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虹科技(688039)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5-06-30 | 信息来源 | 2025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以智能视音频技术为核心引擎,持续深化“AI+大模型”驱动的大视频技术矩阵研发,通过算法突破、算力优化与场景化应用创新,构建了覆盖视频采集、生产、传输、处理到交互的全链路视频解决方案。依托实时编解码技术、深度学习、边缘计算、生成式AI的深度融合,公司不仅攻克了超高清视频低延时传输、视频超级压缩、多模态数据协同分析等行业难题,更在传媒文化、工业与卫星、智能网联汽车三大战略领域实现了技术赋能的价值闭环。 1.财务业绩表现 报告期内,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得益于AI多模态大模型相关新业务的快速拓展及其带来的收入结构优化,尤其在传媒文化领域所带来的收入增长明显。公司基于自研BlackEye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推出了一系列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在三大业务方向上均实现不同程度的落地,新产品新业务有效带动整体毛利水平提升。与此同时,公司主动收缩毛利率较低的传统业务规模,进一步推动业务结构向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型。此外,得益于客户结构的不断调整,本期销售回款速度加快,销售收款规模同比增加,经营性现金流亦同步改善。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3,297.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70%,毛利率提高了8.83个百分点,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亏损额3,562.64万元,经营净现金流量较上年同期增加3,390.52万元。 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和经营性现金流的改善,不仅体现了公司前瞻性的产业布局能力,更验证了技术驱动型业务在盈利能力上的可持续优势。未来,随着公司各个业务方向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公司盈利结构有望进一步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业务倾斜。 2.经营情况分析 随着5G网络、卫星互联网等移动通信技术的持续演进,视频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革新浪潮,视频应用正逐步向多行业延伸。公司通过“技术深耕+场景裂变”的策略,持续强化在智能视频产业生态中的核心地位,为各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视频基座能力。 (1)传媒文化业务拓深在AI+大模型的升级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重构视听传媒产业的价值链,公司率先完成技术架构的战略升级,打造了行业领先“AI大模型+超高清+空间计算+国产化”的四维融合引擎技术矩阵。基于该四维引擎,公司传媒文化业务正从软硬件供应商全面升级为智能视频生态服务商,通过构建“技术+平台+运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深度参与超高清视频产业升级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根据行业分析,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突破,公司已在该领域建立起显著的先发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传媒产品体系实现了从单一编转码设备向“智能中台+云平台”的跨越式升级,推出行业首个“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AIGC智能内容生产系统”,助力客户实现视频生产效率的提升;国产化产品市占率进一步突破,广电国产化替代市场空间巨大,公司成为广电领域信创替代首选品牌。另一方面,公司基于“百城千屏”生态布局,正在构建覆盖全国的户外超高清大屏运营网络,已覆盖多个城市,公司独创“联网播控平台+内容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从硬件建设到流量变现的完整商业模式。公司正通过技术标准化、平台生态化、运营商业化的方式,持续扩大在传媒文化领域的领先优势。 公司的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及ShowbizAI创作平台,实现视频、音频、图像、文本和三维模型等跨模态内容的推理、智能生成与编辑,BlackEye不仅提供了文本生成、文生视频、文生音乐、图生视频、视频生视频、图生3D模型等原创生成式算法,还为用户提供了AI视觉增强、AI横竖转换、AI智能集锦、AI慢动作、AI擦除替换、AI图文包装等内容创作工具,显著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目前,该产品已深度赋能广电机构、电信运营商、融媒体中心及互联网视频,在赛事转播、内容创作、短视频生产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用户运营转化提升。 公司在传媒文化领域多年的专业级视频技术积累,目前正在逐步将其转化成其他工具化产品,降维覆盖到更多应用场景,为更多的大视频行业用户使用。 (2)工业与卫星业务快速跨行业拓展 公司工业与卫星业务,主要针对工业物联网和卫星互联网多场景的视频传输处理,聚焦于视频压缩终端产品(边缘端+中心端)、视频超低延迟编码平台在各垂直行业的应用。覆盖行业包括:卫星通信、轨道交通、煤炭、铁塔、电网、电力、环保、铁路、应急、远洋船舶等视频巡检、视频传输通讯、远程控制等。 边缘端超级压缩盒子,采用公司核心的智能动态编码算法,在保证画质无损的前提下,实现视频流码率压缩比达90%以上,支持各类视频编码标准,适配卫星、4G/5G等低带宽信道传输,尤其在超窄带卫星传输中有明显优势;同时,通过低功耗轻量化设计,支持工业级宽温和防震抗干扰,实现端侧实时编码与预处理。视频压缩产品除接入固定摄像头视频外,还适配无人机、机器人、IPC等设备接入,通过视频超级压缩与超低延迟融合处理,实现各类无人装备的超远距离的远程控制。 中心端超级压缩服务器,支持多路视频并发处理,提供分布式转码与智能分析能力,响应延迟极低,在视频大数据存储领域,通过视频超级压缩技术有效降低带宽成本、降低中心端算力成本、降低视频存储成本。 此外,随着大模型的不断推广应用,公司将自研的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与DeepSeek-R1及DeepSeekJanusPro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工业与卫星场景中的视频处理与AI分析准确率。 公司在工业与卫星方向自主研发部署了行业端侧大模型,针对垂类细分场景,如对卫星、应急、无人机、机器人等视频压缩回传场景进行模型调优,部署在当虹端侧智能盒,完美兼顾了“视频超级压缩+视觉AI识别”双重业务需求,效果显著,召回率和准确率均超过98%。 公司正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全面赋能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构建了覆盖“城市治理中枢平台+基层减负服务+资产管理”的完整产品矩阵,公司自主研发的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系统已在全国多个省市成功落地,通过与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的深度生态合作,构建起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能力。基于“DeepSeek+虹小智”政务AI大模型的双模引擎创新,公司开发了社区基层减负平台和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社区基层减负平台凭借“虹小智”梳理的社区人口底数治理“一本账”,让社区工作人员减少数据填报工作,还能让现场走访找人更加精准,实现社区行政负担明显降低;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围绕摸清家底、动态监管、盘活增值三大核心目标,实现国有资产盘活率提升的显著成效。公司正通过“平台+AI+生态”的创新模式,在社会治理中构建持续领先的市场竞争力,未来相关业务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 (3)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车载智能座舱领域业务开展有序推进,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逐步提升占有率。公司在视频压缩、多屏帧级同步播放、多屏交互、视频能力提升、流媒体视频播放、视频超低延时、沉浸式视听等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能为智能座舱提供更全能、更沉浸、更智慧的驾乘体验。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合作伙伴,整合海外生态资源,提供全球化音视频技术方案及内容结合的沉浸式娱乐座舱产品。 结合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核心需求,将公司的视频超级压缩、超低延迟编码、视频娱乐等技术能力快速上车,将更多AI相关的功能应用到车端。充分挖掘视频AI应用场景,实现座舱全链路音视频技术赋能,提供集安全与娱乐为一体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基于公司发布的“DeepSeek+BlackEye”多模态大模型,开展当虹座舱端侧大模型落地,为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带来了全新的智能和互动体验提升,通过持续压缩和优化,解决智能座舱应用面临的算力、算法、数据层面的挑战。 3.技术创新 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重视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4,243.93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31.92%。本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数24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60.00%。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552项,已授权208项,包括5项国外专利和203项国内专利;累计申请软件著作权535项。与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共建国产化AI生态,参与制定多项国家/行业标准。 在智能视频技术体系上,自主研发的BlackEye多模态大模型持续优化,重点研发细分行业轻量化多模态端侧模型,实现视频、音频、文本、图像、3D模型的跨模态生成与理解;视频超低码率编码技术压缩比不断提升,视频画质增强不断优化;面向6G的星地一体通信,实现星地协同视频传输技术突破等。 非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指标变动情况分析及展望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