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中信银行(601998)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3-12-31
信息来源2023年年度报告
经营情况  2.9 业务综述
  2.9.1 公司银行板块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本行公司银行业务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积极推报告期内,本行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 856.58亿元,较上年下降4.02%,占本行营业净收入的 44.81%;其中公司银行非利息净收入 128.27亿元,较上年减少 4.67%,占本行非利息净收入的 22.89%,较上年下降1.36个百分点。
  2.9.1.1 客户经营情况
  本行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深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做深做透大客户,持续加强各级政府合作,大力推进中小客群建设,对公客群量增质升。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对公客户总数达115.7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03万16 17
  户,其中,基础客户 28.65万户、有效客户 15.92万户,分别较上年末增长3.36万户和1.88万户。本行设立大客户部,负责推动全行大客户 的深度经营。本行依托中信集团的协同优势,对大客户开展“一户一策”,逐户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实施重大项目管理,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围绕大客户拓链获客,精简业务流程,扩大业务授权,并配置差异化资源。报告期内,本行与一批客户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深化了对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建筑、消费等领域行业龙头客户的综合融资、财富管理、交易结算服务,并为大客户产业链上的大批中小企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金融支持。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大客户贷款余额9,511.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9%。报告期内,本行大客户存款日均余额15,559.76亿元,同比增长2.91%。政府与机构客户本行致力于为各级、各类政府与机构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积极推进数字 16指日均存款 10万元及以上对公客户。指日均存款 50万元及以上对公客户。大客户名单主要由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龙头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等构成。报告报告期内,本行全方位深化各级政府战略合作,发挥集团协同优势,深耕财政、社保、住建、教育、医疗医保等客群综合金融服务,获取各类重点资格账户超700项;在践行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地方债全流程服务协助解决政府关注的问题,覆盖产业园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等重点领域,提供地方债发行顾问服务项目超2,000个,并积极推进项目配套融资;积极推动建立中信银行数字政务服务体系,聚焦政务服务和民生服务场景,持续加快产品迭代更新和落地,带动代发人数超300万人,为零售第一战略实施提供支撑。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政府与机构客户8.60万户 ,较上年末增加0.93万户,增幅12.18%。报告期内,政府与机构客户存款日均余额13,442.05亿元。中小客户本行坚持将中小客群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不断丰富完善“政策、服务、产品、协同”四大工具箱,打造与中小客户相匹配的经营服务体系,推动中小客户经营服务取得积极成效,报告期内,获评人民网“护航中小微企业”等奖项。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加强多元化政策保障,积极推动专业化经营队伍建设,配置授信政策、考核激励等支持举措。持续强化数字化服务支撑,优化线上服务渠道,打造精准营销平台,搭建智能化营运管理体系。持续丰富特色化产品体系,推出“园区快贷”“靓号通”“‘信惠+’理财”等中小客户专属服务产品。持续完善综合化协同生态,发挥中信集团“金融+实业”协同优势,联合集团子公司打造协同合作生态体系,开展“进万企-伙伴百日行”等活动,重点面向新动能客群,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中小客户 达27.59万户,较上年末增加3.30万户,其中,21累计服务“专精特新”企业 27,144户,较上年末增加6,548户。报告期内,本行 19因本行对公客户管理需要,针对存量政府与机构客户进行了重新划分调整,年初基数已相应回归计算。
  2.9.1.2 业务及产品情况
  普惠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坚决贯彻党和国家决策部署,落实监管政策要求,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获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等奖项。
  持续加强顶层规划引导。报告期内,本行董事会、监事会审议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及发展规划,高级管理层专题研究普惠金融发展目标、思路和计划,普惠金融暨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统筹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持续提升产品服务能力。本行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试验田机制优势,优化产品研发智能信贷工厂,丰富完善“中信易贷”特色化产品体系;优化线上服务渠道,推出“信智惠”面客小程序,提升客户服务效率和体验;加大中长期贷款、制造业贷款等投放力度,满足重点领域客户金融需求。
  持续加大政策资源保障。报告期内,本行继续将普惠金融指标纳入分行综合绩效考核并将其权重保持在10%以上,配置专项奖励、费用和补贴,保持风险容忍度,落实尽职免责政策。
  持续强化风险合规管理。报告期内,本行制定年度风险合规管理策略,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推进智能风控平台迭代升级,不断提高风险合规管理能力水平。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小微企业贷款 余额 14,652.5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70.58亿元;有贷款余额客户数 30.0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 5.72万户。普惠23
  型小微企业贷款 余额 5,450.7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990.84亿元,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14.22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客户数 28.36万户,较上年末 22指小型企业贷款、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指单户授信总额 1,000万元(含)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根据《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49号)要求,自质量稳定在较好水平,不良率低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不良率。投资银行业务本行将投资银行业务作为践行最佳综合金融服务战略的重要支点,贯彻国家战略,持续加大对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综合融资支持,服务本行公司业务转型发展要求。以“专业赋能、创新高效”为理念,大力推进业务变革创新,持续巩固优势业务市场地位。报告期内,本行债券承销保持头部主承销商地位,承销规模 7,112.04亿元,24规模位列全市场第二 。科创金融业务蓄势启航,组织架构、产品创新、生态搭25建、风险控制等系统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科创金融贷款 余额 4,156.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50%。报告期内,投行表内融资投放超 1,400亿元,并购贷款余额首破千亿大关。本行致力于打造上市和拟上市公司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聚焦新能源、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战略新兴领域,通过资本市场业务提供资金支持超过 1,200亿元,与 1,011 家上市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积极挖掘 REITs、资产证券化、产权交易、改扩建等重点场景,在盘活存量资产领域提供融资超 530亿元;推出长三角区域积分卡、科创企业个人信用贷、上市接力贷、火炬贷等科创金融专属产品,大力推进项目前期贷款产品,延伸投行融资服务链条。报告期内,本行投资银行业务实现业务收入 83.02亿元,实现融资规模15,107.50亿元,创历年同期新高,获得《证券时报》“2023年度银行业精品投行天玑奖”、Wind资讯“最佳债券承销商”、中央结算公司“年度债市领军机构”等奖项。根据 Wind发布的债务融资工具承销排名。本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金融强国的战略部署,持续优化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将科技金融融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战略链条,围绕科技创新“四个面向”,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两大特色领域发力,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科创金融贷款余额4,156.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50%;服务“专精特新”企业27,144户,较上年末增加6,548户。组织架构方面,本行下发《科创金融业务发展规划》,明确科创金融整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在总行及12家重点分行设立科创金融中心,精选近200家科创金融先锋军支行,建立超过500人的专业化团队。能力建设方面,本行制定总分行科创金融中心工作指引,推动团队从项目导向和产品驱动,向体系建设和客户经营转变;梳理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和风险评估逻辑,加速建立简单、明确、有效的科创企业评价标准;报告期内举办百场行研沙龙及客户论坛活动,邀请上千家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客户参与,形成行业发展共识,强化对科创企业的深度服务能力。生态建设方面,本行持续推动与政府部门、交易所、科技园区、产业资本、私募基金等机构的合作破题,与工信部、深交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科技部签署数据共享协议,搭建科创金融高质量获客渠道;梳理专精特新、知名机构投资、上市及拟上市客群,精选目标客户,持续推进科创客群的精准营销和深度经营。产品创新方面,本行持续优化产品工具箱,推出积分卡审批模式、上市接力贷、科技人才贷、科技企业个人信用贷等;丰富特色化服务工具箱,依托“中信股权投资联盟”提供股权融资,协同中信集团券商机构提供保荐承销服务,联合外部机构提供税务和法律咨询服务,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未来,本行将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加强产品创新,坚定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着力打造科技金融的“中信”范式。本行国际业务围绕金融高水平开放战略导向,积极落实“一带一路”、自贸区(港)建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政策要求,稳步推动业务开展。报告期内,本行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联合举办“首届数字金融服务节暨第四届小微客户服务节”,双方联合签署“数字服务支持中小微外贸企业联合行动宣言”;携手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下发《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工作方案》并举办系列活动;积极参展第 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积极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出口 e贷、外向型企业积分卡及信保白名单模式,扩大服务覆盖面;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平台全年收结汇达 171.56亿美元。报告期内,本行积极参与国家外汇管理改革,作为全国首批四家银行之一,参与外汇展业改革试点工作;支持自贸区(港)建设,积极践行横琴、前海金融30条及海南自贸港金融改革政策,探索跨境业务创新;积极助力企业“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参与印度尼西亚、老挝、孟加拉、埃及等国家的出口信贷项目,报告期内实现新增投放 45.23亿元,同比增长61.02%;大力推动跨境司库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全球现金管理、跨境资金池等产品为矩阵的创新服务体系。交易银行业务本行将交易银行业务作为对公转型的重要支点,倾力发展交易银行业务,着力打造领先的交易结算能力,持续推进以“链生态、财生态、e 生态”为主体的交易银行生态体系,为客户提供更优、更新的数智化综合金融服务。链生态方面,持续巩固以资产池为核心的体系优势,全面支持新一代电票入池、出池及融资,支持灵活拆分,上线票据自动入池功能、池下未来现金流预测体系,大幅提升智能化程度;协助核心企业搭建供应链平台,整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为客户提供以供应链平台建设为特色的综合金融服务,与核心企业共建供应链生态圈;结合场景研发推出信 e采订单池融资、信 e销控货模式等新产品,满足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线上化融资需求,大幅提升企业融资便利性,促进亿元,同比增长18.10%。财生态方面,面向市场重磅发布“天元司库”服务体系,在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等 27个地市举办发布会,市场反响热烈;在2023年金融街论坛上,联合国资委研究中心、新华社等机构,成功发布《中央企业司库体系建设白皮书》,通过总结解决方案及业务实践,形成标准化指引和成熟范式,助力央企司库体系建设;持续迭代建设“天元司库”管理系统,报告期内新增资讯、发票、应收应付、汽车等 4个业务中心,累计设立 16大业务中心,包括 106个主功能模块、1,300 余个功能点,进一步筑牢市场领先优势。持续完善交易银行综合结算产品体系,持续推进收池管付重点产品研发升级,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上线 RPA 小天机器人,同时上线监管宝直联模式、银联订单支付等新产品,不断丰富场景线上化结算能力。e生态方面,本行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开展对公电子银行体验专项提升工作,围绕对公网上银行全业务旅程,梳理十大专项治理问题并推动落实;持续完善渠道客服建设,推动网银、手机银行、在线填表“AI+人工”客服服务系统开发,进一步提升客户响应质效;初步搭建渠道线上经营体系,以网银渠道为核心引入多种线上渠道,实现批量化、规模化、差异化触客,已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分行试点落地,新客登录率、交易率实现大幅提升。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交易银行客户数达 109.4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87%;报告期内,交易融资量 14,462.21亿元,同比增长19.44%;交易笔数 21,524.45万笔,同比增长7.50%;交易金额 163.41万亿元,同比增长6.89%。在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2022年金融科技发展奖评选中,本行“天元司库”数智系统荣获二等奖;在第 13 届中国经贸企业信赖的金融服务商活动中,本行获评“最佳财资管理银行”奖。汽车金融业务报告期内,本行汽车金融业务将汽车供应链视为统一有机整体,根植行业需客户经营方面,本行坚持以传统库存融资模式支持汽车流通市场,截至报告期末,合作汽车经销商突破 8,000户,再创历史新高。在传统业务优势基础上,本行近年来主动拥抱“向新”趋势,给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信贷支持和资金管理服务,与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广泛建立合作。同时,提升汽车经销商及经销商集团二手车融资业务覆盖率,落地二手车交易市场单体车商融资,以二手车金融业务繁荣二手车市场。产品迭代方面,本行贴合汽车经销商个性化需求,自主研发汽车金融“池融资”模式,迭代新车现货融资产品,推出汽车金融专项法人账户透支产品,助力汽车经销商盘活资产、降低融资成本、加速资金流转,以金融服务赋能中小微企业,促进汽车消费。提升体验方面,本行给予使用库存融资的汽车经销商提前领取车辆合格证便利,修订汽车金融融资车辆保险相关条款,提高业务的全流程线上化水平,不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汽车金融合作客户数 8,023户 ,较上年末增长15.57%。报告期内,放款规模达 5,766.86亿元,同比增长12.70%。逾期垫款率 0.09%,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本行汽车金融业务在《21 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汽车金引擎”评选活动中,连续十年斩获“最佳汽车金融服务银行”殊荣;汽车金融创新案例荣获“2023银行家年度绿色金融创新优秀案例”。资产托管业务本行秉持“价值托管”理念,深化集团协同,夯实托管归行,聚焦资管行业主战场,深耕客户经营,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加速科技赋能,提升托管客户体验。本行加大推动公募基金、养老金及跨境托管等资管类托管业务。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公募基金托管规模 2.1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077.81亿元,增量位居股份 26汽车金融客户口径调整为与本行有汽车金融业务合作且在报告期末有融资余额的汽车经销商客户,年初权益类、FOF基金、债券基金等各品类。养老金业务保持稳健增长,职业年金实现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 3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托管资格全覆盖。截至报28告期末,企业年金托管规模达 1,592.22亿元,位居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位 ;QDII类托管规模达 1,783.41亿元。报告期内债券南向通业务新增托管规模 228.77亿元,继续保持三家托管清算行首位。本行秉持“以客户为中心、数据为基石,启发数字智慧,打造价值托管”理念,持续推动托管业务数字化转型工作,通过科技赋能,打造“统一管理+智慧营运+温度服务+增值创新”的多层次托管业务服务体系。报告期内,本行托管业务实现收入 35.17亿元,同比增加 0.06亿元,实现逆市正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托管规模突破 14万亿里程碑,达到 14.6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3,080.24亿元。报告期内带动存款沉淀日均余额 2,797.21亿元,其中托管账户一般性企业存款日均余额 1,042.71亿元。资产托管业务获评《亚洲银行家》2023年“中国年度股份制托管银行”。对公财富业务本行致力于建设“领先的对公财富管理银行”,坚定以客户为中心搭建“全面、专业、领先、综合”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对公财富管理业务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本行不断加强与外部头部机构的联结,持续丰富对公财富产品货架。现已涵盖多策略、各期限的财富产品,不断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财富增值服务。本行与中信集团协同持续深化,与中信集团内头部金融子公司的合作不断加深。报告期内,推动发行多款区域主题特色产品,例如联合中信建投、信银理财发行“浙江共富共创”“成渝指数”“江苏钟灵毓秀”等特色主题资管产品,为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力量;积极发行中小客群“信慧+”系列专属理财,实现服务中小企业客户与银行轻资本转型的双赢。根据银行业协会数据排名。亿元。报告期内,累计服务客户数量超 2万户,对公财富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2.9.2 零售银行板块
  本行密切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坚持零售业务经营逻辑,深化数字化客户洞察,做大客户基础,紧密客户关系,提供涵盖“五主”关系的“金融+非金融”综合产品,强化全渠道协同服务客户,持续优化全客户、全产品、全渠道的精准适配,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报告期内,本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 835.61亿元,较上年增长1.47%,占本行营业净收入的 43.71%;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 236.44亿元,较上年增长1.35%,占本行非利息净收入的 42.19%,较上年上升 0.14个百分点。
  2.9.2.1 客户经营情况
  本行持续提升客户获取和经营能力,推进零售经营体系深化,实现客户规模持续增长。
  客户分层经营方面,本行零售客户分层经营实现全面落地,依托全渠道优势,以专业分层服务能力,实现从大众基础客户、富裕客户、贵宾客户到私行客户的价值提升,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客户数 1.37亿户,较上年末增长7.47%。
  针对大众基础客户,本行借助数字化手段持续加强大众客户服务,通过手机银行、远程助理以及 AI 外呼等线上阵地提供高效、便捷的客户陪伴。针对富裕及贵宾客户,加快推进数据驱动下的精细化客户经营,围绕“主投资、主融资、主结算、主服务、主活动”五主客户关系,推动线上线下渠道一体化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富裕及贵宾客户 428.7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88%。
  针对私行客户,本行坚持客户导向,进一步深化“五主”服务,以投研为引领不断升级资产供给和配置能力,持续丰富生态拓客场景,提升队伍专业化服务达 7.4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0.64%。报告期内,私行客户管理资产月日均余额10,312.70亿元,同比增长8.37%。
  客户分群经营方面,本行面向养老、出国、Z世代等重点客群,提供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金融和非金融综合服务,持续提升客户需求体验满意度。
  针对养老客群,本行提供全生命周期养老规划服务,倡导为年轻人打造“一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为中年人打造“一本科学的养老账本”、为老年人打造“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同时,进一步丰富养老规划服务,报告期内,迭代“幸福+”养老账本 2.0版本,实现养老全资产展示和退休后可领取资金测算,为养老客群打造一站式养老规划平台;推出“养老地图”,便捷查询周边养老机构、医疗机构、老年大学、特惠商户等信息;强化年长客户服务,联合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撰并发布国内首个《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
  针对出国金融客群,本行始终坚持“全周期陪伴式”服务理念,不断聚合生态场景优质资源,拓宽出国金融服务边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全方位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方案。报告期内,本行举办“时光有信·筑梦远行”出国金融 25周年发布会活动,凭借 25年持续深耕出国金融服务领域所积累的专业经验,深入剖析留学、商旅、境外消费人群的核心问题,根据客户需求为其量身打造出国金融全场景服务体系。推出《2023出国留学蓝皮书》,解读最新出国留学趋势,提供留学规划全链条资讯等详细内容。面对国际教育家庭,联合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及托福 ETS,推出教育展、行前会、小托福专场等官方活动,实力护航子女教育。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出国金融客群 1,104.8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4.99%。
  针对 Z世代客群,本行积极响应国家新时代青年工作战略,深入开展年轻人金融服务研究,不断完善对年轻客户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体系。基于对年轻客户需求洞察,本行持续开展年轻化“五主”产品研发及权益创新,完成年轻客群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报告期内,围绕年轻人消费需求开发的“颜卡”系列产品获客 划”,帮助年轻人轻松攒钱;为缓解初入职场年轻人资金流紧张的问题,本行推出“i卡”产品,为年轻职场人士提供专属的授信政策和包括健身、职场课程、影音视频会员在内的年轻化权益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服务超 3,200万年轻客户。
  2.9.2.2 业务及产品情况
  财富管理业务
  本行积极应对外部形势变化,坚持客户导向、价值导向,紧贴客户需求、强化客户关系,为客户创造良好的体验和回报,强化“有温度”品牌形象。
  零售理财方面,本行持续推动业务净值化转型,强化投研驱动与专业能力建设,拓展头部合作机构,为客户择优选择产品。截至报告期末,零售理财产品余额 1.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1%。其中,代销行外理财公司产品规模超 2,0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86%。
  代销基金方面,本行把握市场低位布局机遇,优化客户资产配置结构,持续进行金种子权益基金布局。报告期内,本行累计定制发售“金种子”权益基金 21只,总募集规模超百亿元,多只产品首发募集规模位列同期同业前列。基金线上化运营效率大幅提升,全面升级手机银行 APP基金频道场景、优化客户体验,基30
  代销保险方面,本行秉承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响应监管“回归本源”转型要求,坚持价值化转型,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期内,长期保障型产品销量占比 50.73%,业务结构优于市场水平。存款产品方面,本行持续优化存款产品在手机银行、个人网银等电子渠道的购买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并根据代发、养老、出国等客户触达场景及差异化需求,提供多种存款产品选择。同时,加强支付结算场景下的综合服务,加快消费支付场景建设,推动面向发薪、缴费、履约担保场景的产品功能升级,沉淀结算 亿元,增幅 12.57%。本行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监管部门对于数字化工作的战略部署,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目标,紧紧围绕中信银行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推动零售业务数字化建设。本行锚定“普及大众,慧至于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AI+金融”的发展路径,聚焦零售业务数据化、生态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能力升级,实现对全量客户的有效服务。数据化方面,本行打造标签工厂、商机系统、行为分析平台等三大核心平台,依托大数据和 AI技术,实现客户深度洞察。报告期内,累计沉淀 3,000+项标签、日均触发商机 1,000万人次、接入 14万+行为埋点,有效支持客户在合适的时间、使用合适的渠道获取合适的产品及服务。生态化方面,本行坚持从“走出去”“引进来”两方面打造生态,建设业内先进的全渠道协同运营平台,截至报告期末,引入 31家外部金融机构入驻,关注粉丝超 184万;基于幸福号开放生态积极与重点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为用户提供长期互动投教活动,加强用户对金融知识认知,打造投教服务体系;全新升级借钱频道,从客户需求出发,聚合差异化信贷产品,构建全客群、全产品、全渠道的高质量消费金融生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极致用户体验。报告期内,借钱频道整体放款量达 1,705.13亿元,其中信秒贷累计放款 1,640.04亿元,信用卡分期累计放款 23.99亿元。个性化方面,本行建立面向亿级客户的智能营销及自动化运营能力,满足亿级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报告期内,全渠道部署策略 2,296个,累计为9.44亿人次提供精准适配的产品、活动、资讯、关怀服务等多元化内容与服务。智能化方面,报告期内完成数字人财富顾问上线,全面覆盖理财和基金业务,为客户和一线理财经理提供财富投资全流程智能化顾问服务,上线以来累计完成 89万通交互咨询,整体满意度超 95%;实现资讯内容的智能分发,为客户需求打造个性化线上服务新体验。未来,本行将继续深入推进零售数字化转型,着力构建 AI生成、统一管控、自动部署、智能化交互的零售经营体系,不断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经营能力。个人信贷业务本行坚持“价值个贷”理念,坚持个贷业务是全行资产业务“压舱石”定位,有序推动个人住房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个人信用贷款三大主力产品平衡发展,支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助力居民消费升级。个人住房贷款方面,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报告期内全行住房按揭贷款年增 270.83亿元。个人经营贷款方面,持续优化产品政策及配套功能,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业务占比、扩大受惠群体覆盖面、提升业务获得性及便利度,全年个人普惠贷款余额新增 866亿元(人行口径)。个人消费贷款方面,坚持“自主场景、自主风控、自主产品”的发展原则,持续发力消费贷优质客户获取,加强存量客户经营,深耕汽车、安居等消费金融场景,保持积极稳健的营销策略,充分发挥融资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助力消费需求复苏。报告期内,本行开展多项消费贷款利率优惠活动,促动消费需求释放,累计投放利息优惠券千万余张,惠及 60余万客户。截至报告期末,个人贷款(不含信用卡)余额 17,109.0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73.58亿元,增幅 10.13%。信用卡业务本行信用卡业务深入贯彻“零售第一战略”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信用卡在“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国家政策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客户导向、价值导向,深入推进生态化经营,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服务差异化优势,引领绿色金融创新,践行“让财富有温度”的品牌主张,全面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本行信用卡业务深化零售融合,构建分中心、分行、线上渠道三持无界开放的生态化经营,携手头部平台企业开展生态化业务合作,不断丰富和完善联名卡产品体系,新发行与美团、麦德龙等企业合作的联名卡产品。全面建31设线下消费场景,升级“99365” 品牌活动,围绕餐饮、商超、加油等民生消费类场景,搭建特色商户生态,活动已覆盖全国超过 18万家门店,民生消费类价值商户交易达 8,854.65亿元;布局跨境消费场景,打造“全球消费季”“境外交易返现”等活动。围绕客户资金需求,持续丰富消费金融产品矩阵,消费分期规模持续突破。加强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矩阵,实现数据驱动下的全域经营与量化运营;建设企微客户运营平台,构建智能化客户联络生态。本行深入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积极参与银行业碳账户标准建设,“绿·信·汇”低碳生态平台成员已扩大至 23 家,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行业首创的“碳账户互通体系”。自2022年发布“中信碳账户”以来,截至报告期末,中信碳账户用户规模突破 800万户,累计减排量超过 1万吨,荣获“2023年度银行业 ESG绿色金融典范案例”等荣誉。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信用卡累计发卡 11,552.06万张,较上年末增长8.37%;信用卡贷款余额 5,206.9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02.24亿元。报告期内,信用卡交易量 27,159.95亿元,同比下降2.73%;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 594.21亿元,同比下降0.67%。私人银行业务本行私人银行业务贯彻“新零售”发展战略,坚持客户中心、专业引领,基于私行“客户、产品、队伍、服务、数字化”等体系化建设,全面提升私行经营专业化能力。私行客户“五主”服务不断深化,客户综合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持续深化覆盖高净值客户投资、结算、信贷等多元化需求的“五主”综合服务,升级“耀 性和综合贡献进一步提升。依托“四环联动”经营目标客群,多元化场景获客体系持续完善。“云企会”获客场景不断丰富,公私融合继续向纵深推进,私行客户获取同比增长78%;出国金融“少年行”子女教育服务体系持续升级,以活动助力产能,以品牌输出价值;“借贷联动”贯通私行-信用卡高端客户服务体系,实现客户双向转化和综合经营;“跨境联动”构建“在岸+离岸”服务互通机制,打造私行获客新动能。投研引领打造核心竞争力,私行客户资产配置结构不断优化。以私行投研团队为引领,从“宏观-大类资产-策略-产品”的闭环视角,实现对一线产品选销的全周期服务;进一步丰富私行标准化产品策略,优化量化、多策略和衍生品等产品供给,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持续创新升级私行特色单品,全权委托定制化产品口碑受到市场广泛认可,于报告期末存量规模超 850亿元;家族信托推出契合企业家客群的股权、股票等多资产信托业务模式,于报告期末存量规模达 665亿元。私行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一线专业化能力逐步提升。持续加强私行“私行客户经理、投资顾问、产品经理”三支队伍建设,报告期内完成投顾队伍的增量配置,打造“信投顾”专家库,以“盘访促”带动超高净值客户服务和产能提升;固化私行客户经理赋能培训体系,提升标准化、专业化对客服务能力;开展“产能飞跃”竞赛、“资配万里行”专项辅导等活动,持续为一线队伍赋能,锻造私行队伍综合产能。品牌权益服务体系持续丰富,私行中心布局加速。进一步构筑非金融服务促客成长体系,优化权益活动机制,提升客户体验。深化“让财富有温度”私人银行品牌形象,通过“私享会”“走进中信大厦”“走进理财子”系列活动,搭建丰富触客场景,打造线上线下全业务链活动体系。深化私行队伍与钻石团队融合,探索“赢回+产品”金融服务外延。私行中心加快布局,全年新批建 17家,累计批建 89家,实现国内重点区域、重点城市全覆盖。全领域、全流程的信息化平台集群;发布手机银行 10.0“私行尊享版”,为私行客户提供业内领先的线上服务体验;上线代销标准化产品量化评价系统,基于量化模型全市场遴选优质产品;探索运用大数据模型建立涵盖资产配置、非金融服务等在内的分层分群个性化服务方案,打造私行全渠道营销体系。养老金融业务本行是国内最早推出年长客户专属服务的商业银行之一,也是中国老龄协会战略合作银行。报告期内,本行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地国家养老政策,发力养老产业服务,深化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服务,打造财富管理养老金融。坚持体系先行。本行持续完善“一个账户、一个账本、一套产品、一套服32务、一支队伍、一个平台”六大支撑 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报告期内,深化与中信集团子公司的协同联动,依托中信集团养老金融全牌照优势,不断加强养老金融规划师队伍建设。开展六场“信见”对客养老规划策略会,举办养老金融论坛并连续两年发布《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坚持理念迭代。基于对长寿化、老龄化时代背景洞察,本行提出“做自己人生的 CFO”价值主张,首创“平衡收支、预防风险、规划养老、资产增值”四步财务规划法,实现资产配置方法论迭代,并应用于客户经理作业流程。坚持科技创新。本行不断加强对养老金融工具的优化升级,首创“一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通过手机银行 APP 引导年轻人平衡收支、攒好养老第一桶金;迭代“一本科学的养老账本”,同业首家实现养老全资产管理和一站式养老规划;丰富“幸福+”俱乐部功能,为老年人打造“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合理规划保障养老支出,上线养老地图功能,持续优化养老便民服务。指一个多渠道、多场景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一个算得清、管得住、投得好的养老账本,一套品类齐、功能全、质量优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一套覆盖财富、健康、优惠、学院、传承、舞台的适老服务,一支经过专业认证、服务优良的“养老金融规划师”队伍和一个有前瞻性、专业性的中信金控养老金融工206.48%,养老账本用户 309.78万户。本行养老金融服务获评“2023年服贸会服务示范案例(国家级)”,“品质养老选中信”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未来,本行将持续发力养老财富管理、养老政策支持、养老产业服务,满足居民综合性养老金融+非金融需求,构建“财富”“健康”“医养”“长寿”的养老金融服务闭环,为长寿时代居民高质量“生活型养老”提供有温度的养老金融服务。代发业务报告期内,本行战略性推进代发业务发展。持续深化公私联动机制,夯实考核、绩效、人员资源投入,分客群提升代发业务覆盖,聚焦“增员加薪”企业拓展。从企业与员工需求出发,整合行内公司、零售的优势资源,打造企业一站式代发服务解决方案。企业端持续建设“开薪易”开放代发平台,升级“智能工资条”“一键报税”等企业员工管理应用,打造企业人事与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必备工具,报告期内新增代发企业 2.76万户。个人端推出薪享卡代发专属工资卡、代发客户专属权益、代发专属理财等产品服务,不断打造“有温度”的客户服务。
  2.9.2.3 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零售银行业务按照“做大零售业务,持续释放价值贡献”的战略目标,加大个贷投放,提升服务品质,以防范化解风险、支持业务发展为目标,持续提升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
  个贷业务风险管理
  本行依托新个贷系统,充分发挥科技融合优势,不断完善贯穿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的数字化风控体系,构建个贷业务发展新势能。
  贷前环节,持续加强渠道管理,形成准入有标准、过程有管理、退出有秩序的全周期闭环渠道管理体系;在坚持个贷准入策略统一化、标准化的基础上,给予部分区域差异化政策安排,并及时动态调整。贷中环节,聚焦数字化风控能力发、监控、分析、迭代的闭环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监控和快速迭代,不断提升反欺诈效能;依托新系统实现线下风控规则线上化部署,不断提升系统的自主决策能力以及对人工环节的辅助决策水平;充分发挥总行级集中审批运营平台的规模效应,不断提高业务全流程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程度。贷后环节,依托新个贷系统功能建设,持续完善客户一体化、系统自动化的新个贷预警管理体系,实现贷后检查、风险预警各模块流程串联、闭环管理。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贷款(不含信用卡)不良余额 143.1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32.11亿元,不良率 0.84%,较上年末上升 0.13个百分点,个贷资产质量整体保持在合理水平。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
  本行信用卡业务坚持全流程风险管理理念,持续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报告期内,本行依托新技术提升数据挖掘和风险识别能力,持续迭代风险模型,提升客户风险识别度;不断优化客群结构和资产结构,提升客群细分下的精准授信管理能力;强化资金用途管控和欺诈风险防范,推动涉赌涉诈联防联控工作,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促进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聚焦实质不良清收,提升不良处置成效。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131.9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78亿元;不良率2.53%,较上年末上升0.47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整体保持平稳。
  2.9.3 金融市场板块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本行金融市场板块在紧跟国家政策方向、切实履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使命的基础上,坚持“创大利、拓大用”的核心理念,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为目标,以同业客户一体化深度经营为中心,锚定“深化融合、提升能力、做好风控、做大规模、做强效益”五大方向,构建“销售服务-投资交易-研究风控”业务体系(“S-T-R”),提升结构化能力、扩大系统性优势,服务更广大客户、创造更多更大价值。
  14.63%,占本行营业净收入的 11.33%,其中金融市场非利息净收入 188.46亿元,较上年增长2.07%,占本行非利息净收入 33.63%,较上年上升 0.35个百分点。
  2.9.3.1 客户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以“342强核行动”为经营主线,坚持“发展、改革、建设”并重的总思路,持续推进同业客户一体化深度经营,以分层分类经营为引领,不断提升客户价值贡献;以“S-T-R”经营模式,深拓机构客户销售蓝海;围绕城农商行、证券、基金、要素市场、保险五大重点领域,形成组合经营、链式营销、交叉引流业务模式,不断夯实行业经营效能;综合运用中信“同业+”、同业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MPP(移动作业平台)等数字化经营工具,通过“下乡下海下基层”,在重点行业及区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本行聚合集团优质产品及服务,赋能“同业+”线上渠道建设,扩大市场份额,不断赋能同业客户一体化经营。优质同业客户数量稳步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同业+”平台客户数量 2,840户,较上年末增长175户。报告期内,同业存款日均余额达 7,848.04亿元。
  2.9.3.2 业务及产品情况
  同业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金融同业业务积极克服同业资产收益持续下滑、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等不利因素,在严控市场风险的基础上,优化投资策略,强化负债成本管控,升级客户经营体系,业务发展稳中向好。
  报告期内,本行票据产品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普惠、绿色、战略新兴产业和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任务,办理票据直贴15,471.28亿元,服务对公企业16,777户,其中服务小微企业11,687户,占比69.66%;票据再贴现日均余额达732.1亿元,同比增长29.40%,为实体经济持续提供低成本融资渠道。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票据资产余额5,167.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91%。
  合中信集团内金融子公司进行资源整合,聚焦金融机构财富管理、做市交易、智能服务需求,积极布局“场内+场外”“境内+境外”金融市场业务,打造“精品销售商城”“金市交易云厅”“智数交流平台”三大支柱功能,围绕换新升级、客户体验、服务一线等重点环节,实现功能快速迭代,逐步形成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环价值链。报告期内,“同业+”平台全年线上业务量达 1.82万亿元,同比增加 0.75万亿元,增幅 69.48%。
  外汇业务
  本行外汇业务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支持监管政策传导落地,积极履行做市商及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规范专家组牵头行职责,助力外汇市场高质量发展,服务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提供报价交易流动性,做市交易量达2.6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00%,做市排名保持市场前列;坚定贯彻监管导向,加强市场宣传培训,引导客户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支持企业持续加强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不断丰富线上线下各类避险产品体系,提供专业全面的管家式外汇服务,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提升汇率风险管理整体能力;服务金融高水平开放,为跨境机构投资者提供涵盖外汇服务在内的一揽子方案;积极参与中国外汇市场自律工作,支持自律管理、市场规范、国际交流等各项工作开展。
  债券业务
  本行债券业务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线,紧扣客户综合融资服务功能,积极运用自有资金开展债券投资交易。报告期内,本行认真履行国债承销商职责,积极支持国债一级市场发行,维护国债基准利率曲线地位,综合承销表现连续两年稳居股份制银行第一;加大地方政府债投资力度,助力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挥投资交易专业优势,加大力度开展信用债投资,释放协同联动势能,满足本行对公客户综合融资服务需求,赋能同业客户一体化综合经营,获取效率与效益的双赢;围绕本行轻资本转型战略,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加强精细化管理,在抢抓跨市场投资机会、挖掘相对价值、灵活摆布敞口方面成效履行债券市场做市商职责与义务,持续开展双边、请求等做市报价,主动为市场提供定价基准及流动性支持,多项做市业务指标持续排名市场前列。报告期内,本行成为全市场首批“北向互换通”做市商、首批债券篮子做市商、首批利率期权报价商、首批同业存单标准利率互换做市商,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做市交易积极贯彻落实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加大推进境外机构投资者服务业务,债券通和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排名稳居市场前列,持续助力债券市场高质量开放。
  货币市场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货币市场业务大力开展本外币债券回购、同业拆借、同业存单发行等业务,不断拓展多元化资金融通渠道,积极支持中小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交易主体的短期融资需求。主动参与交易机制创新建设,进一步夯实本行市场核心交易商地位。报告期内,本行人民币货币市场交易量累计达28.08万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人民币同业存单发行量累计达9,772.70亿元,同比增长28.14%。外币货币市场交易量累计达3,077.72亿美元,同比增长20.22%;外币同业存单发行量累计达9亿美元,同比增长100.00%。
  贵金属业务
  本行贵金属业务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贵金属产业链企业需求,不断丰富业务模式,通过专业化能力为客户提供租借、保值及仓单交易服务,对客交易规模稳步增长;深度研判市场走势,不断拓展多元化交易策略,紧跟政策和监管导向,积极履行黄金进口商职责,进一步夯实黄金询价做市商地位。报告期内,本行获得上海期货交易所“优秀交易商”称号,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询价做市规模稳居市场前列。
  资产管理业务
  关于报告期内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相关介绍,请参见本章“2.8 重点领域开展情况”中资产管理专题介绍。
  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
  本行兼顾业务发展和风控需要,在投前准入和投后监测等环节,加强公司信用类债券投资业务全流程名单制管理;优化公司信用类债券授信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授信审批的独立性和规范性。本行审慎开展债券投资业务,前瞻性研判市场形势,优化投资框架,投资策略与本行大类资产配置、客户综合经营相契合,形成投资与流转的良性互动。本币债券投资以行业内优质企业为重点信用投资对象;外币债券投资以中国优质发行人海外发行的债券为重点信用投资对象。报告期内债券投资信用资质整体优良。
  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进一步优化产品端风险监测指标,持续完善理财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业务层面,通过建立合规审核机制、定期开展操作风险自评估、重检工作流程、梳理工作岗位职责以及全网扫描舆情信息等措施,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合理控制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防范上述风险对本行利益的损害。产品层面,通过开展压力测试评估、分析产品资产结构、建立流动性风险应急机制,合理控制产品运作过程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提升流动性风险应对处置能力;通过风险限额的事前、事中管控机制,实现对各类风险限额的系统刚控;优化理财产品风险等级评价标准,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确保理财产品的运作符合产品说明书的约定。资产层面,重点关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一方面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及产品净值变化,在使用好情景分析等工具的基础上做好市场风险管理;另一方面通过事前调查、事中审查、事后调查等工作,做好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合理控制信用风险。通过对资产相关风险的有效预判,提示相关风险对理财产品净值造成的影响。
  2.9.4.1 零售线上渠道
  中信银行APP
  报告期内,中信银行APP焕新升级推出10.0版本,“首页、财富、借钱、会员、我的”五大首页及核心基础场景全新改版,全面升级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智能、有品质感的服务。围绕价值主张打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幸福+养老账本”两大资产配置工具以及7*24小时在线的专业服务AI数字人财富顾问,帮助用户线上享受专业的财富顾问式服务,扩大财富管理服务外延,提供低门槛、易获取、有温度的财富管理服务,实现金融普惠。报告期内,中信银行手机APP线上月活用户达1,627.01万户,同比增长5.44%;借钱频道放款客户数达173.61万人,放款总额为1,705.13亿元。
  信用卡动卡空间APP
  报告期内,动卡空间APP 10.0焕新升级,以“核心用卡服务”为导向,优化用户服务场景,扩容消费生活生态,打造“金融+生活”一站式智慧平台,全面提升服务温度。截至报告期末,动卡空间APP线上月活用户达1,987.58万户。
  远程客户经营服务
  本行提升远程数字化客户经营服务能力,搭建企业级呼入呼出一体化平台,优化推进富裕客户财富“铁三角”远程协管模式,以专业化经营释放远程产能,整体触客量大幅增长。报告期内,远程外呼覆盖客户1,675.10万户,同比增长56.88%。
  企业微信
  本行努力将企业微信打造为“人与人”之间有温度的服务渠道,报告期内,企微渠道实现千万级容量规模,企业微信客户量达1,166.52万户,客户服务满意度达到95%以上。
  本行持续推进开放银行及生态场景建设。通过标准化、模块化、轻型化的技术对接方案(包括但不限于API、SDK、H5、小程序),将金融/非金融服务嵌入第三方合作场景中,并引入第三方服务入驻,以支撑零售、普惠金融、对公等特色产品服务的快速输出及外部合作平台资源的高效引入。报告期内,通过标准化产品服务组件与行业共建账户、财富、支付、缴费等场景超1.7万个,服务用户超5,588万人次,累计资金交易超5,113亿元。联动合作机构,进一步深化财富开放生态建设,引入多家基金公司、理财子公司、保险公司入驻开放财富平台幸福号,通过全流程的智能财富陪伴,服务用户超5.08亿人次。
  2.9.4.2 对公线上渠道
  报告期内,本行对公线上渠道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夯实客户签约、使用、售后全旅程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优化产品在线签约流程,推出免Ukey校验登录方式,支持国产统信UOS操作系统和Mac操作系统;加强信e卡、数字人民币、商旅平台、发票通、对公权益等业、财、税一体融合的产品创新,全面提升对公线上渠道开放、互联、精益、智能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对公线上渠道客户数109.4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87%,对公线上渠道客户覆盖率达93.79%。
  报告期内,对公线上渠道交易笔数2.15亿笔,同比增长7.50%,交易金额163.41万亿元,同比增长6.89%。
  2.9.4.3 线下渠道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已在中国境内 153个大中城市设立营业网点 1,451家,其中一级(直属)分行营业部 37家,二级分行营业部 125家,支行 1,289家(含社区/小微支行 32家),设有自助银行 1,529家(含在行式和离行式),自助设备 4,482 台,智慧柜台 9,131 个(含立式智慧柜台 2,871 个),形成了由综合网点、精品网点、社区/小微网点、离行式自助网点组成的多样化网点业态。在分支机构已初步覆盖中国境内大中城市的基础上,本行境内分支机构的设立重点向优路、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等国家战略,支持自贸区、口岸、新区、高新区、共同富裕示范区等重点地区经济发展。
  境外机构方面,本行在英国设有伦敦分行,在香港设有香港分行,在澳大利亚设有悉尼代表处。本行附属公司中信银行(国际)在香港、澳门、纽约、洛杉矶、新加坡和中国内地设有 31 家营业网点和 2 家商务理财中心,信银投资在香港和境内设有 3家子公司,阿尔金银行在哈萨克斯坦设有 7家营业网点和 1家私人银行中心。报告期内,本行根据战略发展规划,持续完善人力资源、业务、系统、授权、考核等境外机构管理体系,指导境外机构合规稳健经营,有序开展悉尼代表处升格内部准备工作。
  2.9.5 境外分行
  2.9.5.1 伦敦分行
  伦敦分行是本行第一家直属境外分行,于2019年6月21日正式开业,开展存款业务和双边贷款、银团贷款、贸易融资、跨境并购融资等贷款业务,以及代客即期外汇交易、货币市场交易、衍生产品交易、离岸人民币交易、债券回购业务以及债券和同业存单的投资和发行等金融市场业务,同时还提供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
  报告期内,伦敦分行根据宏观经济和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不断加强风险管控和合规管理,深化境内外业务协同合作,充分发挥 EMEA融资中心职能,扩大与本行境外子公司在一站式综合服务领域的合作。伦敦分行深入市场探寻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交易机会,在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表现活跃。在欧洲交易时段承接总行外汇交易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时段高效便捷的外汇交易服务,积极履行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职能,为市场提供连续双向报价。报告期内,伦敦分行自营交易量33
  465.01亿美元 ,代理总行外汇交易量 384.66亿美元,银行间外汇市场夜盘做市规模 125.32亿美元。业收入 2,814.84万美元,净利润 1,602.28万美元。
  2.9.5.2 香港分行 2023年6月8日,本行正式获批香港分行牌照,标志着本行在国际化战略中又迈出重要一步。截至报告期末,香港分行开业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动中。
  2.9.6 子公司及合营公司
  2.9.6.1 中信国金
  中信国金于1924年在香港注册成立,1986年 6月由中信集团收购,2002年收购当时的香港华人银行有限公司后重组成为投资控股公司,现为本行全资子公司,已发行股本为 75.03亿港元。中信国金是本行开展境外业务的主要平台,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业务,商业银行业务主要通过控股的中信银行(国际)(持股比例 75%)开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则主要通过中信国际资产(持股比例 46%)开展。
  截至报告期末,中信国金共有在职员工 2,674人,无公司承担费用的离退休职工。中信国金总资产 4,711.49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4.33%,净资产 583.30亿港元,较上年末下降2.06%。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 25.35亿港元,同比增长13.32%。
  中信银行(国际)。中信银行(国际)是一家香港全牌照商业银行,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本行不断完善全球化业务网络、提升全球服务能力、拓宽多元化收入渠道。报告期内,中信银行(国际)积极融入中信生态圈,坚持价值创造和轻型发展,打造银团贷款、中资美元债、离岸人民币交易、银行保险业务等拳头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客户基础和服务能力。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可持续发展相关贷款同比增长11.9%,参与承销与发行的中资离岸债券中,绿色及可持续债券占比为 29%(按金额统计),高于上年同期 7个百分点,在香港品质保证局“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大奖 2023”评选中荣获“杰出绿色和可持续贷款结构顾问(油气行业)”殊荣,并于中证科技 DMI举办的《中资美元债年度建和协同机制双落地,牵头成立首家境外协同平台“中信集团协同委港澳区域分会”,并担任首任会长单位,开创境外协同工作新局面。零售协同成果显著,私人银行境外服务中心作用进一步显现,高净值个人客户数实现双位数增长,新加坡分行私行中心和澳门分行保险中心陆续开业,多层次多领域协同平台搭建成形。
  金融科技转型成果显现,报告期内企业网银(COB2.0)在香港和新加坡投产上线,inMotion手机银行交易功能获得强化,财资和环球市场手机应用程序“FX Go”正式启动,电子渠道获客活客能力持续提升。
  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国际)已发行股本为 184.04亿港元,总资产 4,676.69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4.12%,净资产 535.16亿港元,较上年末下降2.15%。报告期内,实现经营收入 100.00亿港元,实现净利润 25.87亿港元,分别较上年度增长18.16%和 14.81%。
  中信国际资产。中信国际资产是一家跨境资产管理公司,以私募股权投资及资产管理为主营业务。报告期内,中信国际资产执行“控风险、提收益、降成本、减层级”的策略,加强项目及平台公司管理,有序退出并加大债权项目的清收力度,同时,继续加强费用管控,推动组织优化,持续提升团队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升收益。
  2.9.6.2 信银投资
  信银投资于1984年在香港注册成立,是本行在境外设立的全资控股子公司。
  注册资本为 18.71亿港元,经营范围主要包括贷款业务(持有香港放债人牌照)、投资业务(主要包括债券投资、基金投资、股票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并通过旗下子公司开展境外投行类牌照业务及境内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业务等。
  信银投资作为本行海外投行平台,秉承“服务母行、赋能强大、轻型发展、绩效优异的海外投行”发展愿景,持续深化投行牌照业务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已跻身香港主流中资投行行列。报告期内,信银投资持续推进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产品链和业务策略,不断深化境外投报告期内落地 185单,总单数为上年同期的 1.29倍。主动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产品服务种类不断丰富,重点渠道及客户建设稳步推进。业务表现得到市场肯定,债券承销方面首次进入中资美元债承销商全榜单前 10名位列第 6,排名创历史新高,市场影响力大幅提升。
  截至报告期末,信银投资总资产折合人民币350.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62%;归母净资产折合人民币51.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7%。主动资产管理规模折合人民币2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4%。报告期内,受资本市场及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实现归母净利润折合人民币0.1亿元。
  2.9.6.3 中信金租
  中信金租于2015年 4月成立,注册资本 40亿元,由本行独资设立。经营范围包括融资租赁业务,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租赁物变卖及处理业务等。
  报告期内,中信金租积极践行金融为民,紧跟监管政策指引,找准服务实体经济切入点,突出金融租赁特色,提前布局战略转型,提升服务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全年实现自成立以来年度投放最高、盈利最好、质量最优的崭新业绩,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报告期内,中信金租坚持“一大一小稳中间”业务策略,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在“大”资产端,加大与央企、国企造船企业和航空、航运公司合作力度,扩大在船舶、飞机等主流租赁业务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在“小”资产端,聚焦户用光伏、乘用车等普惠租赁业务,截至报告期末,零售业务余额 30.49亿元,户用光伏产品服务农户超 2万户,为乘用车上下游产业链提供金融支持。零售租赁业务的拓展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中信力量。在“中间”资产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强化对绿色环保、战略新兴、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金租包含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等项目的广义绿色租赁余额279.50亿元,占比 57.81%;战略新兴项目租赁余额 272.57亿元,占比 56.38%,企业创新发展及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业务,截至报告期末,“专精特新”领域租赁余额达 27.74亿元。
  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金租总资产 603.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91%;净资产 81.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0%。报告期内,实现营业净收入 17.84亿元,同比下降1.68%;净利润 8.38亿元,同比上升 18.31%;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0.87%,资产回报率(ROA)为 1.51%。
  2.9.6.4 信银理财
  信银理财于2020年7月1日在上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 50亿元。信银理财为本行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理财产品发行,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等。
  关于报告期内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相关介绍,请参见本章“2.8 重点领域开展情况”中资产管理专题介绍。
  截至报告期末,信银理财共有在职员工 453人,无公司承担费用的离退休职工。总资产 122.92亿元,净资产 117.11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净收入 34.80亿元,实现净利润 22.55亿元,分别较上年度下降2.05%和增长10.11%;净资产收益率(ROE)为 21.31%,资产负债率为 4.72%。
  2.9.6.5 中信百信银行
  中信百信银行是本行与福建百度博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设立的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于2017年11月18日正式开业,本行持有中信百信银行 65.70%的股份。
  报告期内,中信百信银行持续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推动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第二个三年战略规划高质量完成,迈入“资产千亿”银行队列。中信百信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出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 12 项工作举措,消费金融贷款累计投放超过“专精特新”产业发展,服务普惠小微用户达 16.53万户,为年初的 2.69倍;“政府+担保”创业担保贷创新落地,“京绿通Ⅱ”规模连续三年保持北京市场第一。
  中信百信银行致力于以领先金融科技和数智能力提供更加广泛、更易获得、更有温度的普惠金融服务,报告期内,中信百信银行首创 AI驱动的 3D数字营业厅“零度空间”,推出业内首个 3D数字人直播平台,发布 956186服务热线,迭代手机 APP关怀版;推进跨法人金融机构间数据融合试点应用,业内首次开辟数据融合安全合规路径,数据要素跨机构流动探索取得突破;发布业内首个商业银行数字化成熟度评估模型,助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引领数智化发展新风向。
  截至报告期末,中信百信银行总资产 1,125.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08%;总负债 1,041.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42%。报告期内,中信百信银行实现营业净收入 45.34亿元,同比增长14.27%;净利润 8.55亿元,同比增长30.25%;ROA、ROE分别为 0.82%、10.84%。中信百信银行连续五年获得 AAA主体长期信用评级,连续六年蝉联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企业 50强。
  2.9.6.6 阿尔金银行
  阿尔金银行前身为1998年汇丰银行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的分支机构,2014年11 月由当地最大商业银行哈萨克斯坦人民储蓄银行全资收购。2018年 4 月,本行完成对阿尔金银行多数股权的收购工作,目前本行持有阿尔金银行的股份为50.1%。
  报告期内,阿尔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建设新哈萨克斯坦”,深耕当地市场,加大科技投入和产品创新,加大跨境业务协同,坚持合规经营,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报告期内,净利润迈上人民币5亿元新台阶。阿尔金银行始终坚持为股东创造价值,继2021年首次实施利润分配后,2023年 5月阿尔金银行第二次实施现金分红,回报率继续保持在高水平。得益于良好的财务表现,2023年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阿尔金银行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从 BBB-级别提高到 BBB级别,展望稳定。
  净资产 1,179.75亿坚戈。报告期内,实现营业净收入 590.23亿坚戈,实现净利润340.04亿坚戈,总资产回报率(ROA)为 3.67%,净资产收益率(ROE)为 32.86%。
  2.9.6.7 临安中信村镇银行
  临安中信村镇银行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注册资本 2亿元,本行持股比例为 51%,主要经营一般性商业银行业务,2012年1月9日开始对外营业。
  报告期内,临安中信村镇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将优化定位类指标 作为年度主要工作任务,一手压降保证金存款占比和票贷比,一手抓大额贷款压降和小额贷款拓户。截至报告期末,保证金存款占比、票贷比、户均贷款、500万元以上贷款占比达到监管要求,1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指标持续优化。
  临安中信村镇银行积极支持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投放。截至报告期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14.55亿元,农户贷款余额 9.98亿元,合计占各项贷款 90.66%。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贷款户数 2,180户,较年初增加 53户。
  截至报告期末,临安中信村镇银行总资产 23.30亿元,较年初下降2.31%;净资产 4.25亿元,较年初增长5.26%;资本充足率 26.32%,拨备覆盖率 367.26%,拨贷比 4.57%。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 0.33亿元。
  34
  2023年12月31日,坚戈兑人民币汇率为 1:0.015583194。
  村镇银行“支农支小”定位类指标主要包括:500万元以上贷款占比不超过 10%,1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超过 60%,户均贷款控制在 50万元以内,达不到需逐年优化;保证金存款占比不得高于 10%;票贷比不得高于 15%。
  报告期内,本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将服务实体经济与把握业务机遇相结合,在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五策合一”,聚焦国家战略重点行业和领域,做专行业研究,完善配套机制,优化授信结构。持续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传导稳健的风险偏好,不断深化风险合规文化。完善统一授信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和客户集中度管控。推进审管检一体化落地实施,完善专职审批人体系,加强贷投后和风险缓释管理,提升全流程风控质效。强化全口径资产质量管控,抓实重点领域授信业务临期管理和重点客户分层分类监测,从严进行资产分类。推进风险项目化解,加大现金清收力度,在有力“稳质量”的同时,向问题资产要效益。加强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全行风险管理水平。
  控技术研发能力,推进数字化风控工具在业务端的应用。报告期内,本行持续推进底层数据治理,不断夯实数字风控基础。持续建设全面风险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信用、市场、操作三大风险系统集成管理。持续优化数字化风控工具,推进财务智能分析、风险提示等工具在贷前审批、贷后管理、风险预警、催收管理、问题资产处置等授信流程中的应用,赋能总分行业务发展。
  本行严格执行原中国银保监会《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积极开展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各项工作,夯实制度基础,优化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子公司数据整合,有序开展统计监测和监管报送。报告期内,本行严格执行大额风险暴露客户识别和分类标准,大额风险暴露相关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管限额要求。
  2.10.3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因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各类授信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贷款(含保理)、担保、承兑、贷款承诺等表内外授信业务,银行账簿债券投资、衍生产品和证券融资交易、结构化融资等业务。本行以保持资产质量稳定,提升优质客户占比为整体经营目标,以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风险为指导方针,不断优化授信结构,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强化授信全流程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将信用风险控制在本行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关于本行报告期内各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情况,请参见本章“业务综述”相关内容。关于本行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缓释后风险暴露情况、信用风险资本计量情况,请参见本行发布的《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年度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报告》。
  报告期内,为积极适应市场发展形势和政策环境变化,本行多措并举全面提升贷投后管理能力与质效,以实现持续价值创造。
  本行积极推进贷投后管理体系建设。确定2023年为贷投后严管年,扎实推进贷投后管理组织、政策、流程、技术、文化优化升级;组织开展分层分类风险管理。
  本行持续提升风险缓释管理能力。以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为契机,加强风险缓释管理体系建设,包括健全政策制度,优化押品系统,加强估值管理,开展监测预警,强化队伍建设,抓实培训考核,不断提升风险缓释管理精细化水平。
  2.10.4 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本行建立了涵盖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等各环节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密切监控市场风险,严格执行风险限额管理,及时进行风险计量和报告等市场风险管控措施,将银行承担的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本行风险偏好,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最大化。
  报告期内,本行优化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夯实市场风险计量系统数据基础,做好资本新规下市场风险标准法实施准备;积极应对利率、外汇等市场波动,持续做好风险排查和监测,有效防范和应对市场风险;优化市场风险限额分级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支持业务发展。关于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情况,请参见本报告“财务报表附注 51(2)”;利率缺口有关情况、外汇敞口有关情况及敏感性分析请参见本报告“财务报表附注 51(2)”。
  2.10.4.1 利率风险管理
  交易账簿利率风险
  本行对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建立完整的风险限额体系,针对不同产品特点设置风险价值、利率敏感性及市值损失等限额,定期运用压力测试等工具对交易账簿利率风险进行评估,将交易账簿利率风险控制在风险偏好可容忍的水平内。
  国内债券市场收益率以震荡下行为主。本行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加强市场研判,切实做好风险监测预警,审慎控制交易账簿的利率风险敞口。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包括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风险。
  本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遵循稳健的风险偏好原则,在本行风险容忍范围内,确保整体风险暴露水平可控。本行以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为依托,建立了完善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多层级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架构,风险管理策略和流程,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与缓释体系,内部控制与审计制度,信息管理系统,风险报告与信息披露机制等。
  报告期内,本行紧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化,加强对市场利率走势预判,加强对客户行为变化的模拟分析,前瞻性调整应对措施;综合运用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多种方法,从重定价缺口、久期、净利息收入波动(△NII)、经济价值波动(△EVE)等多个维度监测风险暴露水平及变化;灵活运用价格引导、久期管理、规模管理等管理工具,确保本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敞口水平整体稳定。在以上管理措施综合作用下,报告期内,本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标均在本行风险容忍度范围内波动。
  2.10.4.2 汇率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是指因汇率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本行主要通过外汇敞口分析来衡量汇率风险的大小。本行外汇敞口主要来自外汇交易形成的外汇头寸,以及外币资本金和外币利润等。本行通过合理匹配本外币资产负债并适当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等方式管理汇率风险。对于全行资产负债的外汇敞口以及结售汇、外汇买卖等交易业务形成的外汇敞口,本行设置敞口限额,将承担的汇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水平。
  本行汇率风险主要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的影响。报告期内,本行不断加外汇风险敞口,加强日常风险监控、预警和报告,将汇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2.10.5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确保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本行建立了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下设专门委员会和相关管理部门职责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清晰。董事会承担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等。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并向股东大会报告。高级管理层负责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在高级管理层的授权下,履行其部分职责。总行资产负债部为本行流动性风险的牵头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计量监测分析等具体管理工作。总行审计部门负责对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审计监督与评价。
  本行保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实施审慎、协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通过缺口管理、压力测试和应急演练、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等方法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本行实行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总行负责制定银行集团、法人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策略等,在法人机构层面集中管理流动性风险;境内外附属机构在银行集团总体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框架内,根据监管机构要求,制定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程序等并持续推动实施。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注重跨周弱环节的金融支持。货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总体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本行持续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不断提升流动性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持续做好资产负债统筹管理,坚持稳存增存,加强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总量和结构优化,统筹做好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动态平衡;加强流动性风险计量和监测,继续实施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持续推动流动性风险监管达标;加强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持续推动经央行评级信贷资产质押项目;加强主动负债管理,保持合理的主动负债结构,确保融资渠道畅通和来源多元化;持续推动金融债发行,补充稳定负债来源;重视应急流动性管理,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做好日常流动性管理,加强市场分析和预判,前瞻性进行资金安排,在确保流动性安全的基础上,提升资金运用效率。报告期内,本行综合考虑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子和外部环境因素,合理设定压力情景,按季度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在轻度、中度、重度情景下,本行最短生存期均超过监管规定的 30天。
  注:本集团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信息披露办法》(银监发〔2015〕52号)的规定披露流动性覆盖率相关信息。
  净稳定资金比例为 108.29%,高于监管最低要求 8.29个百分点,表明本集团可用的稳定资金来源能够支持业务持续发展的需要,具体情况如下:
  2023年2023年2023年
  项目注:本集团根据《商业银行净稳定资金比例信息披露办法》(银保监发〔2019〕11号)的规定披露净稳定资金比例相关信息。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流动性缺口状况等有关情况,请参见本报告“财务报表附注 51(3)”。2.10.6 负债质量管理负债质量管理是指银行以确保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目的,按照与其经营战略、风险偏好和总体业务特征相适应的原则,就负债来源、结构、成本等方面所开展的管理活动。本行负债质量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对负债质量状况进行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确保负债质量的稳定性、多样性、适当性、合理性、主动性和真实性(以下简称“六性”)。本行负债质量管理体系与自身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组织架构分为决策层和执行层,决策层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承担负债质量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负债质量的具体管理工作;执行层包括总行相关部门、分行等。本行围绕“六性”要素,确定了负债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流程,搭建了相应的限额指标体系,涵盖负债质量管理的重要监管指标。报告期内,本行高度重视负债质量管理工作,将其作为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基础,结合内外部环境及业务发展规划,持续加强对负债规模和结构变动的监测、分析和管理,坚持负债成本管控定力,着力提升量价质客的均衡发展,打造负债成本的长期竞争优势。报告期内,本行负债质量管理监管指标持续达到监管要求,保持较高的负债质量。2.10.7 操作风险管理管控能力,降低操作风险损失;促进流程优化,提高服务效率;确保业务连续,保证持续运营;降低资本耗费,提高股东回报为操作风险管理目标。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加强操作风险管控。强化操作风险日常管理,组织开展对主要业务流程的操作风险与控制评估,对操作风险易发业务环节加强风险排查,优化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建立损失数据收集长效机制,加强损失数据线索排查及历史损失数据治理,提升损失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准确性。升级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功能,强化并表子公司操作风险体系建设。开展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新标准法实施工作。进一步健全外包风险管理体系,重检修订外包目录,加强外包事项日常管理和风险评估,组织开展外包审计及全面重检排查工作,有效规范第三方合作风险管理。开展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重检,强化重要业务识别,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预案演练,落实灾备资源,加强自然灾害管理,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报告期内,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平稳,操作风险整体可控。2.10.8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纳入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行以“坚守底线、强化意识、重在执行、主动管理、创造价值”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覆盖“全员、全面、全程”的信息科技风险文化体系。本行已建立由信息技术“一部三中心”、风险管理部、合规部、审计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组成的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组织架构。本行持续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报告期内,本行未发生重大信息科技风险事件,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良好,信2.10.9 声誉风险管理声誉风险主要是指由本行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本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本行品牌价值,不利本行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报告期内,本行秉持声誉风险管理“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基本原则,强化声誉风险事前评估、隐患排查、源头管理,定期对声誉风险管理情况及潜在风险进行审视,做好预案建设和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在声誉风险处置中,快速响应、协同应对、高效处置声誉事件,主动回应媒体和公众关切,及时修复受损声誉和社会形象;持续加强声誉风险常态化建设,举办多层次、差异化的声誉风险培训和演练,强化各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声誉风险防控能力;做好声誉资本积累,加强品牌建设,聚力传播“让财富有温度”的品牌形象。2.10.10 国别风险管理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本行债务,或使本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或资产存在遭受损失,或使本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本行制定了完善的国别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国别风险。本行识别和计量跨境授信、投资、表外业务中存在的国别风险,对已开展和计划开展业务的国家(地区)定期进行国别风险评估和评级,设定合理的国别风险限额,定期监测并合理控制国别风险敞口。报告期内,本行修订完善国别风险管理制度,优化国别风险评级方法,持续评估和监测国别风险,及时进行国别风险评级和限额的重检和调整,开展国别风险压力测试,将国别风险控制在可承受水平。2.10.11 合规风险管理合规风险是指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董事会是重大合规事项的决策机构,对本行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负有最终责任。报告期内,本行从严落实监管政策和要求,锚定“风险为本、合规并重”管理转型目标,持续完善合规风险治理机制和管理流程。全面落实监管政策,及时对资本新规等监管新规完成内化,编制《合规政策速递》10期,有效强化政策传导。全力配合金融监管总局完成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后续整改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即查即纠、立查立改。加大新产品、新业务及重大项目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在合规框架内支持业务创新。开展监管政策执行、屡查屡犯典型问题等重点领域风险集成整治,进一步夯实合规经营基础。董事会定期审议内控合规报告,指导统筹推进风险合规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员“正己守道”合规价值认同,强化合规经营理念。2.10.12 反洗钱本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法人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等反洗钱法律和监管规定,深入践行“风险为本”反洗钱管理理念,持续强化反洗钱内控与洗钱风险管理,全面提高反洗钱管理水平。本行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认真履行法人反洗钱责任,坚持党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统筹谋划部署反洗钱工作,持续推动“风险为本”管理转型。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三道防线”联防联控、总分支各尽其责,共同推进根源性问题整改,提升管理靶向性和精准性。报告期内,本行自上而下积极落实反洗钱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要求,不断优化反洗钱内控制度,修订印发《总行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持续开展“制度、产品、系统”反洗钱审核,促进洗钱风险关口前移;完善反洗钱授权管理机制,加大对子公司反洗钱监督管理力度;开展三大重点领域反洗钱专题排查,堵截风险漏洞;全面推行零售客户评级尽调管控一体化作业模式,纵深推进反洗钱减负增效;持续优化可疑交易监测模型,建立异常监测体系;升级优化反洗钱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对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各层级人员的反洗钱培训 1,200余次,聚焦监管热点开展 2期反洗钱宣传,有效履行商业银行反洗钱义务主体责任。2.11 重大投资、重大收购、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事项报告期内,除本行经营涉及的信贷资产转让等日常业务外,本行不存在其他重大投资、重大收购、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事项。2.12 前景展望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预计保持恢复向好态势。虽然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等困难挑战,但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继续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2024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将朝着压力减小的方向发展,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差处于收敛,客观上有利于拓展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随着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有望进一步巩固,为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本行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定服务国家战略,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助力金融强国建设;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轻资本转型,优化客户结构,强化客群建设,稳定资产质量;聚焦发展动能活力,深化组织体系变革,推进人力资源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及数字化赋能;聚焦平安中信,不断完善风险内控管理,提高抵御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2024年全年资产增速预计6%左右,总体经营保持稳中有进,资产质量稳步向好,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上述预测涉及的未来计划、2.13 结构化主体情况未纳入本行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有关情况,请参见本报告“财务报表附注54”。2.14 根据监管要求披露的其他信息系统重要性银行信息披露
  202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3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本行入选名单第二组,与上一年度保持一致。根据《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要求,本行应于入选后通过公开渠道披露上一会计年度各项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以下为本集团2023年各项参评指标。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2022年12月31日注:本表评估数据根据《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银发〔2020〕289号)口径计算,部分指标数据与2022年年度报告及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数据存在差异。本行致力于以高质量的公司治理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本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把加强党的领导有机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不断健全公司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公司治理体制机制,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加快提高公司治理效能。本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规范运作、尽职履责,各治理主体既协调运转又相互制衡。董事、监事履职渠道进一步拓宽,履职方式进一步完善,履职能力进一步强化。本行高度重视并有效发挥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的监督制衡作用,充分保障其法定权利。本行董事会持续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接受监事会等各方监督,充分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强化风险防范履职。紧扣国家战略导向,持续加大对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中长期、民营企业、乡村振兴、普惠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健全完善全流程战略管理体系,按照本行 2021-2023年发展规划及“342强核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战略目标收官落地。聚焦价值创造,深化价值经营,进一步加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业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轻资本转型发展和金融科技综合赋能全面升级,促进业务结构更趋协调稳固。面对外部复杂环境,董事会坚持审慎的风险管理理念,进一步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本行监事会按照“做实监事会功能”的指导思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公司章程规定,围绕全行发展规划和中心工作,立足法定地位、法定职责、法定义务,持续完善顶层设计,优化监督工作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监督力度,深入开展履职监督与评价,加强监督能力建设。通过全面梳理和细化法定监督事项,持续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履行监督职责,确保监督工作有的放矢、重点突出,积极提升监督质效,有效维护了本行、股东、员工和社会等各方利益。报告期内,本行组织董事、监事、董事会秘书参加了上交所、北京证监局等外部机构组织的培训,培训人员合计 45人次,开展分支机构、子公司调研 17人次,调研质效进一步提高。本行公司治理机构设置和运行情况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及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的相关规定不存在重大差异,不存在监管机构要求解决而未解决的重大公司治理问题。前期,本行严格按照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的公告》(证监会公告〔2020〕69号)要求,根据本行实际情况开展自查,并按时提交了自查结果。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兼任情况已整改完毕。
  

转至中信银行(601998)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