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光大银行(601818)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4-12-31
信息来源2024年年度报告
经营情况  第六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经济、金融与监管环境
  2024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深度调整,
  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局部冲突动荡频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强,部分发达经济体债务水平攀升、利率保持高位,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中国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全年GDP达到134.91万亿元,增长5.0%。人民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坚定支持性立场,强化逆周期调节,优化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国债买卖等工具,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外汇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稳定,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趋稳,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金融监管总局出台多项政策举措,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监管规则,推动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金融供给、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畅通资金循环,全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定位和治理,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守牢金融安全底线。持续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指导金融机构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各类业务试点,支持外资机构深耕中国、稳健经营。
  二、行业特点及本行所处地位
  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深化金融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支持国民经济复苏增长。监管部门颁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业政策促进商业银行加强风险防范,保持稳健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稳步扩张,资产质量改善,信用风险可控。本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主责主业,履行央企责任担当,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深入推进金融和科技融合,不断增强线上化服务能力,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全面落实国家战略,精准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制造业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民企贷款增速均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强化全面风险管理,针对不同风险分类精准施策,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守风险底线,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
  三、本行发展战略
  (一)使命和愿景
  本行坚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管理财富、服务
  社会”为企业使命,坚守本源、立足主业、守正创新,依托光大集团综合金融、产融协同、跨境经营优势,以客户为中心,加快综合化、特色化、轻型化、数字化发展,推动构建“一个客户、一个光大、一体化服务”综合金融生态,从经营自身资产负债表向帮助客户改善财务报表转变,持续为客户、为社会创造和提供一流的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努力构建和形成本行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以专业金融服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二)发展思路
  本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主动应对低息差市场环境,充分利用新一轮改革政策契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升客户服务、综合经营、科技支撑、人才培养、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核心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将“光大所能”与“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紧密结合,培育壮大特色业务,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三)战略实施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拓展重点业务领
  域,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是扎实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发挥特色化经营优势,通过单列信贷计划、实施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FTP减点优惠、重点项目资本收费优惠等专项支持措施,推动全行科技、绿色、普惠、中长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贷款实现较快增长。在科技金融方面,搭建与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强服务、强产品、强生态、强行研、强数智的“五强”支撑体系,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报告期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795.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23.74亿元,增长42.06%。在绿色金融方面,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库,打造“传统信贷+各类绿色金融创新产品”的绿色金融谱系,推进创新产品与末增加1,286.81亿元,增长41.01%。在普惠金融方面,持续推进普惠金融线上化,丰富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报告期末,普惠贷款余额4,354.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63.10亿元,增长14.85%。在养老金融方面,持续发力养老保障三支柱建设,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建立手机银行养老金融专区,推广养老账本及规划工具应用,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养老金融专区累计服务客户221.48万人次。在数字金融方面,加快推动重点业务全流程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生态化,聚焦大公司、大零售、大场景等重点领域,打造“薪悦通”“物流通”“安居通”等特色产品,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通过植根实体经济,业务规模稳步增长,经营效益符合预期。二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积极探索业务新赛道。在资产方面,优化资产配置结构,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赛道,细化营销范式,提升特色化专业化竞争优势;强化前中后台协同融合,增强资源政策保障,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放力度。在负债方面,推动存款量价双优,强化“现金管理、受托支付、链式拓客、资格专户”四大新动能建设,拓宽资金来源,夯实高质量存款基础;加强公私联动,推进代发业务高质量发展;提升量价经营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主交易主结算活动,促进流量资金沉淀和增量结构优化,降低存款成本。三是夯实客户基础,强化客户分层经营。公司客群经营方面,构建和发展“分层分群分级”客户管理体系,推进基础客群“普惠信贷+”和无贷户经营,深化潜力客群获客与活客,提升战略客群贡献,全力夯实客群基础。零售客群经营方面,深入推进公私联动批量拓客与业务协同交叉营销,增强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服务能力,打造分层专业的理财经理队伍,丰富“阳光+”客户会员权益体系内涵,全面提升客户综合经营质效。四是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金融以FPA为指引,推进展业模式升级,从企业经营逻辑出发,以用户思维优化流程,以客户需求提升服务,通过基础融资、债券融资、并购融资、居间撮合、股权融资、结构化融资等多产品驱动,强化综合金融服务,实现FPA总量5.31万亿元。零售金融以AUM为牵引,聚焦客户多元化、多层次财富管理需求,敏捷响应市场,持续加大产品创新与功能迭代力度,不断丰富优化产品谱系,强化重点客群资产配置,加强投研投顾体系建设,有效增强AUM价值贡献与客户粘性,实现AUM总量2.95万亿元。金融市场以GMV为导向,围绕“数字化+生态圈”战略架构,通过多元化同业金融合作场景赋能客户价值提升,实现GMV总量3.35万亿元。五是坚持合规经营,强化全面风险管控。加强内控合规管理,完善内控合规官机制,健全机构内控画像评价体系,履行反洗钱义务。深入推进授信行业研究,强化投向、行业、区域、产品为一体的“1+4”信贷和投资政策落地转化,赋能业务发展。持续加强集中度管理,常态化开展大额授信客户穿透式风险监测,坚决遏制新增不良。不断完善预警强制应对机制,重点防控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和信用卡等领域金融风险。积极推动特资经营转型,构建特资生态圈,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五、本行主要工作回顾
  (一)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坚定不移服务实体经济,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的优质金融服务。丰富科技金融工具箱,打造“专精特新企业贷”“科技e贷”等特色优势产品。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绿色贷款增长41.01%。构建普惠金融“信贷+”服务模式,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普惠金融贷款增长14.85%。发挥“一个光大”协同优势,增加养老金融保障供给,满足客户多元需求,养老客群AUM规模1.50万亿元。加快数字金融赋能业务发展,推进业务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生态化,“光大云缴费”保持领先开放便民缴费平台优势,年缴费金额突破9,000亿元。
  (二)落实金融增量政策、服务经济大局
  加大一揽子金融增量政策推进力度,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推动“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支持保交房攻坚战和“三大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开发专属营销平台,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摸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精准授信清单企业。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成为较早较快落地业务的股份制银行。加大力度对接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项目清单企业。
  (三)聚焦价值创造、推进高质量发展
  着力提质增效,促进服务实体经济和自身高质量发展协调统一。
  资产负债规模保持合理增长,服务实体经济领域各项贷款增幅明显高于全行贷款增幅。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贷款增幅领先同业。FPA、AUM、GMV保持增长,理财管理规模1.60万亿元,
  增长21.88%。对公客户总量99.74万户,零售客户总量1.58亿户,客户基础不断夯实。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比上年末提升。
  (四)落实监管要求、强化风险管控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风险意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
  线。加快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全力打好房地产、政府平台、信用卡等重点领域风险处置攻坚战。推动信用审批机制改革,在重点分行适度扩大对公授信审批授权。做实法人客户限额管控,加强授信集中度管理。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实现现金清收397.8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1.07%。落实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政策要求,开展制度“瘦身健体”。加强反洗钱工作,完善客户尽职调查管理机制,提升交易监测报送质量。落实国别风险防控要求,加强对境外机构的监督管理。
  六、整体经营情况
  (一)业务规模稳健增长,有力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
  金融支持力度,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促进业务规模稳健增长。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69,590.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62.25亿元,增长2.75%;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9,339.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69.48亿元,增长3.88%,其中普惠金融、绿色、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贷款均实现快速增长;存款余额40,356.8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88.41亿元,下降1.44%。
  (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四季度降幅环比收窄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54.15亿元,同比下降7.05%;
  四季度当季,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1%,降幅环比前三季度明显收窄。
  其中,利息净收入966.66亿元,同比下降10.06%;手续费及佣金净
  收入190.71亿元,同比下降19.52%。实现净利润419.11亿元,同比增长2.03%。
  (三)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可控
  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492.5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76
  亿元;不良贷款率1.25%,与上年末持平;关注类贷款率1.84%,与上年末持平;逾期贷款率2.02%,比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0.59%,比上年末下降0.68个百分点。
  (四)资本充足率显著提升,各级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要求
  报告期末,本集团资本净额6,870.7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48%;
  资本充足率14.13%,一级资本充足率11.9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9.82%,均符合监管要求。
  七、利润表主要项目分析
  (一)利润表项目变动情况
  (二)营业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54.15亿元,同比减少102.70
  亿元,下降7.05%。利息净收入占比71.39%,同比下降2.38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14.08%,同比下降2.19个百分点。
  (三)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利息净收入966.66亿元,同比减少108.14亿元,
  下降10.06%。本集团净利差1.45%,同比下降23BPs;净利息收益率1.54%,同比下降20BPs,主要受LPR重定价、新发放贷款利率下行、国内市场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注:1.净利差为总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与总付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两者的差额。
  (四)利息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息收入2,340.07亿元,同比减少168.02
  亿元,下降6.70%,主要是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下降。1.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1,630.46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 亿元,同比减少121.43亿元,下降6.93%,主要是贷款收益率下降。报告期内,本集团投资利息收入557.86亿元,同比减少17.82亿元,下降3.10%,主要是投资收益率下降。3.拆出、存放同业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报告期内,本集团拆出、存放同业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65.47亿元,同比减少13.35亿元,下降16.94%,主要是拆出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下降。
  (五)利息支出
  报告期内,本集团利息支出1,373.41亿元,同比减少59.88亿元,
  下降4.18%,主要是客户存款利息支出减少。1.客户存款利息支出报告期内,客户存款利息支出849.98亿元,同比减少79.00亿元,下降8.50%,主要是客户存款利率下降。报告期内,本集团同业存放、拆入及卖出回购款项利息支出237.38亿元,同比减少16.53亿元,下降6.51%,主要是同业存放、拆入利率下降及卖出回购款项规模下降。3.发行债券利息支出报告期内,本集团发行债券利息支出286.05亿元,同比增加35.65亿元,增长14.24%,主要是发行债券规模增长。
  (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0.71亿元,同比减少
  46.27亿元,下降19.52%,主要是银行卡服务手续费收入同比减少29.02亿元,下降25.88%。
  (七)其他收入
  报告期内,本集团其他收入196.78亿元,同比增加51.71亿元,主
  要是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增加。
  (八)业务及管理费
  报告期内,本集团业务及管理费403.65亿元,同比减少6.77亿元,
  下降1.65%。成本收入比29.81%,同比增长1.64个百分点。
  (九)资产减值损失
  报告期内,本集团坚持客观审慎的拨备政策,持续夯实拨备基础,
  增强风险抵御能力,计提资产减值损失405.65亿元,同比减少115.40亿元,下降22.15%。
  (十)所得税费用
  报告期内,本集团所得税费用95.63亿元,同比增加8.82亿元,
  增长10.16%。
  八、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分析
  (一)资产
  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69,590.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62.25
  亿元,增长2.75%,主要是贷款和垫款增长。注:仅包含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减值准备。1.贷款和垫款报告期末,本集团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9,339.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69.48亿元,增长3.88%;贷款和垫款总额在资产总额中占比56.53%,比上年末增加0.62个百分点。报告期末,本集团投资证券及其他金融资产22,425.46亿元,比上报告期末,本集团持有金融债券5,899.1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831.65亿元,其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债券占比60.09%。本集团商誉成本60.19亿元,报告期末,商誉减值准备47.38亿元,账面价值12.81亿元,与上年末相比未发生变动。6.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用作担保物资产的相关情况详见“财务报表附注”。
  (二)负债
  本行根据相关监管要求制定《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建立自身负
  债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负债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相关职能部门、经营机构在负债质量管理工作中的职责,确定负债质量管理策略、管理流程、报告制度、信息披露和应急计划等相关内容。本行严格执行负债质量管理要求,密切监测负债质量管理限额指标,全年负债总量稳定增长,负债结构多元合理,负债成本稳中有降,负债质量状况及负债质量管理六大要素执行情况总体良好。报告期末,本集团负债总额63,687.9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07.79亿元,增长2.42%,主要是应付债券增加。报告期末,本集团客户存款余额40,356.8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88.41亿元,下降1.44%。
  (三)股东权益
  报告期末,本集团归属于本行股东权益5,877.00亿元,比上年末
  净增加353.09亿元,主要是当期实现利润增加。一般风险准备 89,891 86,161未分配利润 218,917 199,282归属于本行股东权益合计 587,700 552,391少数股东权益 2,531 2,394股东权益合计 590,231 554,785
  (四)资产负债表外项目
  本集团资产负债表外项目主要是信贷承诺,包括贷款及信用卡承
  诺、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及担保。报告期末,信贷承诺合计15,708.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26.44亿元。
  九、现金流量
  本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2,048.02亿元。其中,现金流
  入3,345.24亿元,比上年减少2,379.89亿元,下降41.57%,主要是客户存款减少导致现金流入减少;现金流出5,393.26亿元,比上年减少368.01亿元,下降6.39%,主要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现金流出减少。本集团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1,236.84亿元。其中,现金流入12,670.66亿元,比上年增加1,451.69亿元,增长12.94%,主要是收回投资增加;现金流出11,433.82亿元,比上年减少1,843.40亿元,下降13.88%,主要是投资支付的现金减少。本集团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849.95亿元,比上年减少1,110.24亿元,主要是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净减少。
  十、贷款质量
  (一)贷款行业集中度
  注:“其他”包括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业等。
  (二)贷款投放地区分布
  (三)贷款担保方式分类及占比
  (四)前十大贷款客户
  注:1.贷款余额占资本净额的百分比按照原银保监会有关规定计算。
  2.借款人7、8为本行关联方,与本行构成关联交易。
  (五)信贷资产五级分类
  注:正常贷款包括正常和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六)贷款迁徙率
  单位:%
  
  项目2024年
  12月31日2023年
  12月31日 本年比上
  年末增减2022年
  12月31日
  (七)重组贷款和逾期贷款
  1.重组贷款
  (八)不良贷款的业务类型
  (九)不良贷款的地区分布
  (十)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
  注:“其他”包括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农、林、牧、渔业;教育业等。
  (十一)不良贷款的担保方式
  (十二)抵债资产及减值准备的计提
  (十三)贷款减值准备金的计提和核销
  本集团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工具进行信用风险水平判定后,以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为基础,基于客户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量化参数,针对不同风险水平的贷款计提与其风险程度对应的预期信用损失,并将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注:1.不含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贴现、国内证福费廷业务计提的减值准备。2.含因阶段转换及未导致贷款终止确认的合同现金流量修改计提的减值准备。3.指随着时间推移,已减值的贷款随其后现值增加的累积利息收入。
  (十四)不良资产的处置及呆账核销政策
  本行持续聚焦重点领域风险化解,综合运用核销、批量转让等多
  种手段,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程,提升特殊资产价值创造能力;积极探索投行化等创新处置模式,加强资产推介力度,稳步构建特资生态圈;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特资业务数字化转型;不断完善审批体制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合规管理,全面提升业务质效。报告期内,本行共处置不良贷款483.45亿元,比上年减少53.69亿元,其中,核销呆账246.87亿元,债权转让本金47.37亿元,债转股2.40亿元,资产证券化186.81亿元。此外,通过保全清收现金397.88亿元。
  十一、资本充足率
  有关内容详见“第五节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相关内容及本
  行公开披露的《2024年年度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报告》。
  十二、分部经营业绩
  (一)按地区分部划分的经营业绩
  (二)按业务分部划分的经营业绩
  十三、其他
  (一)主要财务指标增减变动幅度及原因
  (二)逾期未偿债务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未发生逾期未偿债务。
  (三)应收利息及其坏账准备的计提
  1.表内应收利息增减变动
  (四)其他应收款及其坏账准备的计提
  1.其他应收款增减变动
  十四、各业务条线经营业绩
  (一)公司金融业务
  本行公司金融业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客户为中心,坚定助
  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强化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力度,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科技创新改造,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及“三大工程”建设,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推进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项目落地;发挥FPA引领作用,通过基础信贷、债券融资、并购融资、居间撮合、股权融资、结构化融资等多产品驱动构建“商投私一体化”竞争新优势,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完善客户经营体系,搭建“需求五分群”“价值五分层”“服务五分级”经营体系,“获客+活客”并重,搭建“普惠信贷+”服务体系,做优战略客户,做深潜力客户,做透基础客户,不断扩大对公客户数量,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优化业务流程、打通堵点难点,升级普惠线上化、供应链、代发、场景金融、司库和现金管理、票据结算、跨境金融等产品服务,推动对公存款量价平衡、信贷资产平稳增长和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07.42亿元,同比减少31.74亿元,下降5.89%,占全行营业收入的37.47%。报告期末,全行FPA总量5.3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71.85亿元,增长4.47%;公司金融客户总量99.7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71万户,增长1.74%。1.对公存贷款业务本行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客群建设、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推动对公存款“量价平衡”,聚焦财富管理转型,实施“机构拓展、受托支付、链式拓客、现金管理”增存策略,拓展对公理财、基金代销等增存渠道;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先进制造、房地产新模式等重点赛道,推动业务与风险各项政策协同发力,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场景金融、数字化建设,赋能客户营销、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报告期末,对公存款余额(含保证金存款中的对公部分)26,681.40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549.24亿元,下降5.49%;对公贷款(不含贴现)余额22,975.5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17.19亿元,增长6.08%。专题1: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谱写科技金融大文章本行以“光大所能”服务“国之所需”,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强化特色服务功能,奋力做好具有光大特色的科技金融大文章。通过综合施策,推动科技型企业贷款实现快速增长,科技型企业贷款的关注率、不良率、逾期欠息率优于全行贷款平均水平。报告期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795.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23.74亿元,增长42.06%;有贷客户11,063户,比上年末增加3,146户,增长39.74%。
  

转至光大银行(601818)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