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业股份(000960)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固体矿产资源业的披露要求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及发展阶段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锡、锌、铜、铟等金属矿的勘探、开采、选矿和冶炼。依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公司业务所处行业属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C32)”。目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正处于规模优势提升、结构持续调整、创新能力提高和绿色智能制造的重要阶段,未来,还将朝着高端化水平提高、结构合理化水平改善、发展绿色化水平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凸显和体系安全化基础夯实的方向持续发展。从周期性特点来看,有色金属行业仍然属于强周期行业,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以及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有色金属品种的需求开始表现出成长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穿越周期性,并持续成为国家战略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行业。 (二)行业发展情况2024年,全球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海外地缘政治冲突仍不间断,发达经济体货币、财政和贸易政策不断变动加剧了市场波动。国内经济整体“U”型复苏,出口年内超预期回暖,设备更新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及数字化投资,中央基建投资增速均形成了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24年有色金属工业生产经营保持稳健增长,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4.7%,增幅比2023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其中,矿山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6.7%,冶炼和压延加工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4.2%;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8.9%,比全国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3.1个百分点,其中,矿山采选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7%,冶炼加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9.7%。数据来源:Wind、公司整理 展望2025年,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仍然具备增长潜力,预计将成为拉动有色金属消费需求 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国内持续推进的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等“两新”政策预计将进一步提振有色金属市场需求。在当前全球人工智能、绿色能源、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加快有色金 (1)2024年锡行业回顾2024年锡金属价格维持宽幅震荡走势,2024年上半年主要受供给端的紧张局势影响,第一阶段锡价自23万元/吨上涨至28万元/吨附近,由于东南亚锡锭主产国出口审批进程滞后导致其上半年锡锭供应量创近年来新低,同时LME锡库存持续下降,库存量接近历史低点,使得市场开始对全球锡锭供应稳定性产生担忧。第二阶段随后东南亚锡矿主产国的供给持续紧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锡供应的忧虑,在宏观经济情绪回暖、供应持续收缩及需求稳步向好的背景下,沪锡价格最高在5月上涨至年内高点29.5万元/吨附近。2024年下半年锡价开始震荡走弱,主要受宏观经济降温,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等影响,整体随多数有色金属品种一并回调,但由于锡终端需求整体随半导体周期回暖,因此下游采购力度尚可,形成了较强的市场支撑。 全年来看,2024年沪锡主力合约均价253,748元/吨,年度涨幅12.82%,波动区间208,105-294,574元/吨,伦锡三月30,240 / 13.87% 24,115-36,050 / 期货均价 美元吨,年度涨幅 ,波动区间 美元吨。数据来源:Wind、公司整理 (2)锡行业发展趋势 供应端,锡作为稀有金属,地壳含量较低,可用资源有限,资源稀缺性及战略性日益凸显。2024年东南亚传统锡矿主产国开始持续收紧关于锡资源开采的政策,直接导致全球锡矿供应收紧,加工费持续低位运行。虽有部分海外新项目投产,但生产环境稳定性不足,因此未来锡精矿供应增长弹性较低,或将依赖二次资源以及尾矿资源作为原料供应的重 要补充。数据来源:ITA、公司整理 数据来源:ITA、公司整理 需求端,锡具有绿色、无毒、熔点低、导电性好等金属特性,应用领域和需求前景广阔。2024年全球锡消费量同比实现正增长,其中,国内崛起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和光伏产品与锡需求具备较强的关联性,2024年相关应用领域增速稳定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锡需求增长。同时,在传统需求领域,由于锡焊料广泛运用于智能手机、笔AI记本电脑、人形机器人、 服务器和通讯基站等终端,伴随着全球半导体周期企稳回升,相关锡焊料需求也持续同步回 暖。数据来源:ITA,公司整理 展望2025年,全球锡矿供应在稳定性和持续性存在诸多挑战,传统锡矿产区除中国外仍面临一定不确定性。需求端,随着国内消费刺激政策持续落地,国内锡需求具备一定增长空间,同时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及新能源汽车 渗透率持续提升的推动下,海外主要经济体消费同样具备增长潜力。()行业地位公司所在地个旧地区是中国锡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世界“锡都”美誉,公司拥有的锡资源储量和铟资源储量成就了公司锡、铟双龙头产业地位。公司拥有锡金属勘探、开采、选矿和冶炼及深加工(重要参股公司主要业务)全产业链,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传承又承担着新时期发展使命的有色金属全产业链企业。自2005年以来公司锡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根据国际锡业协会统计,公司位列2024年十大精锡生产商中之首。根据公司自身产销量和行业组织公布的相关数据测算, 年公司锡金属国内市场占有率为 ,全球市场占有率为 。ITA 数据来源: ,公司整理 2、铟行业发展情况 (1)2024年铟行业回顾 报告期内,随着全球显示面板行业迈入新的增长阶段,叠加国内市场预期及相关战略金属出口政策变化,拉动国内精铟需求增加,支撑铟价稳步上涨。根据SMM数据统计,2024年精铟均价2,612元/千克,较2023年均价同比上涨48.31% 1,985-3,075 / ,波动区间为 元千克。数据来源:SMM、公司整理 (2)铟行业发展趋势 供给端,铟是一种稀散金属,通常仅微量伴生于锡石和闪锌矿中,是稀缺的战略金属。近年来,铟价持续上涨进一 步刺激冶炼厂的积极性,叠加湿法炼锌浸出渣处理的技术改革提升了铟等副产品的回收效率,全球铟产量保持小幅增长态势。同时,随着环保监管与资源再利用理念不断加强,相关政策驱动靶材回收铟技术提升,近年来含铟废料的回收率和再生铟供给量持续小幅增长。 数据来源:安泰科、公司整理 需求端,铟作为提升显示性能的关键元素,其应用正随着显示面板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扩大而不断增加,展现出良好且稳定的需求上升趋势。受5G、AI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铟的半导体化合物材料需求渐起,且随着国内 对液态金属、铟镓砷外延等前沿高新材料的技术探索,新材料国产化替代的步伐也在加快。数据来源:安泰科、公司整理 展望 年,铟金属总体供应偏向于宽松,但贸易政策变化及铟行业主要企业的市场化行为或会对供给产生一定影响,虽然需求端短期内较难出现显著变化,但国内稀有金属出口管制政策实施情况或一定程度影响铟市场预期。 (3)行业地位 公司铟生产基地都龙矿区拥有丰富的铟资源储量,铟资源储量全球第一,是全国最大的原生铟生产基地。根据公司 自身产销量和行业组织公布的相关数据测算,2024年公司精铟国内市场占有率为7.35%,全球市场占有率为5.01%;其中,国内原生铟占比为 ,全球原生铟占比为 。 (三)报告期内行业主要政策及影响 1、2024年1月,发改委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在行业类目、条目设置和表述规范等方面作出新规定。《目录(2024年本)》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 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有色金属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约束作用。公司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采选技术攻关,持续提升科技创效能力,并通过设备节能改造、生产流程优化和资源综合利用,为进一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奠定基础。 2、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并要求聚焦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同时,大规模设备更新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 展,将进一步带动工业领域对有色金属的需求。 3、2025年3月国家领导人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云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 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公司将充分发挥云南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锡冶炼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在多金属综合回收、绿色低碳、先进制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强有色金属原材料战略单元,持续为做强做优做大云南省资源型产业贡献力量。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经营回顾2024年,锡业股份在公司党委、董事会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强攻关、深改革、拓市场、稳经营”总任务,积极克服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加剧、原料供应紧张、加工费持续走低等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挑战,主动把控经营节奏、抢抓市场机遇,实现经营质效稳健向好。 公司2024年生产有色金属总量36.10万吨,其中:锡8.48万吨、铜13.03万吨、锌14.40万吨、铅1,848吨;生产稀贵金属:铟锭 吨、金 千克、银 吨。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44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19.4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40.48%;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366.43亿元,较年初下降1.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208.48亿元,较年初上升17.19%。(2)报告期内主要措施和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