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能电气(300827)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光伏行业 1、政策性与经济性相结合,促进光伏行业高速增长 受全球能源体系加快向低碳化转型的影响,以及能源战略安全性的需求,可再生能源规模化运用与常规能源的清洁 低碳化已成为能源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一系列电价、补贴、消纳政策,以及核发“绿证”、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建设等举措,支持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范围内,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相关政策亦广泛出台。欧盟将全面加快光伏装机步伐,“RE Power EU”计划将欧盟 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从能源供应的 40%提升至 45%,根据 Solar Power Europe在《2021-2025欧洲光伏市场展望》的测算,若要在2030年实现45%的清洁能源占比,则到2030年欧盟光伏累计装机量应达到870GW,对应2022-2030年年均装机75-80GW,累计装机量的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0.29%;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例,两国分别上调2030年光伏装机目标至76GW、20.4GW,上调幅度分别为95%、125%;美国方面,通胀削减法案在将ITC税收抵免到期时间延长10年的基础上,增加税收优惠规模,将刺激光伏装机需求。全球主要市场的光伏需求均持续向好。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持续推进以及光伏LCOE成本的大幅下降,光伏装机需求迅速上升,带动光伏产业进入高景气发展阶段。根据CPIA数据,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约390GW ,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530GW,较上年增长35.90%。2011-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情况 数据来源:CPIA 2023年度,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216.88GW,约占全球市场的60%。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4年度我国光伏新增装机277.57GW,同比增长27.98%。目前,光伏已成为我国装机规模第二大电源,是我国最具成本竞争优势的清洁能源 之一。 2011-2024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情况 数据来源:CPIA、国家能源局 2、光伏发电优势明显,未来市场容量巨大 在政策的支持、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和全球绿色复苏等有利因素推动下,未来光伏行业有望持续高速增长。根据IEA数据,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构成部分,2022-2027年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1,500GW,年均新增装机300GW,其中 分布式年均新增170GW;预计到2027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电源形式。基于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的高景气态势,各机构陆续调高全球装机预测,CPIA预测至2030年,乐观情况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达1078GW,保守情况下约881GW,长期看好全球光伏市场发展前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光伏产业链日趋完善,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新能源大基地建设的加快、“光伏+”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更加深入、“整县推进”政策的推动,光伏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光伏装机空间将持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光伏企业积极谋求出海,进行全球化布局,打破绿色壁垒,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2011-2024年全球光伏年度新增装机规模以及 2025-2030年新增规模预测 单位:GW CPIA《2024-2025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11-2024年中国光伏年度新增装机规模以及 2025-2030年新增规模预测 单位:GW图表来源:CPIA《2024-2025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 3、光伏新增装机及存量替换需求是光伏逆变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光伏逆变器是光伏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其增长主要受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需求、存量光伏电站的逆变器更换需求影响。 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增长将带动光伏逆变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同时,随着累计光伏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存量逆变器的更 换需求也逐年增加。近年来,光伏标准不断完善、光伏电站技术要求持续提升,作为光伏电站最为核心的电气设备,10年以及更早之前建设的光伏电站已逐步进入技改期间,部分电站需要整体更换逆变器才能满足继续运行的需求。根据Wood Mackenize,到2024年,全球将有176GW的光伏系统逆变器使用寿命超过十年,预计将产生较大的逆变器更换市场需求。 (二)储能行业 1、政策驱动,储能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持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结构,以满足电力消费快速增长及能源低碳化转型的需求。 由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特征,储能是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的 关键技术和基础储备,加快储能产业的发展对构建清洁稳定的能源供给体系和健康安全的能源消费体系至关重要。全球主要国家/经济体持续出台政策支持储能发展。美国2022年《独立通胀法案》(IRA)中,为储能项目提供独立投资税收抵免(ITC),比例最高达30%(满足本土制造条件可提升至40%);此外,还允许储能参与电力批发市场,通过容量拍卖和调频服务获利。欧盟2019年《欧洲绿色协议》中,将储能列为碳中和关键路径,计划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45%;2022年RE Power EU计划中提出,加速能源独立,计划投资超300亿欧元支持储能技术。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发布储能相关政策超2000项。2024年,我国发布约770项储能相关政策,其中国家层面政策77项,主要集中在发展规划、新能源配储、电力市场和补贴类政策,其中《能源法》作为能源领域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支持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为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供支撑;2024年,新型储能亦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重要程度和价值定位提升至更高层面。 2、经济性提升及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推动市场规模高速发展 储能行业周期性主要受能源政策、技术进步、供需关系、投资环境等因素影响,其中供需关系是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之一。新型储能凭借其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匹配性好等优势,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 2023年以来,受电池级磷酸铁锂价格大幅下降及电池技术迭代影响,储能系统价格持续下行。据统计,2024年2小时磷酸铁锂储能系统全年均价约0.628元/Wh,同比下降43%,相较于2022年同类储能系统均价1.56元/Wh而言,下降幅度达59.74%。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利率下降,融资成本降低,新型储能投资的经济性进一步提升。除电网调峰调频、风光电站配储、工商业削峰填谷、备用电源与黑启动等传统应用场景外,新型储能亦有助于在极端环境(如海岛、高海拔地区)及极端天气供电、助力落后战乱国家实现能源自主、为数据中心提供应急电源等。新型储能在保供和促消纳方面的价值已得到验证,未来在智能化及数字化的加持下,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将持续拓展。根据EESA《2024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2017年-2023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规模(GWh)平均增速超过了85%。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新增装机规模达到了103.5GWh。从地域上来看,中国、美国、欧洲是最主要市场,占据了约88%的市场份额,其中中国市场占比约49%,已成为全球储能市场中新增占比最高的国家。从项目类型上来看,2023年源网侧储能项目(通常为大储)占比约75%,对未来全球能源转型起主要支撑作用;就我国来说,2023年中国源网侧储能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的96%,在我国新增储能装机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CNESA统计,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43.7GW/109.8GWh,同比增长103%/136%,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78.3GW/184.2GWh,功率/能量规模同比增长126.5%/147.5%,新型储能已成为电力系统中继火电之后的第二大灵活性调节资源。2024-2030年全球及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预测 单位:GW图表来源:CPIA《2024-2025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 3、多种技术路线并存,新型储能技术在电网中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在新型储能中占比最高,占比在90%以上。除锂离子电池储能外,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多种非锂储能技术路线也不断取得突破,在百兆瓦时的项目中得到应用,形成商业化示范项目。 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为了保证新型电力系统的长期稳定性,所需配置储能的时长将越来越长,长时 储能的需求将在未来的电力系统中不断催生。伴随储能系统时长走向4小时、8小时,单体储能电站的电量也将从百MWh迈向GWh时代。同时,对储能要求从支撑电网延伸至一同构建电网,构网型储能可有效提升新型储能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能力,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在近年来关注度日益提高。 (三)公司市场地位 1、光伏逆变器产品的市场地位 随着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光伏逆变器的生产与销售中,相关市场参与者也相应增多。但经 过多年的技术升级与市场竞争,国内光伏逆变器已形成较为稳定、集中的品牌格局。近年来,海外新兴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促使中国光伏逆变器企业加快出海步伐,努力拓展海外渠道,积极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中。目前,在全球光伏逆变器的市场份额中,中国的供应商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光伏逆变器已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根据S&P Global发布的“2023年度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排行榜”,2023年公司光伏逆变器产品出货量排名全球第四,逆变器出货量持续多年保持全球前十的行业地位。 2、储能双向变流器产品的市场地位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统计,公司在2021~2024连续四年国内市场储能PCS出货量排名中位列前二。公司是目前国内储能变流器市场上排名前列的供应商,具有相对技术和品牌优势,储能变流器及系统集成产品均已 成功应用于多个示范项目,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并可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竞争优势明显。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光伏产业链相关业务”的 披露要求: (二)关键技术指标 根据行业的相关通识,逆变器产品的关键技术指标为转换效率。转换效率是指逆变器输出到交流电网的能量和逆变 器输入能量(通常来自太阳能电池板光伏效应产生的能量)的比值,逆变器转换效率=逆变器输出功率/逆变器输入功率*100%。公司通过采用SiC、GaN等新型半导体材料、高效的磁性器件、性能优异的DSP及先进的控制算法,多电平等高效新型拓扑创新,MPPT技术改善,带动逆变器效率不断提升,目前上能电气逆变器最大效率已达到99%以上。。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73亿元,较上年同比下降3.23%,主要系公司减少国内储能系统集成业务所致;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9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46.49%,主要系公司海外光储业务快速增长所致;经营 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2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435.81%,主要系公司加速货款回笼所致。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光伏产业链相关业务”的 披露要求: (2) 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主营业务数据统计口径在报告期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公司最近1年按报告期末口径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数据 □适用 不适用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 行业分类 项目 单位2024年2023年 同比增减 光伏逆变器 销售量 MW 25,109.48 23,469.09 6.99%生产量 MW 24,430.84 24,457.67 -0.11%库存量 MW 4,969.43 5,921.79 -16.08%相关数据同比发生变动30%以上的原因说明□适用 不适用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行业分类 行业分类 (6)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公司名称 注册资本 变动原因 纳入/不纳入 合并范围日期上能连云港 5,000万元 新设成立,纳入合并2024年 4月包头思原 100万元 新设成立,纳入合并2024年 6月上能南非 南非兰特0万元 新设成立,纳入合并2024年 12月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3、费用 4、研发投入 主要研发项目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4.4M大功率集中式逆变器项目 针对未来电站发展趋势,开发新一代大功率集中式逆变器;维持公司在地面电站的产品优势地位。 持续 提高系统功率密度,效率,功率输出能力,以及可靠性,智能化设计。在主要指标上达到业界领先水 未来集中式逆变器的主力机型,对地面电站市场起到重要支撑。平。1500V-320KW组串式逆变器优化项目 开发地面电站新一代组串型逆变器系列产品 持续 提供1500VDC电压等级下的组串型产品,单机功率更大,可进一步降低光伏电站每瓦成本。支持大电流组件、更大的容配比,综合性价比更有优势 提供完整的地面电站产品解决方案,满足国内及海外大型地面电站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三相20-33KW光储逆变器 开发三相光储逆变器20-33K系列产品,完善三相光储产品系列 开发 三相20-33K光储逆变器,可以接三相不平衡负载,可以接半波负载,支持并离网应用,支持与柴油发电机构成微网系统,支持离并网并机扩容,满足欧洲大户用和小型工商业以及亚非拉户用市场应用需求。 完善公司户用三相光储产品系列,开拓海外户用光储和小型工商业光储市场。1500VDC-1.75MW储能逆变器项目 开发1500VDC1.725MW~2MW集中式储能变流器 持续 具备有功无功控制、恒压恒频控制,支持高/低穿越,频率穿越,快速功率调度,电网适应能力强;可满足用户侧削峰填谷、新能源侧弃风弃光和火电联合调频等应用场景;户外高防护设计;易生产安装,维护效率高;具备UL认证。 整机模块化设计,支持多机并联,客户可按需配置,自由组合,机型适配性更强;成本方面相对上一代集中式机型更低;具备UL认证、满足20尺集装箱海运,提高公司储能产品在海外市场竞争力。1500V-215KW中功率储能变流器项目 开发1500VDC 125kW组串式储能变流器产品 持续 组串式PCS产品,在200k基础上拓展机型,具备直流侧两并联能力,适配新的大容量电池簇。IP66防护等级,户外可垂直安装或水平安装;具备国标认证; 该产品可单独对每簇电池进行充放电管理,提高电池系统的可用率,满足更高性能要求的场合需求,该机型可进一步匹配主流电芯,可进一步丰富公司储能产品解决方案,提升公司储能领域的竞争力。1500V-125K中功率储能变流器项目 开发1500VDC 125kW组串式储能变流器产品 持续 组串式PCS产品,在200k基础上拓展机型,具备直流侧两并联能力,满足400Vac交流系统工作,支持新的大容量电池簇。 IP66防护等级,户外可垂直安装或水平安装;具备国标认证。 该产品可提高电池系统的可用率,满足更高性能要求的场合需求。可适用于工商业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公司储能产品解决方案,提升公司在储能领域的产品竞争力。新一代高效率150A有源电力滤波器项目 采用新半导体器件,低损耗有源电力滤波器,保证市场竞争力。 开发 提供单机更大容量的模块化有源滤波器产品,采用模块化并联架构,可满足更大的系统容量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性价比。 提供完整的电能质量产品系列,满足不同场景的市场需求,可全面丰富公司的电能质量治理解决方案,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200kVA高效动态电压补偿器项目 新开发高性能中功率动态电压补偿产品,满足各行业用电质量要求 量产 检测电网电压出现暂降时,切断故障电网并由逆变器给负载设备供电,保证负载不断电。超级电容和功率模块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后续产品可以实现柔性配置,选型灵活 DVR产品能解决电压暂降的问题。DVR产品本身可以作为UPS的替代产品使用,同时,多模块电压并联方式以及快速电网切换技术,也能为公司带来新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积累。 5、现金流 (1)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同比增加33.64%,主要系本期回款增加所致;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加435.81%,主要系本期回款增加所致; (3)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同比减少63.26%,主要系上期理财产品赎回较多所致; (4)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79.48%,主要系上期理财产品赎回较多所致; (5)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同比增加86.63%,主要系本期取得借款较多所致; (6)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同比增加223.19%,主要系本期偿还到期借款较多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本年度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说明 适用 □不适用 主要系本期支付到期款项较多所致。 五、非主营业务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六、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 □不适用 3、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七、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金融资产投资 (1) 证券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证券投资。 (2) 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报告期内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衍生品投资 适用 □不适用详见本报告“第十节 五、合并财务报表项目注释 2、交易性金融资产”部分内容。2) 报告期内以投机为目的的衍生品投资□适用 不适用公司报告期不存在以投机为目的的衍生品投资。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募集资金总体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本期 已使 用募 集资 金总 额 已累 计使 用募 集资 金总 额 (2) 报告 期末 募集 资金 使用 比例 (3) = (2) / (1) 报告 期内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 累计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 累计 变更 用途 的募 集资 金总 额比 例 尚未 使用 募集 资金 总额 尚未 使用 募集 资金 用途 及去 向 闲置 两年 以上 募集 资金 金额 2022年 向不 特定 对象 发行 可转 换公 司债 券2022年07 月01 日 42,00 0 41,46 1.6 21,83 1.47 39,19 监许可〔2022〕929 号),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4,200,000.00张,每张面值为人民币100.00元,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420,000,000.00元。扣除发行费用合计538.40万元后,公司本次募集资金净额为41,461.60万元。公证天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该募集资金到位情况进行了审验确认,并于2022年6月21日出具了“苏公W[2022]B071号”《验资报告》。公司对募集资金进行了专户存储。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累计投入募集资金总额39,191.63万元,募集资金专户利息收入、理财收益扣除手续费后2,045,668.04元,募集资金专户余额合计为35,586,313.44,元。 (2) 募集资金承诺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1) 本报 告期 投入 金额 截至 期末 累计 投入 金额 (2) 截至 期末 投资 进度 (3) = (2)/ (1) 项目 达到 预定 可使 用状 态日 期 本报 告期 实现 的效 益 截止 报告 期末 累计 实现 的效 益 是否 达到 预计 效益 项目 可行 性是 否发 生重 大变 化 承诺投资项目 向不 特定 对象 发行 可转 换公 司债 券2022年07 月01 日 年产 5GW 储能 变流 器及 储能 系统 集成 建设 因) “研发中心扩建项目”和“补充流动性资金项目”均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亦无承诺业绩,以上效益对比情况不适用项目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说明 不适用超募资金的金额、用途及使用进展情况 不适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地点变更情况 适用以前年度发生因原定土地收储和招拍挂的进程较慢,考虑到行业竞争及公司发展的需要,为尽快取得土地,建设募投项目,2023年7月19日,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变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地点的议案》,同意公司将“年产5GW储能变流器及储能系统集成建设项目”及“研发中心扩建项目”实施地点变更为惠山区工业转型集聚区锦舟路与北洲路交叉口东南侧地块,公司已取得苏(2023)无锡市不动产权第0115265号《不动产权证书》。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方式调整情况 适用报告期内发生2024年3月8日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增募投项目实施主体的议案》,结合公司目前储能业务的发展趋势、公司对市场的布局及判断,为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公司“年产5GW 储能变流器及储能系统集成建设项目”、“研发中心扩建项目”新增全资子公司无锡光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先期投入及置换情况 不适用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情况 不适用项目实施出现募集资金结余的金额及原因 适用公司已完成补充流动性资金项目,累计投入12,000.00万元,结余资金1.95万元(系产生的利息,已全部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用途及去向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余额为0万元,募集资金均存放于募集资金专户。募集资金使用及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或其他情况 不适用 (3) 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募集资金变更项目情况。 八、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未出售重大资产。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九、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内无应当披露的重要控股参股公司信息。 十、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十二、报告期内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登记表 适用 □不适用 接待时间 接待地点 接待方式 接待对象类型 接待对象 谈论的主要内容及提供的资料 调研的基本情况索引 2024年04月24日 公司会议室 实地调研 机构 中信建投、东吴证券、长江证券、中信证券、中金证券情况及2024年发展展望。 详见披露在巨潮资讯网的《投资者关系的活动记录表》,编号: 2024-001 2024年04月26日 全景•路演天下( http://rs交流 其他 参加公司网上业绩说明会的投资者 主要了解公司2023年度经营情况及2024年发展展望。 详见披露在巨潮资讯网的《投资者关系的活动记录表》,编号: 2024-002 2024年06月06日 深交所811 国际会议厅 、深交所 “互动易平台“云访谈”栏目(http://irmcn) 网络平台线上交流 其他 参加深圳证券交易所“能源革命焕新机”集体业绩说明会 的投资者 主要了解公司2023年度经营情况及2024年发展展望。 详见披露在巨潮资讯网的《投资者关系的活动记录表》,编号: 2024-003 2024年08月29日 公司会议室 实地调研 机构 天风证券、东吴证券、长江证券、中信证券、中金证券等约 100位投资者 主要了解公司2024年半年度经营情况。 详见披露在巨潮资讯网的《投资者关系的活动记录表》,编号: 2024-004 2024年10月30日 公司会议室 实地调研 机构 天风证券、东吴证券、长江证券、中泰证券等约 100位投资者 主要了解公司2024年第三季度经营情况。 详见披露在巨潮资讯网的《投资者关系的活动记录表》,编号: 十三、市值管理制度和估值提升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 公司是否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 是 □否 公司是否披露了估值提升计划。 □是 否 为加强公司市值管理,切实推动公司投资价值提升,使投资价值合理反映公司质量,增强投资者回报,维护投资者利 益,公司制定了《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市值管理制度》,该制度于2025年4月23日经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情况公司是否披露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公告。是 □否公司于2025年1月13日经第四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的议案》,公司重点行动方案如下: 1、聚焦主业,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3、夯实公司治理,提升规范运作水平; 4、重视股东回报,共享企业经营成果; 5、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传递公司价值。
|
|