔项目、合计金额超5,000万元;储备项目 20笔、金额超 3亿元。目前,在双方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兴业银行正积极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场景案例复制,打造开放型金融生态,推动数字绿色金融发展,进一步深化与客户全面战略合作关系。4.汽车金融加快推进生态经营公司围绕“造车”“买车”“用车”“换车”汽车生态圈四大场景内主要客户需求,通过不断提升专业经营能力,增强数字化赋能,推进相关金融业务布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企金端汽车金融客户4.8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7,067户,增长16.96%;对公融资余额3,649.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8%,其中贷款余额1,465.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14%,不良贷款率0.26%,低于企金贷款整体平均水平,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日均存款余额2,146.3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23%。零售汽车消费贷和信用卡分期余额75.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25%。推动汽车金融向“行业全生态金融”经营发展演变。在“造车”场景建设上,通过持续提升综合经营服务能力,强化与重点整车及零部件客群的整体合作,带动资产业务及负债业务实现较快增长,新能源整车制造及动力电池产业制造领域的业务规模、合作客群处于同类型银行领先地位。在“买车”场景建设上,依托流程优化及数字化升级,为众多新能源车企终端销售提供定制化产品与专属服务,服务经销商客群数量及业务规模双双实现较快增长,并成功跻身经销商业务领域同业第一梯队。在“用车”“换车”场景建设上,以创新模式成功切入出行及二手车全新领域,与行业内头部企业建立并深度绑定合作关系。目前,汽车金融服务的企业客群已涵盖零部件制造销售、整车生产销售、汽车经销商、汽车租赁公司、二手车商、终端购车企业以及动力电池和车辆回收企业等众多领域。加快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金融业务已成为公司汽车金融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桥头堡,并为公司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报告期末,新能源汽车相关资产余额 1,702.07亿元,在汽车金融中的占比达 46.64%,较上年末提升 6.61个百分点;贷款余额832.10亿元,占比56.78%,较上年末提升11.78个百分点;日均存款1,024.78亿元,占比47.74%,较上年末提升15.1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主要经营指标占比均高于31.6%的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渗透率水平。案例10: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3年某智能汽车企业产业链迎来快速增长,面对市场需求的极速增加,产业链上企业出现了订单爆棚、产能不足、交货困难等情况,无论是主机厂,还是经销商,都亟需银行扩大授信额度,快速补充现金流,满足激增的订货需求。兴业银行将汽车金融作为重点布局的“五大新赛道”之一,聚焦造车、买车、用车全客户旅程服务,并加快数字化赋能业务发展,推动汽车金融业务向“全链条、全流程、全线上”发展。在捕捉客户需求后,兴业银行重庆分行迅速通过“链长工作制”,成立工作专班,总分协同联动,建立“一例一策”的差异化授信政策,并通过行业融资平台线上签约、在线核保、智能放款、兴 e贴秒贴+无感贴现、在线出入库、主机厂监管公司系统直连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客户营销、授信审批、开户核保、放款落地的全流程线上作业,极大提高了审批、落地效率。从了解需求到完成客户营销、授信、开户、核保、放款全流程,兴业银行重庆分行用不到2个月时间完成了上百户新能源汽车三方网络客户授信,客户遍及全国三十多个城市,帮助两大某智能新能源主机厂及近百家经销商企业实现了销售交付,赢得了企业的赞誉,市场形象得到提升。在本次业务开展过程中,兴业银行的专业能力、响应效率受到车企和经销商的一致认可,很好展现了兴业银行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良好形象。在为车企和经销商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优化了兴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夯实了客户基础。截至2023年末,该系列汽车整车及三方业务资产超40亿元,较上年末翻番,客户数达到91户,较上年末增长76户,结算性存款达到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亿元。该项合作也帮助分行实现了突破。一是分行汽车金融三方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二是深化与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资产投放、支付结算、投贷联动、财富管理等全方位合作。三是公私一体化经营。通过以公带私、以私促公,实现相关企业代发工资、消费贷、股权激励配套融资等业务合作。四是批量带动零售业务。通过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汽车分期等业务带动零售客群、信贷规模快速上量,营销触角由B端向C端延展。案例11:以“链长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围绕核心车企构建汽车生态圈近年来,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某新能源汽车市场龙头企业的业务订单大幅增长,其下游供应链融资需求和C端融资需求急剧增长,资金结算管理面临巨大压力。近些年,围绕新赛道,兴业银行通过“链长工作制”,组成跨部门、跨分行、融合行内外专家的敏捷工作小组,统筹行内外资源重点突破,通过“以点带链、以链拓面”,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了解该企业需求后,深圳分行全力推进该企业下游三方业务“全链条、全流程、全线上”发展,不断迭代升级“兴车融”系统,业务时效从原先的40-50天缩短到7天内完成,大幅提升业务效率,获得客户高度认同,最终使兴业银行在该公司三方合作银行评价体系中跃居到第一梯队。目前,深圳分行已与该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资产投放、支付结算、投贷联动、财富管理等全方位合作;借助总行企业级架构试点“大型核心企业应用生态项目”,全面深化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综合金融合作;通过为下游客户定制线上专属产品,及时满足经销商融资需求;发挥公私联动机制,获得该企业代发资格,带动集团应届生开卡和代发工资快速上量。5.园区金融加快服务产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秉承“以园区为载体、产业为落脚”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园区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大力促进产业、城市、民生融合发展,为产业园区的集群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贡献金融力量。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园区金融客户数393,460户,较上年末增长3.64%;园区金融融资规模20,599.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29.06亿元,增长16.58%,其中园区金融贷款规模12,949.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40%。通过公私联动,拓展园区代发企业4.99万户,占代发企业35.62%,园区累计零售代发客户328.72万户,占零售代发客户44.8%。园区金融支持方面,积极助力地方政府产业赋能和产业整合,打造实体经济发展增长极。通过产业基金、双创债融等产品助力区域招商引资业务,通过厂房按揭、线上快押贷等品种解决中小园区企业购置厂房需要,同时,面向园区入驻员工提供综合零售服务。园区生态支持方面,公司自主研发“园区生态服务平台”,为园区内各类主体的日常办公运营提供全流程、线上化解决方案。截至报告期末,“园区生态服务平台”已在全国328个园区上线使用。公司在全国各级园区设立了192家综合性支行,累计服务园区及驻园客户接近40万户。发挥投行和绿金优势。打造“投融管退”全生命周期支持方案,发挥投行产品优势,引导优质项目发行公募REITs,助力资产盘活。同时,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为园区节能降碳、绿色改造等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园区场景下的绿色融资余额6,893亿元,占公司绿色融资比例36%。案例12:发挥绿色金融优势,助力园区绿色转型某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被国务院列为该省首个设在县域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园区经营亟需进行绿色化转型升级,以推动产业园区“腾笼换鸟”。近年来,兴业银行持续擦亮“绿色银行”名片,助力园区绿色转型发展。针对园区的转型升级需求,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充分发挥集团绿色金融综合经营优势,为园区建设、开发以及绿色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双方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园中园项目开发、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等深入合作,助推园区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当地经济开发区的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减污降碳协同示范项目,以及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业务等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提供项目融资授信49笔、金额85.87亿元,带动服务园区企业302户,提供融资支持超百亿,通过代发工资等形式为园区内超1,700名零售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在助力园区产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案例13:布局“智慧园区”,助力“数字金融”某保税区投资建设集团是当地一家国家级保税区的园区运营方,该园区的运营主要以线下人工管理为主,园区运营商难以从全局高度和整体视角实时掌握分析园区运营及园区内企业需求情况,存在园区管理模块分散、信息采集效率不高、工单报修沟通不便、费用缴纳依赖线下等痛点问题。近年来,兴业银行积极探索利用科技赋能园区一体化、综合化、特色化、数字化建设,以“金融+非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更好地应对挑战、逐浪前行。在了解园区需求后,兴业银行长春分行与某保税区投资建设集团合作园区生态服务平台,并成功上线,为保税园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智能化的系统管理解决方案。该系统覆盖保税园区内各类企业400余户,通过“智慧大屏”可对园区内产业集群和企业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并以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测园区能耗物流数据,对园区运营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该系统为园区管理方提供租金、物业费、电费等多种费用场景一站式账单管理,支持账单自动生成、及时推送、快速催缴,实现财务场景全面覆盖与智能闭环;支持园区物业数字化管理,园区入驻企业可通过小程序一键报修并实时跟踪进度,简化园区管理方日常工作,助力园区运营降本增效;提供会议室预定和资讯公告功能,为保税区内业务联系和信息共享带来便利。随着该系统功能的逐步迭代,未来还将为园区内2,000余名员工的工作生活提供数字化线上服务。通过园区生态服务平台,兴业银行长春分行实现与保税区合作上的破冰。截至目前,兴业银行已合作保税区内客户 30余户,办理各类融资业务近 2亿元,未来分行将继续高质量服务园区内企业的各类金融业务,使园区生态插上金融的翅膀,助力园区蓬勃发展。
  (六)“数字兴业”继续提速
  1.筑牢数字化转型根基
  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机制,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实施科技万人计划,推进新型数字化人才认证,营造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文化氛围。报告期内,集团科技投入 83.98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98%。截至报告期末,科技人才7,828人,较上年末增长16.85%,科技人才占比13.91%,较上年末提升2.04个百分点。持续加强科技统筹管理与科技安全管理,夯实科技基础,增强能力建设,完善先进算力布局,启动分布式核心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系统云化改造,应用系统上云率81.07%。
  2.坚持“企业级、标准化”方法论
  以“企业级、标准化”方法论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完成营销、财富、投行、风控、运营“五大企架工程”,推进流程、数据、模型、开发、运营“五个标准化”,开展产品、流程、系统、制度“四项梳理”,推动品牌、产品、制度、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规划新型企业级架构蓝图,设计119个业务组件、152个应用组件、14个交互组件,将项目建设从部门级需求管理、竖井式开发模式逐步转变为企业级需求整合管理、组件式开发模式。首次发布企业级数据字典,建成2.8万项企业级数据字典标准。企业级智能反欺诈平台荣获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二等奖”。报告期内共发布45份企业标准,其中信息技术领域29份,按金融行业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要求公开13份企业标准,《企业级用户体验标准化设计规范》等3份标准被人民银行认定为金融行业相关领域首份企业标准。3.焕新升级线上平台新设数字运营部,探索数字化运营新模式,增强对数字化运营体系统筹规划,围绕企业级运营体系建设,做到资源统一配置、策略统一安排、客户统一管理、成效统一评价,持续推动运营标准化。完善手机银行,焕新升级“五大线上平台”,初步构建起涵盖“1(手机银行)+5(兴业普惠、兴业管家、兴业生活、钱大掌柜、银银平台)+N(各类场景生态)”的“数字兴业”体系。手机银行升级至6.0版,月活跃用户数增长7.52%至2,252.62万户;兴业普惠认证企业户数较上年末增长26.48%至3.64万户,累计解决融资需求金额同比增长167.66%,融资余额691.9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98.14亿元,加快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全方位综合服务;兴业管家月均 MAU较上年末增长22.16%,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20.08%,交易笔数增长16.34%;钱大掌柜月均MAU较上年末增长26.40%,注册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23.86%、绑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2.85%,带动他行卡客户转化为公司借记卡客户0.69万户,同比多增0.56万户;兴业生活注册客户数较上年末新增1,072.91万户,同比多增10.60%;银银平台机构投资保有规模3,66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74%。加快构建“AI+人工”外呼、企业微信运营、APP在线理财等多元数字化经营,智能外呼占比97.6%,聚焦长尾、财富、零贷、普惠、信用卡等重点客群,建立数据模型、部署数字化营销策略、构建多层次协同联动运营机制,基于特色权益、产品,搭建61个场景,客户层级平均提升率9%,手机银行、兴业管家、钱大掌柜促活率较上年提升33.2%。4.发力场景生态建设通过科技赋能,积极推进场景生态建设,持续融入各类生态场景,深化“数字兴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围绕住建、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稳步推进B端场景生态平台建设,报告期内新增建设项目1,000余个,覆盖日均结算型存款3,190.4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61%。开放银行API接口1,941个,较上年末增长28.54%,覆盖机构8,734家。以综合数字能力赋能实体产业,兴业通代发、财资云、园区生态服务、智慧农批等场景生态核心运营指标增长较好,其中“园区生态服务平台”累计签约427家园区。升级数字人民币产品体系,累计开立兴业钱包505.61万个,拓展数币商户16.86万家,签约服务2.5层中小银行123家。提升智能营销能力,推广“兴业码”“兴享惠”“兴福E卡”数字营销。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形成首批大模型场景赋能,应用于智能研报摘要生成、企金产品智能问答、研发代码辅助生成等6大领域。案例14:以“数智金融赋能汽车消费”实现“综合效益”
  2023年,某国产汽车品牌销量持续提升,旗下汽车消费金融公司个人车贷规模持续增长。该公司希望与银行在汽车消费生态场景上合作,通过数字化手段提供更低成本的个人汽车贷款服务,有效开展客户经营,提升客户体验。近年来,兴业银行持续建设以数字化“构建连接一切的能力,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通过“金融+科技”的数字化产品,赋能分行在汽车新赛道上构建生态场景,与车企深度融合。在了解客户需求后,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成立跨条线跨部门的场景金融团队,总分协同,根据汽车消费金融在看车选车、购车还款、用车养车、卖车换车的客户需求,通过订制数字化系统将金融产品嵌入各业务环节,提高C端客户体验,同时优化支付结算功能为B端汽车消费金融公司降低结算成本。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在1年时间内,从0到1搭建汽车消费金融生态系统,依托场景同时为B端到C端客户提供金融服务。C端客户方面,个人车贷累计放款3.5万笔,贷款金额14亿元,零贷获客2.8万户;B端客户方面加深与汽车消费金融公司的合作,成为主结算银行、联合贷主合作银行、生态场景主合作银行,贷款余额30亿元、存款2亿元;同时通过构建车主权益体系,拓展了某连锁养车企业,为其220家加盟店提供了7,000万普惠贷款。通过双方共建汽车金融生态场景,为各参与方创造价值,实现客户共享与共同经营。一是为C端客户提供低成本个贷产品,提升客户体验促进国产品牌的汽车销售;二是用数据筛选客户,有效控制风险在万分之五内;三是订制化车贷放款系统,提升支付时效,降低支付成本;四是通过车主权益的构建,赋能经营存量客户;五是拓展生态场景中各参与方,将养车平台作为B端客户获客并经营。案例15:数字化转型赋能零售信贷工厂建设目前,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高效性与便捷性要求不断提升。零售信贷业务的竞争也升级到效率极速化、服务智能化和体验极致化的新时代,对零售信贷工作及管理要求愈发精细和高效。银行零售信贷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近年来,兴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创新推出“低代码”开发平台“兴魔方”,以促进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助力业务敏捷创新和基层减负。目前,该平台在集团内赋能系统数超500个,覆盖全部分行和多家子公司,成为集团数字化转型赋能利器。针对客户需求,兴业银行成都分行依托“兴魔方”平台自主开发“e流程”辅助模块,打造了营销、申请、审查、审批、放款一体化,高标准、多协同、强智能的零贷集中作业体系,实现零售线下信贷产品全覆盖,解决了以往线下集中录入、送审、公证、放款的四大堵点,做到让“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路”,在同业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客户体验大幅提升,零售贷款处理节点由11个减少至1个,放款时长从13个工作日缩短至4个工作日,有效满足了客户对高效性与便捷性要求,做到了省时、省心、省力。银行投放效率不断提高,成都分行全年零售贷款累计投放185亿元,同比增长47%。同时,客户经理人均效能持续增强,人均投放规模同比增长87.9%,业务规模的增长不再单纯依赖人力的增长。“信贷工厂”平台入选“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年度榜样”数字金融的优秀案例,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唯一入选案例。
  (七)人才队伍持续加强
  1.全面激发人才活力
  启动人才交流工程,加大总分之间、母子之间、东西之间、南北之间干部交流任职力度,增强战略和经营策略的传导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报告期内,总行高层干部总分交流35人次、母子交流8人次、东西交流13人次、南北交流11人次,2021年以来累计推动各类交流共计 238人次。推广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打破年龄、身份壁垒,在关键核心岗位中推广“揭榜挂帅”“链长制”“军令状”,开展以“兴飞跃”竞赛等业务攻坚竞赛活动,以战略执行、业务拓展为导向,充分挖掘干部潜力,提升业务实践能力。
  抓好储备型人才选育工作,为更好匹配“数字兴业”建设与五大新赛道细分领域研究,全面优化招聘结构,把校园招聘作为人才引进的主要渠道,加大理工科专业背景毕业生招聘力度,通过开展“雏雁计划”实习生项目、举办“数字兴业”科技挑战赛、与高校合办数字金融人才定制班等方式,不断提升兴业银行在毕业生群体中的品牌影响力;完善“全面培养、专人负责、持续辅导”的毕业生轮岗培养机制,规范毕业生入职培养,促进毕业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造与战略转型相适应的人才成长梯队。
  2.打造年轻干部梯队
  拓宽干部人才交流晋升通道,建立高层年轻干部后备库、“鸿鹄”“鲲鹏”中层后备干部人才库,周密组织干部选拔和交流任职,建设一支有规模有质量的高中层后备干部生力军,报告期内新选拔163人入库,2021年以来累计推动各人才库400余人入库,逾 1/3已交流任用。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注重在重点项目中考察识别干部,选拔更多85后、90后成为中层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让75后、80后成为高层干部队伍的中流砥柱。
  3.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系统化推进队伍建设,打造数字化、复合型、专业化、高端型、综合型、国际化、工匠型等“七型”人才队伍,出台专业序列管理办法,聚焦战略落地,深化“5+N”培训体系建设,协同联动各类实战实训活动,加快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综合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推动各类人才加速向业务重点领域汇聚。聚焦转型发展方向,提升队伍专业能力支撑战略执行,大力实施“科技人才万人计划”“绿色金融人才万人计划”,加强财富队伍建设。
  六、公司业务情况
  (一)机构基本情况
  资产规模
  三明分行 三明市梅列区乾隆新村362幢 13 397 23,547
  注:上表数据不含子公司;所列示的分支机构均为截至报告期末已开业的一级分行(按行政区划排序),二级分行及其他分支机构按照管理归属相应计入一级分行数据;拉萨分行包含援藏人员。
  (二)业务分析
  1.企业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企业金融业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积极巩固基本盘,布局新赛道,深耕细分领域,在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金融力量的同时,不断夯实客户基础、优化资产布局、改善负债结构。
  (1)基础企业金融
  客户方面,客户规模持续扩大,客户质量稳步提升,呈现量质双增态势。客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报告期末,企金客户数140.1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27%,同比多增 9,333户,增量居同类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位。客户质量稳步提升,有效及以上客户56.66万户,占比保持在40%,新开户客群质量优于上年同期,报告期内累计新开户 26.76万户,较上年同期多开 4.34万户,其中日均存款不为零的新开客户占比89.82%,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输送价值及以上客户2.21万户,较上年同期多增1,212户。客户活跃度不断提高,截至报告期末,企金动户111.71万户,占企金客户总量近80%,较上年末高出近5个百分点。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截至报告期末,大型、中小型、微型客户数占比分别为5%、36%、59%,“正三角”客户体系基本形成。
  资产方面,对公贷款规模稳健增长,贷款结构持续优化,实现量价齐优。截至报告期末,本外币对公贷款(银行口径,不含票据)余额31,680.2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319.74亿元,增长20.18%,对公贷款余额、增量均列同类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首位。
  持续加大资产构建,优化业务结构。聚焦五大赛道,深化金融服务,科创金融贷款、普惠金融贷款、能源金融贷款、汽车金融(企金端)贷款、园区金融贷款较上年末分别增长31.88%、23.95%、16.16%、26.14%、27.40%。同时,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产业发展,加大贷款投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人行口径绿色贷款(对公)增速分别为36.97%、26.99%,均高于对公贷款平均增速。定价方面,强化收益管理,提升定价水平,报告期内新发放对公贷款平均利率4.30%,排名同类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
  负债方面,持续推动低成本发展主线,结构优化和成本控制取得实效。截至报告期末,本外币对公存款(银行口径)余额37,786.3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97.70亿元。
  本外币对公存款余额、增量均居同类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位。结构方面,低成本存款日均余额21,021.0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05.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92%,高于企金存款增速;本外币结算性存款日均余额19,213.6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5.90亿元。
  成本实现有效压降,截至报告期末,人民币对公存款平均付息率2.16%,较上年末下降15个BP。
  (2)绿色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绿色金融业务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集团综合经营优势,不断优化业务布局、加强产品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锻造专业能力,擦亮绿色银行名片,实现客户效益、银行效益、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助力达成“双碳”目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绿色金融客户数5.8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7.83%。表内外绿色金融融资余额18,928.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14%,其中,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8,090.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99%。
  优化业务布局。全面支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重点领域。降碳领域,积极服务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持能源行业(清洁能源与储能)、交通行业(绿色公共出行)、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传统工业(节能减排)等领域发展,截至报告期末,“降碳”领域绿色金融融资规模10,649.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81%,其中,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1,742.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43%。减污领域,积极支持水资源与固废,服务长江大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减污”领域绿色金融融资规模4,195.0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68%。
  加强产品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报告期内,公司落地多笔首单、首创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包括CCER市场重启后全国首批CCER项目开发挂钩贷款、全国碳市场首批跨履约周期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等。推广复制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全国碳配额质押融资等创新业务。落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业务291笔,融资金额87.2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落地41笔全国碳配额质押融资业务,融资金额超7.3亿元。加快数字化转型,上线国内银行业首个双碳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双碳管理平台,涵盖企业碳账户、个人碳账户、集团运营碳管理等三大功能板块,已为1,700多家企业客户创建“碳账户”,并基于企业碳账户落地碳减排挂钩、碳资产质押业务,个人碳账户开户16万户。
  锻造专业基础能力。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人才万人计划,优化绿色金融师课体系、实施分层分类培训、完善人才转化认证等工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绿色金融人才7,151人,较上年末增长197.22%。积极担当绿色金融领域“智囊”,围绕碳汇、自愿减排市场重启、碳关税等前沿领域,发布政策解读。完成《绿色金融创新案例研究》《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的探索》等课题。参与多项金融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发布《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属性认定标准》《兴业银行企业碳账户管理规范》两项绿色金融领域企业标准。
  推进集团绿色发展。发挥集团综合经营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实体企业、零售客户多元金融需求。截至报告期末,绿色个人经营贷款、绿色按揭及绿色消费融资余额248.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6%;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余额合计9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89%。报告期内,发行ESG理财与绿色理财产品 2,332亿元;通过绿色投行业务为客户提供融资 1,529.38亿元,同比增长18.12%;新增绿色债券投资规模249.92亿元,存量规模444.15亿元。
  (3)投资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围绕“商行+投行”2.0战略,聚焦产品创新和协同联动,进一步理顺客户、产品、风险的关系,服务客户在复杂化、多元化场景下的业务需求,资产构建和资产流转能力持续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大投行 FPA余额 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1%。
  债券承销保持市场领先。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7,305.73亿元,列市场第一位(交易商协会数据),市场占比8.45%;承销境外债券规模54.51亿美元,列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DMI排名数据);承销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218.06亿元,列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位(交易商协会数据);承销类REITs规模40.40亿元,列市场第二位(Wind数据)。落地市场首单碳资产转型债券、中资企业绿色日元境外债券、“绿色+科创”类 REITs、可持续发展点心债、两岸融合数字人民币债券、首批混合型科创票据等。
  并购、银团、资本市场业务持续发力。基于客户需求推动投行产品创新。并购融资投放 1,511.39亿元,抓好市场重点并购项目机遇,市场优势明显;银团融资投放1,518.42亿元,增长53.61%;资本市场业务投放374.66亿元,增长34.91%,超80%投向优质民营实体企业;落地市场首单公募REITs高管战略配售,带动良好商行收益。
  商投联动日趋完善。打通投行资产与财富资金闭环,挖掘私行、企业、同业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畅通“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价值循环链,为财富板块提供优质资产2,083.14亿元,同比增长11.61%。同时,在ESG经营理念指引下,构建绿色投行资产 1,529.38亿元,同比增长18.12%。投行业务覆盖重点集团客户 654户,同比增长7.92%;协同集团内相关部门拓展科创客群,服务科创客户580户;提升上市公司服务水平,以资本市场业务服务客户110家,同比增长32.53%。
  资产流转规模稳步增长,通过投行朋友圈打造市场资金外循环机制。报告期内,实现资产流转2,403.14亿元,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1,205.22亿元,同比增长1.45倍。
  代理推介落地789.88亿元,与77家机构达成实质合作,带动存款超650亿元、产品托管超530亿元。持续打造开放融合的代理推介业务和银团分销业务,综合化、多渠道解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
  (4)机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机构业务聚焦机构客户综合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重点业务的总对总对接,有效提升对机构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保持战略清晰,明确机构客户认定标准和管理规则,更加聚焦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坚持产品赋能,推进场景生态建设,满足教育、医疗等民生行业的综合金融需求;加深银政合作,提升财政资金链式营销、地方债财务顾问业务综合贡献度,不断推进机构业务深度经营。截至报告期末,机构客户数48,674户,较上年末增加3,071户;日均存款9,066.1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3.67亿元。
  积极布局机构业务场景生态建设,通过深度介入机构客户结算场景、覆盖上下游业务链条的方式,构建行业生态,获取结算性存款。报告期内,新取得机构业务资格200项,同比增长12.40%,其中,新增财政代理资格65项、公共资源类及教科文卫类业务资格135项。同时,通过场景生态建设、平台联动,带动企金存款年日均超过200亿元、零售客户新增超过2,500户。
  深挖支付结算潜力,提升财政资金链式营销成效。报告期内,实现财政资金链式营销承接4,347.69亿元,同比增长11.31%;营销下游客户12,813户,带动下游企业客户日均存款较上年末增长199.94亿元。
  创新产品服务,专项债财务顾问业务市场占比稳步提升。报告期内,专项债财务顾问的服务发行规模5,830.46亿元,同比增长7.5%;市场服务规模占比14.78%,较上年末提升1.4个百分点;实现资金回存2,911.48亿元,同比增长4.1%。
  (5)交易银行业务(国际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交易银行业务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发展,强化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积极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半径,做大做深场景生态,优化电子渠道客户体验,以国际业务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各项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客户基础不断夯实,服务质效全面提升。
  借力数字化转型延伸服务半径,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加速推进与核心企业产融平台协同联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打通保函应用“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报告期内国内保函业务发生额 573.80亿元,同比增长38.48%,年度线上保函开立超万笔,同比增长30.28%。聚焦企业票据管理需求,不断提升票据池智能化水平,创新推出多层级票据池,票据池业务入池量2,884.90亿元、融资业务量2,542.26亿元,虽受票据可自行拆分功能上线影响,同比略有下降,但通过发力汽车、新能源、医药等实体客群,新增签约客户 913户,带动结算性存款增长70.88亿元至334.96亿元,增长26.84%。截至报告期末,供应链融资达标余额4,312.03亿元,联动核心企业1,020户,拓展上下游客户数14,145户,较上年末增加2,485户,增长21.31%。
  推进“兴业管家”一体化服务升级,场景生态形成联动发展新格局。持续打磨一体化、综合性、开放式的“金融+非金融”线上服务平台“兴业管家”,推动流程优化,客户体验提升;充分发挥SaaS直联“成本低、周期短、秒上线”的特点,培育“客户-平台-银行”的引流拓客新模式。截至报告期末,“兴业管家”客户数119.2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9.94万户;“兴业管家”月均活跃客户数(MAU)71.4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2.16%。紧抓重点行业及关键领域相关产业变革机遇,聚焦民生和各级政府机构类客户“放管服”场景需求,打造“兴业管家”旗下的财资管理平台、教育缴费平台、医疗综合支付服务平台等总行级场景服务平台,逐步建立G(政府)B(企业)C(零售)端业务联动发展新格局。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落地企金场景生态项目5,716个,覆盖企金客户数1.92万户、零售客户数81.22万户,其中,报告期内落地项目1,000个,带动企金新开户客户数2,090户。
  完善跨境金融产品体系,推动国际业务高质量发展。构建涵盖结算、融资、存款、汇率避险、全球资金管理等各类跨境业务的线上服务体系,跨境资金池功能优化升级;持续加大对外贸新业态的金融支持力度,上线总行级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平台;推出“小微企业跨境融资”信保版,通过银保合作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紧抓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机遇,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取得新突破,跨境人民币收付量21,621.47亿元,同比增长55.97%。截至报告期末,本外币跨境结算量3,799.87亿美元,同比增长22.03%;境内企金外币日均存款93.00亿美元;境内企金外币日均贷款176.53亿美元,同比增长17.23%。
  2.零售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零售金融业务加强客户经营体系建设,深化集团内联动,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积极推进生态场景建设,持续畅通“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的大财富价值循环链,推动基础客群拓展与价值客户转化取得较好成效,经营贷、消费贷余额稳健增长。
  (1)基础零售金融
  零售客户基础夯实。截至报告期末,零售客户数10,127.6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952.43万户,增长10.38%;手机银行有效客户数5,607.6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687.28万户,增长13.97%。手机银行月活跃用户数2,252.62万户,网络金融柜面替代率96.53%。
  个人存款持续增长。公司聚焦零售客户资产配置需求,统筹推进个人存款量价的平衡发展。依托代发、收单等支付结算重点业务,提升个人低成本结算性存款。截至报告期末,个人存款(银行口径)余额13,598.9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08.70亿元,增长24.87%。其中,代发、收单客群带动结算性存款余额1,775.7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8.71亿元,增长12.60%。
  生态场景建设提速。公司紧跟国家战略重点,全面投入五大新赛道,通过公私一体化协作,广泛连接产业合作伙伴,全力构建并串联“金融+生态”场景,形成内涵丰富、覆盖高频主流场景的生态圈闭环,有效满足客户金融和非金融服务需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开立数币个人钱包505.61万个,较上年末增加424.28万个。其中,三类及以上实名钱包累计开立397.99万个,较上年末增加335.40万个。报告期内,公司建设推出代发生态服务系统,已服务企业3.5万户,创新开展数字化跨境薪酬服务,解决外籍员工收结汇难题。
  养老金融布局加快。公司围绕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业务领域,加大养老金融业务的拓展力度,扩大养老金融的服务内涵,积极探索并有效推动养老产业金融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424.91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95.75万户,增长85.42%。其中,带动新获客232.49万户,占个人养老金客户的54.72%。个人养老金产品实现了储蓄、基金、理财、保险四类全覆盖,产品数量超150支,位居行业前列。
  (2)零售贷款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零售信贷业务转型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强作业流程集约化管理,优化客户申贷支用体验,深耕做实合作渠道,零售贷款规模稳步增长,资产质量保持平稳,资产结构持续优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零售贷款(银行口径,不含信用卡)余额14,883.2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21.15亿元,增长2.91%。其中,受房地产市场整体变化影响,个人购房按揭贷款余额 10,759.1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95%,但报告期内投放规模同比增长30%;个人经营贷款余额3,254.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22%;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59.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66%。公司非按揭贷款(银行口径,不含信用卡)占零售贷款比重27.71%,较上年末提高3.59个百分点。
  深耕渠道,优化流程,稳固按揭基本盘。公司精简客户申贷材料,推动申贷放款流程线上化,提升客户体验。深化与头部房地产开发商及房屋中介机构的总对总合作,联合对公条线前置对接,稳按揭投放,报告期内按揭贷款投放1,850.45亿元,同比增长30%。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宣贯,增强客户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进件管理与贷款审核工作,强化信贷资金流向监控,防控违规转贷风险。紧跟监管利率调整政策,高效完成存量房贷重定价工作。强化存量客户综合经营,建设手机银行按揭专区,围绕存量按揭客户常态化推进综合服务,提前还款率稳步下降,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
  科技赋能,重构消费贷款产品体系。公司精简自营消费贷款申贷支用环节,搭建数字化营销体系,迭代定价定额模型,新建提额与续授信功能,推进自营消费贷款重点客群策略优化。截至报告期末,自营线上消费贷款“兴闪贷”余额232.88亿元,新增98.88亿元,同比增长73.78%,自营线下消费贷款“兴业贷”余额209.43亿元,新增124.65亿元,同比增长147.05%。同时,积极探索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领域新突破,完成基础系统升级以及产品策略优化,打造与主机厂、车企平台等渠道合作模板。
  (3)财富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零售财富业务通过丰富产品、优化渠道、完善体验不断满足客户的财富规划及投资增值需求,“客户-业务-效益”的经营逻辑不断深化,财富管理工作质效持续提升。报告期末,公司零售金融资产余额38,693.93亿元(银行口径,含三方存管市值),较上年末增长7.26%,其中零售财富金融资产余额(含三方存管市值)占比64.86%。实现零售财富中间业务收入54.99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代理类及其他中间业务收入32.87亿元,同比增长11.79%,保险中间业务收入14.99亿元,同比增长92%。
  客群经营提升。通过“人工+AI”,为各类客群、各层级客群提供“千人千面”的综合服务,持续优化向上输送的客户经营体系,提升“长尾客群-贵宾客群-私行客群”输送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零售财富产品持仓客户数 835.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17%。公司贵宾客户数442.1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09%,同比多增1.42万户。其中,零售长尾客户上迁至贵宾客户数86.90万户,零售黄金、白金和黑金客户上迁至私行客户数1.43万户;贵宾客户降级流失率19.54%,较上年末下降0.52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优化。与 289家机构达成代销合作,建立产品优选机制,重点打造兴业优选“低波”理财体系和“恒星固收”公募基金品牌体系,理财低波固收系列产品兑付收益基准达标率 100%,公募基金产品平均收益率大幅跑赢基准、位居全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个人养老金产品实现储蓄、基金、理财、保险全覆盖,产品数量超 150支,位居行业前列。报告期内,公司通过财富服务为客户创造财富增值超500亿元。同时,通过产品业务策略调整等举措提升销售能力,加大代理类产品服务,实现代销基金、保险、实物贵金属销量同比分别增长54%、31%、67%,最终推动零售财富中间业务收入实现正增长。
  数字化转型加快。从产品、客户、数据、工具四个方面持续夯实财富业务数字化底座。实现财富产品准入审批流程线上化,开展黄金客群、潜力贵宾客户远程智能化集中运营,强化数据驱动赋能,形成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财富账单”“财富体检”“财富规划”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工具底座,推动钱大掌柜成为财富业务线上经营主阵地。截至报告期末,钱大掌柜注册用户数1,851.25万户,月均MAU 64.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6%。
  品牌与队伍建设强化。报告期内,联合48家机构成立“兴业银行投教联盟”,在全市场中打响首届“11·18理财节”,线上累计参与次数近88万人次,线下举办主题投教沙龙7,700多场,覆盖客户近8万人次,进一步强化“要理财,找兴业”的财富管理品牌形象。从“建标准”“强专业”“提产能”三个维度加强财富队伍建设,并通过数字化赋能,推进客户服务更加专业化、精准化、智能化。
  (4)私人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私人银行业务聚焦企业家高净值人群及其背后的企业、家庭目标客群,加强公私同一体化经营,重视产品业务创新,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提升客户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私人银行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报告期末,私人银行客户月日均数69,158户,较上年末增加6,150户,增长9.76%;私人银行客户月日均综合金融资产8,550.1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16.64亿元,增长6.43%。私人银行客户降级流失率22.79%,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
  公私协同获客提升。公司开展公私一体化联动获客,带动私行客户累计增加9,370户,较上年同期新增2,268户,同比增长31.93%;私行联动企金新开户企金客户3,311户,较上年同期新增1,142户,同比增长52.65%,构建公私一体化商机模型,丰富全景客群分析维度,数字化赋能业务联动增长。
  服务信托创新突破。为帮助企业主解决股权传承、企业控制权统一、家企风险隔离等痛点问题,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公司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财产范围从资金、保单延伸到家族企业的股权、债权等非资金资产,围绕客户家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创新业务落地规模占比达家族办公室新增业务的62.8%,成为获客新增长点,打响兴业私人银行“人-家-企”服务品牌。
  体制机制改革落地。落实私人银行业务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综合营销、探索直接经营,推动分行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迈出更大步伐,确定首批成立23家直营中心,其中21家已投入运营。同时,通过印发直营中心建设指引,优化制度建设,构建更加高效专业的管理体系,为重点区域加大业务贡献保驾护航。
  增值服务赋能拓客。举办特色“美丽中国 兴业探访”活动、全国名医问诊活动、菁英大学研修班活动、菁英名企实习计划等系列活动,吸引私行客户近1.4万人,通过与名医、名校、名企合作,建立“人-家-企”一体化增值服务体系,以稀缺资源吸引客户,提升品牌影响力。
  (5)信用卡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丰富信用卡场景生态,加快数字化转型,重塑风控体系,提升消保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发行信用卡7,139.55万张,较上年末增长7.68%,报告期内新增发卡509.40万张,同比下降22.87%;报告期内累计实现交易金额23,244.51亿元,同比下降16.23%。
  丰富场景生态,提升用卡体验。以客户体验为核心,围绕“金融+生活”完善线上线下用卡环境。一方面,深化与互联网头部平台营销合作,通过刷卡金、立减金活动提升线上客户交易黏性及渗透率,报告期末线上交易金额占比较上年末提升5.9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特色场景和商圈建设,结合区域特点开展主题营销活动,覆盖44家分行133个城市站点。紧跟年轻人新型旅游消费趋势,开展“Citywalk”城市打卡活动,在广州、西安、泉州等14家分行落地24条属地路线。
  加快数字化建设,赋能业务转型。推进数据模型和标签体系建设,客户画像不断精准,提升“千人千面”精细化经营能力。“兴业生活”App持续引入小额高频场景,推进与“五大线上平台”互联互通,实现集团优质金融服务的共享与相互引流。截至报告期末,“兴业生活”注册用户4,834.28万户,较上年末新增1,072.91万户,同比多增10.60%。
  重塑风险体系,严控不良资产。加快风险量化模型迭代升级,总分联动构建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贷前环节优化准入政策,推动风险关口前移,加快获客模式转型,加大年轻学历客群、集团往来客群获客力度,做实获客。贷中环节加强风险监测,持续调优管控策略,提升存量客户风险识别能力,优化资产结构。贷后环节着力构建完善总分行“三位一体”清收体系,提升不良资产清收回款效能。
  提升消保水平,服务社会民生。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畅通消保服务渠道,深化投诉溯源整改。学习“浦江经验”建立领导干部参与投诉处理的长效机制,营造全员落实消保的工作氛围。报告期内监管渠道投诉同比下降16.80%。
  3.同业和金融市场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同业和金融市场业务坚持基于同业合作开展金融市场业务,深入服务同业客户、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充分发挥同业自营业务、代理业务、撮合业务优势,不断拓宽转型发展空间。同业客户合作不断深化,存管结算、资金交易、资产管理、资产托管等业务优势进一步巩固,业务结构更加均衡,协同联动更加紧密,发展模式更可持续,综合价值和效益继续提升。
  (1)同业客户服务
  同业客户合作不断深化。公司全面深入服务金融行业各领域,已与23家金融要素市场机构建立全方位业务合作关系,在持续提供高效稳定的清算、结算服务基础上,在融资服务、投资交易、系统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同业金融机构合作方面,围绕提升客户覆盖率、产品使用率和营收增长率的目标,建立分层分类的合作与服务体系,为不同类型同业金融机构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争做合作伙伴的主结算行、主托管行、主投资行、主交易行。报告期内,公司证券资金结算量21.6万亿元,各期货交易所结算量4.7万亿元,上海清算所结算量1.2万亿元,资产托管规模16.04万亿元,非政策性金融债承销270.5亿元,债券投标及做市交易超5千亿元;对境内主要行业的同业法人客户合作覆盖率保持95%以上;与全球92个国家和地区的1,174家银行协同建立了全球银行跨境服务网络,153家中外资银行通过公司成为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间接参与者,香港分行取得CIPS直接参与者资格。
  生态融合加速推进。积极落实“商行+投行”战略,携手头部非银机构,开展“投行+投资”生态圈建设。一方面,“投、承、销、托”一体化运作,债券发行承销精准对接直接融资需求,共同服务“同业客户的客户”。报告期内,金融债、ABS、同业存单等债券类资产的一级市场中标金额、二级市场交易价差收入均大幅增长。另一方面,依托“银银平台”整合集团内外优势产品、渠道资源和科技能力,深入服务市场主体在产品、销售、交易、服务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赋能“大同业大财富”生态。
  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公司着力发展“清结算+存托管”业务,此类低成本负债在同业负债中的占比较上年提升4个百分点,匹配同业客户及金融市场的结算、融资需求,保持同业负债规模稳定、成本控制得当。同业大类资产综合考虑规模、收入、资本占用、收益率等多重因素,配置不断优化,标准化产品占比保持高位,收益水平提升。
  丰富合格交易对手,并以投资有效带动存管、托管、投行业务协同发展,交易能力进一步增强。
  票据业务稳健发展。大力拓展绿色票据、商业承兑汇票,拉动票据贴现增长。同时强化利率市场研判,加大发展票据交易,进一步便利企业融资,有力服务实体经济。
  (2)银银合作业务
  公司多年来持续深耕中小银行合作,建立起广覆盖、深合作的中小银行“朋友圈”,推出“银银平台”合作品牌,在资金、产品、科技等全方位合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银银合作服务模式和可持续商业模式,将综合金融服务拓展到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成为公司重要的差异化经营特色。近年来,“银银平台”升级成为同业与金融市场统一品牌,以服务公司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为战略导向,提供投融资、资金交易、财富管理、FICC、跨境金融、支付结算、开放运营、金融资讯、科技输出等综合服务,并通过共建生态场景,延伸赋能同业客户的企业、零售客户,打造独具特色的“同业+”生态圈。
  依托银银平台数字化运营,聚合集团内外各类同业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力。公司不断丰富和完善银银平台交易生态,运营并提升投资大厅、融资大厅、交易大厅交易量和活跃度,通过深化与中小金融机构合作,丰富欠发达地区现代化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供给,有效服务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升普惠金融覆盖面。截至报告期末,银银平台各类金融产品交易量超2万亿元,引入基金产品超万只,银银平台机构投资保有规模3,66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74%,中小银行代销合作机构超470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代销合作全覆盖,行外渠道销售理财保有规模8,6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32%。
  服务同业客户多层次支付结算需求,保持市场领先优势。整合公司基础设施能力、牌照资源优势、金融科技资源和业务运营经验,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一揽子综合化的支付结算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汇收付”等银银平台支付结算业务累计合作机构超800家,报告期内累计交易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54%;为超过120家2.5层合作银行提供数字人民币服务,搭建消费支付、代收代付、金融服务、电子政务、跨境支付及联合营销六大场景,合作机构数量快速增长。
  科技输出助力开放赋能,携手中小金融机构共同成长。以“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为发展目标,推动科技输出业务模式转型升级,以财富销售、数字人民币、反欺诈、投研平台、绿色金融等为重点,打造“金融科技+数据资产+培训咨询+场景生态”能力输出新模式,共享公司数字化转型成果,探索系统融合、业务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共赢的同业合作新生态。截至报告期末,科技输出在线运行机构 234家。
  (3)资产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提升理财、基金、信托、期货等资管子公司专业能力,推进资管业务转型发展,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资产配置需求。
  兴银理财强化产品供销适配,加大低波稳健产品发行,依托集团协同优势,把握“五大新赛道”资产红利,对标海内外先进同业,加快战略性创新产品布局。投研端,在全市场、全品种投资目标下,依托“区域+行业”策略,深化基本面前瞻性研究,加强投研科技系统建设,通过研究工具数据化、数据标准化建设打造适应理财大体量资金投资的平台化、工业化、专业化现代投研体系。综合理财能力累计24个季度居普益标准综合理财能力榜首。产品端,在“八大核心、三大特色”产品体系基础上,搭建量化多类型产品线,发行“固收+优先股”等低波含权理财,持续完善主流策略产品线,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占比较上年末提升0.47个百分点至99.05%。报告期末,兴银理财管理规模达到2.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8%。
  兴业信托全面回归本源,积极发挥信托资产独立、风险隔离的本源功能及银行系信托的禀赋优势,强化银信协同与集团联动,打造“信托服务+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公益慈善”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信托公司。截至报告期末,兴业信托管理资产规模1,852.06亿元,存续信托业务规模1,828.62亿元,其中,主动管理信托业务存续规模903.03亿元,占比49.38%。
  兴业基金聚焦核心主业,持续优化固收产品布局,丰富权益产品风格赛道,重点布局指数基金、全市场型基金、FOF基金等产品。报告期内,完成QDII专户产品创设,定制发布福建省首只债券综合指数。截至报告期末,兴业基金管理公募基金规模2,618.56亿元,其中,非货基金管理规模1,928.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53%。
  兴业期货发挥期货和衍生品专业牌照功能,持续开展业务创新,发挥产品设计、投资交易、资产配置等优势,为客户提供量化CTA、固定收益、MOM组合等多种衍生品策略资产管理产品,丰富集团产品货架。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期货管理规模115.30亿元,列行业第七位(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
  (4)资金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资金业务继续巩固优势,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同时,专注打造“金融市场综合服务商”和“金融市场综合营运商”,建立“全市场、全客群、全链条、全生态”FICC业务体系。
  全面提升金融市场承分销、投资、交易、做市、衍生品、风险管理等全市场、全客群、全链条、全生态营运能力。利率债承销总量8,769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公司承销的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发行的债券规模排名前列。报告期内,与441家交易对手成交债券投标与做市交易业务5,056亿元。在债券、利率、汇率、贵金属等领域做市交易业务排名保持市场领先,持续加大做市交易与销售力度,推动交易赋能,打造交易生态圈。
  积极对接实体客户需求,提供金融市场综合服务方案。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各类客群的利率、汇率、贵金属等金融市场需求。实现同业客户种类全覆盖,与205家交易对手成交债券借贷业务12,586亿元;服务1,647家企业客户操作汇率业务,开展汇率业务8,880亿元;推动交易策略赋能产品,提高产品收益,降低负债成本,陆续推出挂钩黄金、挂钩利率浮动收益的产品等。
  加强条线内外联动,通过以投带承、以投带存、以投带托充分提升综合收益。投资地方政府债合计带动存款落地5,480亿元;投资人民币信用债和ABS带动承销募集资金4,834亿元,带动托管规模1,406亿元。持续加大对绿色债券、乡村振兴债券、小微债券、双创债券以及其他体现国家战略导向品种债券的投资支持力度,通过债券投资交易的独特优势,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助力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5)资产托管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资产托管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综合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积极助力公司巩固同业和金融市场优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托管业务稳居行业第一梯队,在线托管产品43,185只,保持全行业第二位(中国银行业协会托管业务专业委员会数据);资产托管业务规模16.0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6%。实现托管中间业务收入35.4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标准化产品规模占比接近50%,收入占比73%。重点业务行业排名稳步提升,公募基金托管规模2.28万亿元,保持全行业第三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银行理财托管规模保持全行业第二位,信托产品托管收入跃升至全行业第一位(中国银行业协会托管业务专业委员会数据);私募投资基金新增备案支数保持28家具备托管资格银行的第一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
  主动参与行业创新。保持市场前瞻性,以运营服务带动托管业务发展,落地业内首单“类QFII结算模式”ETF,成为目前行业内唯一支持“类QFII”创新模式的托管机构。成功托管外商独资公募发行的首只主动管理型绿色债券主题基金产品,整合集团零售代销以及投资资源,与管理人共同探索业内领先的ESG管理实践,将绿金委发布的首批符合《中欧共同目录》双边标准的绿债清单作为重点投资方向,提升基金对境外资金的吸引力,助力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
  协同擦亮财富银行。联动同业、零售、企金三大条线,将托管业务作为公共产品,协同推进“投承托销一体化”建设;促进财富销售与托管业务的良性循环,持续丰富财富产品货架,深化“大同业、大财富”格局构建。
  全面提升客户体验。进一步深化系统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打通市场主流的三方代销机构交易直连,提升交易自动化水平;持续优化客户旅程,升级托管客户服务系统,坚持“一客一案”服务方案,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电子直连服务。
  4.金融科技
  近三年来,公司坚定规划引领,锚定“构建连接一切的能力,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愿景,建立新体制、培育新人才、确立新方法、激活新要素、构建新底座、激发新动能,推动“数字兴业”建设迈上新征程。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完成大量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作。报告期内,公司信息科技投入83.98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98%。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科技人员7,828人,较上年末增长16.85%,占员工总数比例为13.91%。
  建立新体制,深化金融科技体制改革。设立数字化转型委员会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调整优化金融科技板块职能机构设置,落实“管运分离”要求,形成“一委三部一院一司”的科技条线组织架构运作体系,强化科技统筹管理和统一调度。通过“数字兴业”制度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转型举措落地实施。完善数字化转型考核体系,强化科技统筹管理和组织推动。
  培育新人才,优化数字化人才队伍结构。实施科技人才万人计划,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科技条线人才岗位地图,创新 BA(业务分析师)、UE(用户体验师)、低代码等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开展“学习-考试-考核”三位一体的全员数字化培训,加快培养具有全局视角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全面推广“BA(业务分析师)+SA(系统分析师)+DA(数据分析师)+UE(用户体验师)”新协同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业务、技术、数据与客户服务融合创新。
  确立新方法,持续推进企业级工程建设。按照“企业级、标准化”新方法体系,完成新型企业级架构规划,推动业务架构和科技架构重塑,推进流程、数据、模型、开发、运营“五个标准化”工作,完成“五大企架工程”主体建设,焕新“五大线上平台”,初步实现企业架构建设目标,线上平台MAU、融资余额等关键指标显著提升,数字经营管理效率充分释放。
  激活新要素,赋能数据洞察和数字化经营。加快企业级标准化数据字典建设,初步建成2.8万项企业级数据字典标准,助力提升重点领域数据质量。加强全流程数据治理,在重点领域取得成效,通过新资本协议底层数据治理压降数千亿元风险资产。持续打造企业级数据中台能力体系,建设模型管理平台,全面开展数据资产构建、模型开发及共享复用,已完成1.1万个指标标签等数据资产的纳管、发布和共享。赋能获客、营销、风控、合规等领域,强化重点工程数据支持。
  构建新底座,为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顺应“东数西算”战略,推动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云化”转型,硬件资源云纳管率达85%,支持资源灵活分配和弹性伸缩,有效支撑业务生态场景。启动超大型分布式应用支撑等高阶能力建设。实现容器云平台资源池化管理和应用统一调度。打造新一代数据中心数字孪生智能运维平台,实现IT设备全生命周期自动化运维。
  激发新动能,打造金融科技新质生产力。实施开发平台整合升级,全面支撑分布式核心等超大型分布式应用建设。推进低代码平台“兴魔方”,累计应用超500个。推进研发过程标准化敏捷化,建立“稳敏”结合的软件交付管理体系。推动用户体验贯标,发布企业级用户体验标准化设计规范。设立“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实验室,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创新及金融场景应用。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要求,夯实AI基础服务底座,开放 5大类 146项 AI能力,全面支撑和提升数字经营效能转化,其中 AI对话服务从单一智能客服推广到总分行22个场景;知识图谱服务在审计内控、智能风控、企金营销等领域形成多个落地应用。发布百亿级大模型ChatCIB,聚焦财富、投资、报告等垂直领域,上线6类数字助手,形成首批AI大模型场景赋能。其中,企金产品助手知识问答准确率达90%;研报摘要助手每年可增效54人;代码生成助手辅助集团研发人员提升研发效能;客服坐席助手可自动扩展相似问并辅助生成进线案例小结等,提升远程银行营销水平及智能运营效率。建成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合同签约系统,试点数字人民币与区块链结合应用。元宇宙创新应用系统初步建成6个数字空间场景,并拓展数字藏品服务渠道。华为及高斯开源社区联合本公司(国内唯一发起银行)发布openGauss数据库首个金融版本。
  (三)主要子公司情况
  兴业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8月,注册资本90亿元,为本公司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金融租赁业务、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接受承租人的租赁保证金、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等。
  截至报告期末,兴业金租公司总资产1,370.89亿元,所有者权益240.43亿元,租赁资产余额1,300.30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25.50亿元。
  报告期内,兴业金租公司贯彻执行集团整体战略,加强银租联动:发挥租赁牌照专业产品优势,综合服务客户、提升集团收益,报告期内与30家分行联动项目256笔、金额392亿元;联动业务余额585亿元,占比44%。致力公司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转型:启动“区域+行业”资产构建,报告期内实现投放 710.36亿元,ROA1.95%;强化风险防控,不良率1.06%,连续第五年实现不良双降;聚焦“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绿色投放占比达44%,落地行业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业务;实现船舶业务开局,产品覆盖干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气体船四大主流船型。
  2.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注册资本100亿元,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本公司持股比例为73%。经营范围包括资金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有价证券信托、其他财产或财产权信托,以及法律法规规定或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兴业信托总资产626.54亿元,所有者权益218.81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46.37亿元,净利润-6.10亿元。
  报告期内,兴业信托积极应对信托业新旧动能转换、业务模式重塑时期的各类挑战,主动拥抱变化、坚定回归本源,重新布局新三分类背景下三大业务体系,夯实数字化能力,发挥信托本源优势,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托服务。践行服务为本,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立足“受托人”定位和银行系信托公司的资源禀赋,联动母行推出“兴福家”品牌家庭服务信托,运用信托不可或缺的资产隔离功能,为广大中产家庭提供高质量服务。上线以来,兴业信托家庭服务信托落地笔数和规模均位于市场前列,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积极推进银信联动,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方法,探索“慈善基金会+慈善信托”的有益模式,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和“双碳”目标。积极开展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资本市场服务上市公司等创新业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和资产支持票据产品 35单,金额合计 312.38亿元。依托科技赋能,引领信托业数字化转型。立足母行集团强大的数字化生态,发挥禀赋优势,坚定不移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快推进经营模式优化升级、业务流程重塑再造、组织架构变革创新,以数字化赋能业务转型发展,加快在行业转型中建立数字化优势。报告期末,兴业信托管理资产规模1,852.06亿元,存续信托业务规模1,828.62亿元,其中,主动管理信托业务存续规模903.03亿元,占比49.38%。
  3.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注册资本12亿元,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本公司持股比例为90%。经营范围包括基金募集、基金销售、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资产管理和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兴业基金总资产50.62亿元,所有者权益46.85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1.68亿元,净利润4.01亿元。
  报告期内,兴业基金持续深化改革,聚焦核心主业,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将自身发展深度嵌入集团经营管理体系,助力集团高质量发展。服务母行发展,联动分行服务集团保险、券商、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客户超140家,累计为近30万的集团个人客户提供公募基金服务。加强渠道和客户拓展,构建全方位的客户画像,明确渠道和客户拓展策略,渠道业务取得新突破,个人客户数较上年末增加超300万户,互金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近90%,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深化专业能力建设,完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优化教育培训体系,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重点优化权益投资业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夯实投研核心竞争力。
  持续健全产品体系,优化固收产品布局,丰富权益产品风格赛道,报告期内创设 QDII专户产品,定制发布福建省首只债券综合指数。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落实集团一体化风控要求,建设盘中实时监控系统,探索智能化系统在风控领域的应用。
  4.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
  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注册资本53.20亿元,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本公司持股比例为66%。经营范围包括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经银行业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消费金融总资产869.31亿元,所有者权益112.85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12.30亿元,净利润20.72亿元。
  报告期内,兴业消费金融作为母行服务长尾普惠客群的重要力量,持续围绕家庭消费、乡村振兴、住房租赁、新市民服务等领域加强场景挖掘和产品创新,拓展消费信贷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消费金融各项贷款余额864.11亿元,同比增长15.34%,自成立以来累计提供消费信贷突破3,300亿元。通过交叉营销、客户拓展、数币钱包等方式深化集团联动,引导更多客户融入集团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累计为母行借记卡拓新或促活超124万笔。在巩固自营销售体系优势的同时,积极推动线上业务发展和客户结构优化,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设立专营团队、细化客户分层经营、优化业务流程等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覆盖面、市场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坚持审慎经营,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加快推进模型迭代,完善客户前端尽调及画像分析,加强风险识别、预警及存续期管理,构建全流程、立体化、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不良贷款率保持行业较好水平。
  5.兴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兴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9年12月,注册资本50亿元,为本公司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发行理财产品、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及经银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兴银理财总资产150.35亿元,所有者权益146.21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8.48亿元,净利润25.82亿元。
  报告期内,兴银理财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建设,强化渠道产品供销适配,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截至报告期末,兴银理财管理产品规模2.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超1,700亿元。服务客户财富需求,以客户为中心优化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自开业以来累计服务客户超2,500万户,为客户创造投资收益超2,700亿元。报告期内,带动母行理财业务企金客户新增超4万户、零售客户新增超88万户。加强渠道布局建设,丰富母行同业客户的财富产品货架,实现国有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代销渠道全覆盖,累计开拓中小银行代销合作机构超 470家,覆盖超过 60家城商行、390家农信机构。通过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银行等行外渠道销售理财保有规模达到8,6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32%,占比38.39%。推进数字化转型,理财业务应用系统群上线。投研交易板块,报告期内投资系统新增9项投资品种或场景,投资品种和场景覆盖率居同业前列,智能交易平台项目上线,询价交易效率大幅提升,投研交易管理功能持续完善,明确投研科技平台短中长期规划蓝图,科技赋能投研持续增强。风险管理板块,实现对产品全流程阈值偏离度、重点资产限额硬控和破净产品修复跟踪监测的数字化,明确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建设方案,以数字工具支持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其他重要子公司
  6.兴业期货有限公司
  兴业期货有限公司重组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5亿元,为本公司间接控股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交易咨询、资产管理等多项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期货总资产95.26亿元,所有者权益7.19亿元。
  报告期内,兴业期货持续发挥期货和衍生品专业牌照功能服务集团客户,服务母行客户 2,700户、服务母行拓展客户 606户。聚焦产业客户服务,制定产业服务手册,开展企金银期联动,拓宽黑色、能源等产业链发力能源金融赛道,围绕工业硅、碳酸锂产业链做好绿色金融文章,服务基础大宗商品稳价保供大局,助力稳链延链补链强链,为66家上市公司提供期货专业服务。擦亮集团“财富银行”名片,增强新品种研发和交易咨询能力建设,将套期保值、风险对冲、场外期权等作为母行服务客户的重要抓手,为客户提供量化CTA、固定收益、MOM组合等多种衍生品策略资产管理产品,丰富集团产品货架。夯实合规风控基础,搭建风控“大中台”,完善全面风险合规管理体系,增强风险管控科技建设。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在全国65个市县开展226个“保险+期货”项目,总保险金额34.56亿元,赔付金额9,109.53万元,惠及28,684户;结合银行系期货公司先天禀赋,创造性开拓“银行+保险+期货”模式服务三农。截至报告期末,期货经纪日均权益90.44亿元;资管业务规模115.30亿元,列行业第7位,连续四年为A类期货公司。
  7.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注册资本0.6亿元,系国内首家且目前唯一一家银行系独立法人研究公司,为本公司间接控股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投资咨询(除经纪),财务咨询,商务咨询,企业管理咨询,金融数据处理等。报告期内,兴业研究全面提升对集团及客户的研究赋能,加强研究前瞻引领,持续深化业研融合,不断强化投研协同,逐渐形成研究成果与业务落地相结合的完整闭环,更好地赋能科学决策、业务开展和风险判断。全面布局“战略研究、市场研究、行业研究”。报告期内,兴业研究发起成立兴业东南亚研究院,在加强宏观研究、金融业研究、绿色金融研究、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权益市场和基金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强化行业研究,已基本实现对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全覆盖,并在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医药、化工、新材料、汽车、高端装备制造、TMT、不动产等领域形成研究优势。服务集团投研协同,为集团“1234”战略体系、“三张名片”和“五大新赛道”建设提供研究支持。常态化为集团经营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固定收益策略、财富业务策略等提供形势分析和策略建议,参与行业风险准入政策的制定与修订,为重大项目出具专业建议,助力“商行+投行”战略行稳致远。报告期内,兴业研究服务已覆盖31个总行部门、45家分行和9家子公司,提供集团内报告及服务8,563篇(次),路演培训1,042次,研究员人均产出报告及服务95篇(次),并成为国家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实体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外部客户智囊。8.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15年11月,注册资本 3.5亿元,为本公司间接控股子公司,系国内首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金融数据处理,经济信息咨询服务,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报告期内,兴业数金持续深化面向集团服务、中小银行、场景生态的总体战略布局,坚定落实“企业级、标准化”要求,着力加强云原生、人工智能、多元交互(元宇宙)等关键技术领域布局,积极建设云计算、隐私计算、开放API、流程机器人RPA、区块链等基础能力,提高运营质效与客户交互体验水平,为集团战略落地和业务发展提供支撑。面向集团服务,完成投产项目134个,实现需求同比增长61%,深度实践MASA架构方法论,基本完成“五大线上平台”“五大企架工程”,推动云原生技术体系规模化应用,建成存算分离数据湖、隐私计算平台,持续提升数据时效性,升级建设企金 CRM系统,打造“获客、活客、提客、留客”一站式工作平台,聚焦科技赋能“三张名片”和“五大新赛道”发展,助力集团实现经营模式转变、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提升。面向科技输出,推动打造“1+N”金融科技生态圈,以“兴业云”为依托,涵盖支付结算、理财销售、投融资、数字人民币等“N”种场景生态服务,积极为同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持续开展金融生态产品和业务支持类软件单品推广,科技输出累计上线运行中小金融机构 325家,托管银行 174家。面向场景生态,积极构建“连接一切”的能力,自主开发并持续推广兴业园区平台,建成兴业通代发平台,推动生活缴费、企业增值服务等生态圈建设,支撑医疗生态圈、教育生态圈、数字供应链等场景生态建设,持续拓展NFT数字藏品应用场景,实现卫星遥感技术在茶叶种植、林业碳汇场景应用落地,积极推广银银数字人民币接入平台,合作银行达30家,开放银行API 2,300余个,对接外部合作伙伴8,700余家。9.兴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兴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2月,注册资本19.5亿元,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经原中国银监会核准具有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资质的省级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参与福建省内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批量收购、转让和处置业务;收购、转让和处置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债务重组及企业重组;债权转股权,对股权资产进行管理、投资和处置;破产管理;投资与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业务;受托管理各类基金等。截至报告期末,兴业资管总资产 237.78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净收入10.12亿元,净利润5.1亿元。兴业资管围绕集团特资经营融合及市场化运营,持续深耕特资主业,推进特资业务收处,探索特资经营转型,积极服务区域及集团风险防范化解,在房地产纾困、债务重组等业务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报告期内,兴业资管特资业务累计投放规模30.53亿元,收购不良债权总额78.97亿元,福建区域金融机构不良债权收购规模居全市场第二位,处置不良债权总额63.88亿元。10.兴业普惠科技(福建)有限公司兴业普惠科技(福建)有限公司(原福建省金服云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4月,注册资本1亿元,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信息技术和流程外包服务(不含金融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融资咨询服务等。报告期内,兴业普惠科技深耕场景生态平台建设和运营,以科技输出服务集团客户,以场景赋能助力集团数字化转型。打造财资管理场景系统,通过财资赋能、金融赋能和数据赋能,实现业财联动,助力各类企业数字化转型。截至报告期末,财资管理平台累计接入上线668家客户,新增314户;累计交易笔数14,441笔,新增12,441笔,累计交易金额3,343.95亿元,新增3,325.15亿元。构建普惠生态,运营“兴业普惠”,为全国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提供涵盖“金融+非金融”的全方位综合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普惠”实现场景获客,累计连接外部供应链、互联网、数字政务等各类场景平台876个,平台注册用户17.82万户,新增10.98万户;累计解决各类融资需求6.80万笔,金额2,692.16亿元,新增1,686.35亿元。同时,建设智慧农批系统,打造“农批市场数字化+公私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的行业解决方案,加快布局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服务政务场景,创新“数据+政策+金融”、政银企共创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形成地方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地方征信平台“三位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为福建、宁夏、云南等省级平台提供科技实践支持。11.兴业国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兴业国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注册资本34亿元,为本公司间接控股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资产管理、股权投资、实业投资、投资管理和投资顾问。报告期内,兴业国信资管作为集团“商行+投行”战略的重要载体,定位助力健全集团“大投行”业务体系,提升集团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发展策略稳健,坚持 “两主两辅”经营策略,初步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另类投资为辅”的投资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自身集团定位优势,加强集团内业务联动,商投业务相辅相成。重点支持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助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弘扬传承“晋江经验”,积极服务民营经济,帮助众多民营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开展产业整合。
  

转至兴业银行(601166)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