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力合科技(300800)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4-12-31
信息来源2024年年度报告
经营情况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环境治理,监测先行”,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随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国产科学仪器设备攻坚战、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等战略任务的实施,催生环保、水利、水务、住建、市政、工业、农业农村、卫生疾控、公安禁毒、应急管理等行业新的监测需求,推动环境监测空间向空天地海一体化全面延伸,环境监测领域由单一介质逐步向环境全要素监测发展,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向高精度、痕量化方向提升,环境监测仪器装备向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智能化快速检测分析装备需求不断扩增。为保障生态环境监测“真、准、全、快、新”,亟需推进环境监测技术创新、装备国产化攻关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生态环境精准化、专业化以及动态化监管。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监测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拥有“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南省环境自动监测仪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是中科院牵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单位。多年来,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战略,重视研发投入,依托成熟的研发团队和多年的现场应用经验,形成了突出的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优势。公司具备环境监测核心仪器的开发与制造、环境监测系统自动化控制与集成、环境监测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并提供环境监测系统运营服务和第三方检测服务,公司全面的产品及服务结构,可以满足客户对环境监测系统和服务的多样化、系统化需求,增强了客户黏性,促进公司各项业务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度,公司紧密围绕年度经营计划,进一步夯实核心业务,持续推进技术研发,丰富产品结构,创新产品线和
  行业线,拓展应用场景,克服不利影响。实现营业收入 77,388.82万元,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15.01%;,期末总资产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3,981.4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56%。本年度公司提升大气监测系统的建设及服务规模,营业收入有所增长,公司持续加大研发、营销体系建设及新场景示范推广的投入,销售、研发费用等同比增加,导致公司净利润有所下降。
  (一)深化高端需求解决方案营销战略,引领环境监测新业态创新实践与广泛示范 持续巩固在高端需求整体解决方案营销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前瞻性的视野和不懈的努力,积极探索并成功推动环境
  监测新业态的创新实践与广泛示范。人工智能与自动监测深度融合。报告期内,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布局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目前在水环境、大气环境、海洋、供水、卫生疾控等领域已取得多项技术与装备创新突破,包括持续优化和拓展智能采样产品体系和全自动实验室等成套采测系统,不断拓展智能采测模式在各业务领域和应用场景的功能适用性;突破创新颗粒物激光雷达监测技术、攻克AI视频图像识别等技术,补充空间大尺度检测技术及装备能力;推出城市污水病毒富集仪和大气“环境空气颗粒物(PM /PM )在线监测系统研发”,并通过中国环境保护产品认证;围绕大模型智能体、智景应用。针对新领域拓展,储备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饮用水嗅味预警及精准定量技术等新检测技术,在供水、厂网河、水生态、海洋领域逐步打造成体系的产品。同时引入先进技术与设备,对解决方案进行持续优化与创新,特别是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预测、物联网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组建,有效提升了解决方案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市场持续拓展与深化。报告期内,公司在持续深化水质监测领域的同时,开拓大气监测、智慧实验室、污染源、疾控、海洋等增量市场,并在大气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承担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运维项目。在全国各地建立一批综合性示范项目,取得较好推广成效。水质监测市场向纵深推进。持续发挥公司水质监测优势,新一代新型智能水站应用,构建“智能无人运维”的“数智化”新模式。水质实验室业务方面,结合“两融”全面推广“智能采测”,并在湖南、云南、江苏、重庆等多地应用。精细化管控与智慧决策服务项目在多地取得显著应用成效,持续深入“设备+服务”管控模式,助力全国多个城市水质监测监管与达标。水文水资源监测监管方面,通过构建库区水环境监测体系,推进水文水质监测自动化、实时化、智能化水平,保障长江丹江口库区“一库清水永续北上”。农业面源监测监管方面,通过构建“田块-沟渠-塘-浜-河流”立体监测网络,开展水质水量监测,实现面源污染防控决策平台的可视化展示和常态化运行。大气市场取得新突破。承担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运维项目,开启智慧化转型应用。公司承担云南、湖南、山东等多地省控站运维项目,丰富了大气业绩及团队建设;延续了湖南长沙及江苏宜兴大气管控服务项目;坚持大气问题为导向,从客户需求出发,形成了一套“监测—溯源—精细化管控”的大气污染综合管控服务体系。同时,契合国家“数智化”转型政策,开展了大气智慧监测试点应用项目。新领域取得新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水生态、疾控监测、噪声监测等形成业务销售,积极与疾控、住建、水利、公安等部门建立监测业务合作关系。同时,公司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开拓海外市场,产品和技术已在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示范推广与应用。在环保领域,重点构建以“无人化”为目标的“智能无人采样+智能无人分析+智能无人运维”的“三智一体”新模式,推进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在北京、天津等地打造了智能水站示范点位;在北京、河北、江苏等省市地方站联合开展智能无人采样器应用示范;在沈阳市站、重庆市站、北京市站联合开展智能无人实验室应用示范。协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按照“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总体部署,公司负责多套地下水智能管控终端的建设,分别在广东省、云南省等地开展地下水试点示范。打造“核心装备、运维管理、数据应用”数智化的臭氧与颗粒物协同监测体系,在多地开展智慧气站试点工作。在智慧水务领域,围绕城市排水管理需求,构建"源-网-厂-河"全链条智慧化解决方案,实现排水户动态监管、管网健康诊断与监测预警、闸泵站智能调度、污水厂智慧运营及河湖生态治理的闭环管理,在山西、云南等多地开展示范应用与推广;围绕供水安全全过程监测监管,在重庆、河南、北京等地开展全域供水安全水质自动检测和过程在线监测装备的示范应用。在智慧水利领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江流域、漳卫南运河等重点水网工程,开展水质水文水资源综合监测监管推广应用。此外在海洋监管、农业面源、过程控制、卫生疾控等领域,我们也成功开展了示范项目建设,形成了明显的复制推广效应,为守护环境安全、卫生安全、人居健康等提供更多科学精准、协同高效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二)持续推进技术研发,发掘引导客户需求
  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视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坚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贴近市场,发掘、引导客户需求,
  继续保持技术创新领先势头。报告期内,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仪器设备国产化、拓展产品适用领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核心部件国产化方面持续发力,自主研发层流差压流量计和控制器、五参数探头、光谱仪等核心部件,其中层流差压流量计和控制器取得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校准证书,并亮相2024传感器、仪器仪表、物联网展览会, 在水质监测方面拓展应用领域,自主研发 AlgaeAI-L1000 藻类图像智能分析仪、便携式重金属全自动分析仪、雷达水位计、雷达流量计、菌落总数分析仪、总大肠菌群分析仪、地下水低速采样洗井分析系统、全自动病毒富集仪以及污水验毒采样器、便携式/固定式地下水采样器等水质智能采测系列产品;升级开发了全自动 AI 水检实验室,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全面智能化升级,做到硬件“会说话”,完善国产化智能感知底座,实现了仪器-集成-平台一体化融合,支撑水站智能运维、智慧决策,大幅度提升水站运维效率,进一步推进了水质监测产品向水生态监测、饮用水安全检测、地下水监测、卫生疾控等领域的拓展。在大气监测方面加强国产化仪器和智能化系统研发,自主研发了基于紫外差分烟气分析仪的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完善了挥发性有机物气相色谱-质谱连续监测系统、环境空气质量常规指标仪器,升级开发了仪器-集成-平台一体化融合的智慧化气站及综合管理平台,构建了环境空气污染监测的“精准诊断-智能审核-精细运维-在线解析”全链条智能化应用体系,形成了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及系统,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三智一体”新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撑,在湖南、四川、福建、云南、河南等多地常规空气质量监测、空气污染组分监测以及交通源监测网络建设中广泛应用。在技术开发平台构建方面,基于质谱、色谱、光谱、电化学、荧光等技术,围绕环境水、环境气、疾控卫生等检测需求,掌握并开发多个核心技术或技术预研通用化技术平台,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和效率,支撑供水、卫生疾控、海洋环境监测等产品线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2024年,公司科研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取得丰硕成果。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 2024年1月成功举办了2023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牵头创建的长沙市智能检测仪器仪表创新中心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生物性污染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与业务示范”“饮用水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设备及致毒物甄别新技术”“饮用水全流程新污染物 NQI 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和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水中重金属铊、锑、锰应急与预警高灵敏监测设备研发与应用研究”“蓝藻水华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体系研究”、“支撑 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大气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研究”等项目按计划顺利完成阶段研发目标;“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及系统”项目成果通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环保产品成果鉴定,得到了包括多名院士、行业资深专家团队组成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的一致认可:在环境空气污染物多参数智能化监测与远程监管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2024年 12月31日,公司拥有有效知识产权共318项,其中发明118项、实用新型92项、外观设计24项;拥有软件著作权84项。
  (三)发挥技术优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二十多年来,依托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全参数污
  染因子监测能力和面向全国的技术支持网络,广泛参与国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如“天津港大爆炸”、“甘肃陇南锑污染”、“河南西峡淇河污染”、“响水化工企业爆炸”等事件的应急监测,多次受到包括生态环境部、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专函致谢,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在面临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可以征调的中坚力量,为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特征监测参数产品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数据,同时也赢得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2024年,公司继续发挥自身在技术储备和服务网络方面的优势。针对长江缺乏“长序列、高密度、多维度、跨时空”的监测大数据需求,继续在长江干流开展水质自动巡测,沿长江主干流从宜宾至上海覆盖 2688公里、监测 80余项污染指标,自启动至2024年 12 月累计运行了 110轮次以上,获取有效监测数据累计 650万余条,为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为摸清生态环境状况底数以及长江流域沿线的污染排查、溯源、执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此外,公司还参与了“滁河水污染”“大环江锑污染”事件,为应急现场快速精准处理处治提供数据支撑。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2) 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 □适用 不适用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分类
  (6)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详见“第十节 财务报告”之“九 合并范围的变更”。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3、费用
  售体系建设,销售人员薪酬及差旅、市场推广等费用增加所致管理费用 40,844,918.68 43,789,744.08 -6.72%财务费用 -8,248,756.20 -9,174,846.98 -10.09%研发费用 93,433,329.69 80,215,918.15 16.48%
  4、研发投入
  
  主要研发项目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
  的影响第五代智能水站 响应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网数智化转型的需求,开发以“无人化运维”为目标的智能化水站,提高水质自动监测网的智能化水平,实现降本增效 (1)完成了五参数分析仪自主研制
  (2)完成了第五代仪
  器升级开发
  (3)完成了系统集
  成、基站软件开发、智能化平台开发 打造新一代智能化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降低人员要求,节约运维成本 契合当前AI、智能化发展趋势,持续保持在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及装备引领作用,提升公司水质产品核心竞争力多场景采样系统开发 实现采样系统的降本增效和采样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管,打造成体系的、适应不同场景的采运体系 (1)完成了污水验毒采样器、便携地下水采样器的开发
  (2)开发完成了公共
  物流采运测流程 满足采样规范要求,完善采样产品线,丰富多场景采样,融入公共物流取样运输体系,形成完整的采运系统 自主研发多场景采样器系列,覆盖广泛场景需求,填补行业多场景采样技术空白。
  集成多种采样模式适
  配差异化场景,同步对接公共物流运输体系,实现人力成本优化及系统性能、稳定性升级,助力公司大检测业务战略推进。多场景测流装备开发 填补公司自主研制水文监测产品空白,打造多场景测流装备,支撑“源-网-厂-河”一体化系统建设 完成了雷达流量计、雷达水位计的开发 建设力合在多场景流量监测领域专业化的水文产品线以及解决方案,开发力合水文监测平台,实现人工测流数据及在线监测数据资源化 构建水文监测全产业链业务体系,以数据驱动服务增值,支撑公司在流量监测领域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紫外差分烟气分析仪开发 满足超低烟气的监测需求,同时降低仪器成本和仪器维护难度 (1)完成了核心部件自主开发;
  (2)完成了DOAS算
  法开发
  (3)研制了烟气分析
  仪 对标国际领先水平的
  烟气分析仪,自主研发低成本、高灵敏、维护便捷的烟气分析仪 掌握紫外烟气分析技术,降低设备成本,提高公司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常规空气智能化系统集成开发 构建符合数字化时代新需求的大气智慧监测产品,提升站房的智能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1)完成了站房设计
  (2)完成了气态污染
  物监测仪器硬件升级
  及测试
  (3)完成了仪器软件
  开发和升级
  (4)完成了平台软件
  开发
  (5)完成了系统集成
  (6)参与了中国环境
  监测总站组织的试点
  项目,并在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开展试点 集智能装备、智慧运维、智慧应用于一体,实现设备运行环境保障、数据质量保障、智能监控应用,提高站房的智能化、便利化和安全性能 契合当前AI、智能化发展趋势,初步构建了大气三智一体技术装备体系,推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智化转型,提高公司大气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三水统筹平台开发 响应国家三水统筹举措,推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协调发展,设计开发三水统筹平台 (1)完成了地表水业务功能开发
  (2)完成了地下水业
  务功能开发
  (3)完成了城市服务
  业务功能开发
  (4)完成了模型集成
  应用开发 平台涵盖但不限于水
  资源监控、调度,水环境评价分析、预警预测,水生态评价、生态资源库等功能建设。同时满足三水融合分析,对生态环境进行多维度评价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支持 推动公司抢占国家级"三水统筹"战略先机,通过构建水环境综合治理数字化标杆平台,形成政府端生态治理智慧决策中枢,奠定公司在流域综合治理市场的方案输出主导地位,同步沉淀水生态大数据资形成技术护城河。菌落总数分析仪器 综合行业现状,市场急需一款测试方法能与国标方法比对,且流程自动化,能够将人工从繁琐的实验中解放出来的菌落总数分析仪器 (1)完成了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自动化
  (2)完成了仪器软件
  的开发
  (3)完成了原理样机
  的搭建与调试 自主研发菌落总数分析仪器,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且与国标可比性强 将提升公司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技术竞争力,通过全流程自动化仪器实现与国标方法的高效对标,降低实验室人工操作强度,满足市场对标准化检测设备的迫切需求,强化公司在分析仪器市场的产品布局海洋巡测水质监测系统开发 响应国家加快提升海洋环境高效化、智能化监测的需求,系统能有效降低海水监测工作的人力成本、提高监测效率 (1)完成了海洋巡测集成系统研制
  (2)完成了智慧海洋
  信息管理平台架构设
  计 自主研发海洋巡测系
  列产品,对分析设备、集成机柜、集成软件、数据平台进行统一整体规划设计,满足市场、行业的现场应用需求 将增强公司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服务能力,通过自主研发的船载集成系统和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监测设备与数据平台的协同运作,有效降低现场作业人工投入,满足海洋水质高效监测的行业需求,完善公司水环境监测产品矩阵光谱仪开发 面向环境监测、工业质检和科研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填补公司光谱分析仪器产品线空白 (1)完成了光谱仪整体光学架构设计
  (2)完成了光谱仪软
  件算法
  (3)完成了光谱仪开
  发 开发一套完整的光谱
  仪,在精度、稳定性、软件兼容性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将构建公司光谱分析技术核心底座,通过自主设计的光学架构与算法突破,形成高精度光谱仪国产化替代能力,奠定公司多场景光谱解决方案的技术基础层流流量计开发 提升层流流量计的稳定性,降低成本,实现国产化替代 (1)完成了结构件加工与测试
  (2)完成了传感器选
  型、比例阀选型
  (3)完成了标定换算
  (4)完成了层流流量
  计开发 自主开发一套完整的
  层流流量计,满足气体精密测控的稳定性需求,实现国产化替代 夯实公司在气体精密测控领域的技术根基,实现高稳定性流量计国产化突破,为公司气体监测装备提供关键部件自主保障全自动AI水检系统开发 持续优化提升AI水检系统,着力打造无人实验室 (1)完成了新一代流转系统集成开发
  (2)完成了新型分样
  /进样处理模块研制
  (3)完成了送样机器
  人应用开发 升级开发新一代AI水检系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各部件进行不同程度的优化和升级,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减少维护操作的繁琐度,解放更多的人力,真正解决传统检测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 推动公司检测智能化转型,通过新一代流转系统、分样模块与送样机器人的集成创新,构建全流程无人化水检体系,在数据溯源性和操作便捷性层面突破传统人工检测瓶颈,为公司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提供可复用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5、现金流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 主要系本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及给职工支付的现金增加所致。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主要系本年赎回的银行结构性存款减少所致。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主要系本年回购公司股份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度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五、非主营业务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六、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 □不适用
  3、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七、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金融资产投资
  (1) 证券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证券投资。
  (2) 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衍生品投资。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募集资金总体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本期
  已使
  用募
  集资
  金总
  额 已累
  计使
  用募
  集资
  金总
  额
  (2) 报告
  期末
  募集
  资金
  使用
  比例
  (3)
  =
  (2)
  /
  (1) 报告
  期内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 累计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 累计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比
  例 尚未
  使用
  募集
  资金
  总额 尚未
  使用
  募集
  资金
  用途
  及去
  向 闲置
  两年
  以上
  募集
  资金
  金额
  2019年 首次
  公开
  发行2019年11
  月06
  日 101,2
  80 92,80
  0.79 14,45
  9.75 87,70
  扣除各项发行费用人民币8,479.21万元(不含税)后,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92,800.79万元。上述募集资金到位情况业经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验,并出具了“大信验字[2019]第4-00025号”《验资报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共使用募集资金87,704.27万元,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为10,215.32万元(含理财收益、利息收入扣除银行手续费的净额),其中使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结构性存款8,800.00万元。
  (2) 募集资金承诺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本报
  告期
  投入
  金额 截至
  期末
  累计
  投入
  金额
  (2) 截至
  期末
  投资
  进度
  (3)
  =
  (2)/
  (1) 项目
  达到
  预定
  可使
  用状
  态日
  期 本报
  告期
  实现
  的效
  益 截止
  报告
  期末
  累计
  实现
  的效
  益 是否
  达到
  预计
  效益 项目
  可行
  性是
  否发
  生重
  大变
  化
  承诺投资项目                           
  1.环
  境监
  测系
  统扩
  产项
  目2019年11
  月06
  日 环境
  监测
  系统
  扩产
  因) 注1:2024年4月22日,公司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和第五届监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延期的议案》。“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在实际投入中受宏观经济波动、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放缓,预计无法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为保障公司及股东的利益,更好地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经审慎研究论证后,公司对项目进度规划进行了优化调整,在募集资金主要用途不变的情况下,将上述两个项目的建设完成期限延长至2026年6月。注2:本年度,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毛利率有所下降,同时公司加大研发、营销体系建设及新场景示范推广的投入,导致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本年度实现的效益未达到预计水平。项目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说明 基于市场环境变化及自身发展经营规划等实际情况,公司于2024年4月22日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第五届监事会第二次会议,并于2024年5月17日召开2023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终止并将剩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终止“长江流域及渤海湾水质巡测项目”和“环境监测系统扩产项目”,并将其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超募资金的金额、用途及使用进展情况 不适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地点变更情况 不适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方式调整情况 不适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先期投入及置换情况 适用公司于2019年11月15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第三届监事会第十次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以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资金的议案》,同意公司将以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所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的自筹资金8,065.14万元(其中:环境监测系统扩产项目142.30万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项目6,788.64万元,研发中心建设项目1,015.88万元,长江流域及渤海湾水质巡测项目118.31万元)及已支付发行费用的自筹资金199.82万元(不含税)。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公司本次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自筹资金金额进行了鉴证,并于2019年11月15日出具了《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以募集资金置换已投入募集资金项目的自筹资金的审核报告》(大信专审字[2019]第4-00132号),公司完成了此次资金置换。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情况 不适用项目实施出现募集资金结余的金额及原因 适用2024年5月17日,公司召开2023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终止并将剩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长江流域及渤海湾水质巡测项目”拥有的巡测站、监测仪器设备等已基本满足了相关项目现阶段的巡测需求,“环境监测系统扩产项目”主要建设目标是扩产公司现有主营业务产品环境监测系统,以缓解公司业务增长带来的产能不足的压力,根据公司募投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及外部环境变化,结合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和业务发展规划,为了降低募集资金投资风险,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本着控制风险、谨慎投资的原则,公司终止上述两个项目并将其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用于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及业务发展。“长江流域及渤海湾水质巡测项目”节余募集资金3,026.07万元,“环境监测系统扩产项目”节余募集资金5,026.03万元,上述金额均不含理财收益、利息收入,不扣除银行手续费。节余募集资金以股东大会批准后资金转出当日募集资金专户余额为准。“长江流域及渤海湾水质巡测项目”剩余募集资金及利息收入已从募集资金专户转出,为规范募集资金专户管理,公司已注销该账户。最终“长江流域及渤海湾水质巡测项目”节余募集资金4,260.92万元(包括累计收到的利息收入、理财收益,扣除银行手续费等的净额)。“环境监测系统扩产项目”与尚未结项的“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共用一个募集资金专户,“环境监测系统扩产项目”终止后,其结余资金已从募集资金专户转出,相关利息收入待“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结项时一并结转。最终,“环境监测系统扩产项目”节余募集资金5,026.03万元。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用途及去向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共使用募集资金87,704.27万元,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为10,215.32万元(含理财收益、利息收入扣除银行手续费的净额),其中使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结构性存款8,800.00万元。募集资金使用及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或其他情况 无
  (3) 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本报告
  期实际
  投入金
  额 截至期
  末实际
  累计投
  入金额
  (2) 截至期
  末投资
  进度
  (3)=(2
  )/(1) 项目达
  到预定
  可使用
  状态日
  期 本报告
  期实现
  的效益 是否达
  到预计
  效益 变更后
  的项目
  可行性
  是否发
  生重大
  变化
  长江流
  域及渤
  海湾水
  质巡测
  披露情况说明(分具体项目) “环境监测系统扩产项目”主要建设目标是扩产公司现有主营业务产品环境监测系统,以缓解公司业务增长带来的产能不足的压力。根据公司募投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及外部环境变化,结合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和业务发展规划,为提升募集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造成资金和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实现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拟终止实施“环境监测系统扩产项目”。“长江流域及渤海湾水质巡测项目”主要针对长江流域及渤海湾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对沿线、沿岸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潜在风险隐患、治理重点进行全面分析,对未来可能新增监测因子进行重点研发升级和市场布局。公司针对长江缺乏“长序列、高密度、多维度、跨时空”的监测大数据需求,在长江干流开展水质自动巡测,沿长江主干流从宜宾至上海覆盖2,688公里、监测80余项污染指标,自启动至2023年末累计运行了80余轮次,获取有效监测数据500万余条。公司目前拥有的巡测站、监测仪器设备等已基本满足了相关项目现阶段的巡测需求。基于对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市场环境的考虑,为了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公司拟终止“长江流域及渤海湾水质巡测项目”。公司拟终止上述两项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并将其剩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用于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及业务发展,本事项对应的议案《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终止并将剩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已经公司2024年4月22日召开的第五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第五届监事会第二次会议和2024年5月17日召开的2023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详情请见公司于2024年4月22日在巨潮资讯网对外披露的《第五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决议公告》(公告编号:2024-022)、《第五届监事会第二次会议决议公告》(公告编号:2024-023)和2024年5月17日在巨潮资讯网对外披露的《2023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公告编号:2024-044)。未达到计划进度或预计收益的情况和原因(分具体项目) 不适用变更后的项目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说明 不适用
  八、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未出售重大资产。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九、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内无应当披露的重要控股参股公司信息。
  十、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十二、报告期内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登记表
  适用 □不适用
  
  接待时间 接待地点 接待方式 接待对象类型 接待对象 谈论的主要内容及提供的资料 调研的基本情况索引
  2024年05月16日 通过“全景· 路演天下”(http://rs.p5w.net)参与本次业绩说明 会的投资者 网络平台线上交流 其他 力合科技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采用网络远程方式进行,面向全体投资者 详见公司于2024年5月17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发布的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http://irm.cninfo.com.cn/
  2024年10月10日 通过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https://ir采用网络远程的方式召开业绩说明会 网络平台线上交流 其他 力合科技业绩说明会采用网络远程方式进行,面向全体投资者 详见公司于2024年10月11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http://irm.cninfo.com.cn/
  十三、市值管理制度和估值提升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
  □是 否
  公司是否披露了估值提升计划。
  □是 否
  十四、“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披露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公告。□是 否
  

转至力合科技(300800)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