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矿新能(688779)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核心供应商,公司持续深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关键材料的研发制造,在新能源产业链中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在全球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公司牢牢把握“双碳”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构建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与持续技术创新,确保产品性能始终领先行业标准。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性增长及储能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锂电池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周期,公司未来将充分受益于产业链的爆发式增长,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价值回报。 报告期内,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同比增长9.3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1,051.2GWh,同比增长21.5%。 在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需求的驱动下,2024年锂离子电池市场实现快速增长。根据EV Tank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为329.2万吨,同比增长32.9%,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整个正极材料中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3.7%,较2023年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面临国内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市场竞争持续加剧、技术迭代加速升级及上游原材料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多重挑战,公司阶段性业绩承压明显,营收规模同比收窄,亏损幅度有所扩大。但公司在产品结构优化、新型材料研发等关键领域仍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为穿越产业周期波动、重构价值增长曲线奠定了战略基础。 (一)以业务生态重构赋能价值增长极 2024年锂电正极材料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公司以“稳份额、拓增量”策略为导向,通过精准布局和运营提效实现结构性突破,2024年全年实现正极材料销售7.1万吨。 在核心业务领域,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保持稳中有升,高功率、高电压三元产品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款产品在行业主流客户完成量产导入,实现规模化稳定量产,钠电正极材料实现批量供货。同时,公司坚持磷酸铁锂材料产品的研发与升级,以满足下游车企及储能系统客户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需求。磷酸铁锂6万吨产线年末实现满产,成功打入行业头部客户供应体系,构建起三元正极材料与磷酸铁锂“双轮驱动”业务格局。 在战略新兴领域,公司积极加速电池材料技术成果转化,9系超高镍产品打开市场,通过国际高端客户的车用动力、电动工具、无人机及载人飞行器等多项严苛验证,率先布局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已实现批量出货,完成了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突破。超高镍、高倍率三元正极材料已成为公司增长新引擎。富锂锰材料、全固态、半固态材料等下一代电池材料研发迈入新阶段,部分产品已批量供货,为公司保持市场先发优势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公司将以尖端技术为支点,以创新产品矩阵为引擎,依托全球头部客户生态圈的战略协同,通过数字化精益管理体系的深度赋能,在国家能源革命主航道上构建全链条价值输出体系。通过“技术-产业-生态”三位一体的创新范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杆样本,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二)以持续科技创新赋能发展内生动力 公司深耕锂电正极材料领域十多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多层级科技创新平台矩阵,系统构建“人才-平台-转化”创新体系。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进大批科研人员,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300余名,公司聚焦新能源电池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前沿技术储备,同步推进现有主力产品升级和下一代技术开发,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投入规模化生产,依靠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18项、实用新型专利44个。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实现产品迭代与工艺升级双突破:磷酸铁锂产品实现技术革新,生产成本显著下降;高功率、高电压三元材料突破技术瓶颈,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蓄势待发;超高镍正极材料通过技术改进及工艺优化,产品性能达行业主流水平;钠电正极材料技术水平达到行业领先,实现批量出货。前瞻性技术布局成效显著,富锂锰材料、全固态、半固态正极材料等研发进入快车道。 (三)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价值创造 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新一代高电压三元低钴单晶正极材料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高功率型三元正极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两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固态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正极材料技术分链,深度参与工信部固态电池产业化专项;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退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设施拆解示范生产线建设》顺利通过综合绩效评价。作为核心单位承担湖南省“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氧化物基固态电解质材料及固态电池开发》;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重点攻关《全固态电池用高镍正极材料开发》技术瓶颈;牵头实施中国五矿战略前沿项目《高比能富锂锰基前驱体及正极材料开发》。 公司主编的行业标准《固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已成功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立项,主编的行业标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入选国家层面绿色工厂评价标准清单。全资子公司长远新能源获评“长沙市扩能升级研发中心”。 (四)以深化多元合作赋能战略推进 构建全球化资源保障体系,打造“资源-材料-回收”闭环产业链。联合丰田汽车公司、明和产业(上海)有限公司及长沙矿冶院签署四方投资协议,共同开展退役电池回收业务。从国际趋势看,欧美等地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将推动产业变革,不远的将来会出现大规模电池退役潮,公司提前布局的电池回收网络不仅能够满足循环经济要求,更能通过资源再利用显著降低处理成本,这种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解决方案,将在持续发展中赢得市场主动权。 通过多元化布局打造具有韧性的原料获取渠道,参投金川镍钴引战增资,在基础材料端形成稳定可控的供给能力;与法国阿克森斯签署建设合资工厂的协议草案,受邀参加“选择法国”峰会,深化欧盟新能源产业链合作。 (五)以提升品质管控赋能品牌建设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秉持“质量立企”的发展理念,通过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创新开展“全面质量知识竞赛”、“精益改善评比”、技能比武、QC活动竞赛等特色活动,形成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质量生态。 通过建立三级质量目标管理体系,配套实施专项审核、红黄牌预警和PDCA循环改进机制,实现质量问题从发现到整改的闭环管控。特别是创新推行质量责任网格化管理模式,将质量指标分解至生产单元和个人,配套实施重大质量事故“一案双查”问责机制,既追究直接责任又倒查管理责任,切实筑牢质量防线。凭借卓越的质量管理成效,公司荣获“第三届长沙市市长质量奖”。 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变动情况分析及展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